»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43 123
发新话题
打印

一个中老年玩家的几句话

肺部有个阴影,估计以前重感冒留下的疤痕

好在没事

自己多花钱做了个CT,什么都没事,就是花钱了


TOP

我们的年龄,已经到了需要注意身体,让自己能多活几年的时候了

已经不是大腕吃肉,大口喝酒喝可乐也不在乎的年纪了

如果得了什么病,导致最好不要玩游戏

应该考虑不玩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引用:
原帖由 @aleckbell  于 2015-1-9 09:57 发表
我只能说很佩服这里很多人,玩个至多二十几年游戏,玩成信仰了
没错,玩了二十年游戏,玩游戏对我来说就是信仰,你慢慢佩服去吧。


TOP

认识的一个妹子给老公生日礼物也定的国行PS4……昨天晚上看到微博上的哭泣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引用:
原帖由 @majian1  于 2015-1-9 09:48 发表
XBOXONE全球都不锁区,只有国行主动双向锁,卖价比港版美版贵1000多,纯宰人,这种明摆着的歧视态度难道你还要人拍手叫好??

PS4全球都不锁区,国行也尽了最大努力不锁区(京东首发评测到处都是),不管以后会不会锁区,至少索尼的态度放在这了,卖价也基本就是美版机+17%增值税,可称得上良心价格。

什么叫对比?这就叫对比。对比之后你还要觉得应该对索尼微软一视同仁那是脑子被枪打了。
主动双向锁,卖价比港版美版贵1000多,纯宰人,这种明摆着的歧视态度难道不是很多人拍手叫好?

本论坛买国行X1的人还少?武松哥哥,前EPIC开发人员,不是都买了:D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引用:
原帖由 @大西布  于 2015-1-8 16:58 发表
楼主和楼上有没有考虑过移民?为什么没移民?我就特流纠结这个。在国内还凑活,国外找不到体面的工作。
美国社会的自信:一篇不可不读的好文章
2014-08-07欧美内参美国留学那点事
点击标题下方的“美国留学那点事”关注我

记得刚到美国时,去买食品,光啤酒就有十几个牌子,有的牌子还分干啤、冰啤、轻啤过去我习惯了没有太多选择的社会,从那时起我不得不开始做出一个又一个的选择。生活中,美国社会给了我多一些的选择,也给了我多一些的责任,多一些的自信。

来美国的有些亚州新贵们,很快就发现他们身边少了一份熟悉的羡慕,便多了一份失落。于是,他们随时分发印有董事长头衔的名片,结果并不管用。于是又一掷千金,买下华屋名车。可气的是,竟然连那些居斗室,开破车的美国佬也岿然不动,不肯景仰擦身而过的奔驰老总。当然更不会有人注意到他们袖口或领口的名牌。

在美国,高薪、华屋、名车的群众号召力没有在新富国家那样大。这个世界上难道还有什么物质比我们自身更令人动心的吗?当然没有。很多美国人身为粗工阶层,也是心满意足。当你出入豪华宾馆时,为你叫车的男孩不卑不亢,礼貌周到,你会感到他的自信。

他未必羡慕你我选择的道路。千千万万的美国人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职业,选择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活出了一份自信。于是,让那些在本国高高在上的贵人们到了美国来就傲气顿失。

一个访美的亚洲官员讲:“我在国内时别人见我就点头哈腰。可是在美国,连有些捡破烂的人腰板都挺得直直的。”是的,当个人不能威风时,整个民族就可以威风了。

我原来工作的办公室里有个维修计算器系统的老美,大学毕业,工作十年了,很平常一个人。处久了,我们每天见面时也调侃几句。一天,我开劝他:“你为什么不去微软工作呢?几年下来股票上就发了。”他说:“我不喜欢微软,这儿好。”后来我发现他有一张合影照片,他、他姐姐、姐夫、比尔盖茨。才知道他姐是早年跟比尔盖茨一起打下微软今天的功臣,现担任微软的副总裁,也是亿万身家了。一问,办公室里有人知道,却没人跟他套交情,大家把他支来支去。他不求致富,有一份淡泊的安祥。

你会发现,美国很多的博士们找工作,首选是做教授。做教授可比去公司穷,还辛苦,但有更多的学术和时间自由。我有个朋友,在一所大学任助理教授。美国几个最大的制药公司请他去主持一个研发部门,开价是他的学校年薪的三倍,他不去,就要做教授。还劲头十足地约我写论文,回国开讲座,其乐陶陶。最近他因为一项被美国医疗服务协会称为挑战传统的发现,而受到美国主要媒体的关心。一个本系的老美教授告诉他说:“我多年的研究,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能引起如此的回响。”并且还认真地给这位老兄出主意,怎么样把这事的影响扩大。如果我是他的同事,我是否会像那位老美一样为他的成功真诚激动,锦上添花呢?

因为有自信,你的美国同事和朋友也乐于恭喜你的成功。没有自信,你很难心平气和地去祝贺你身边的同胞,哪怕是密友。有时倒不是因为他抢了你的机会,而是他的成功恰好勾起了你的自卑和由此产生的嫉妒,心态难于平衡。若要以他人的不成功为骄傲的基础,你是把自信建立在了自卑的沙堆上。

信心乃人生之本,舍本求末,难为自己,也难为他人。有一位朋友,拿到一个大学的教授职位,高高兴兴地从麻省来加州赴任,先租公寓房住。自己是教授,住的公寓当然不差。隔壁邻居是一家墨西哥人,每天见面都打招呼。聊天时老墨中气十足,没什么文化,但神色之间透出对生活相当满足的自信。

这位仁兄想,这老墨虽没有文化,敢跟我大教授谈笑风生,想来也是生意上有成之辈。结果不然,这老墨没有工作,全靠五个小孩的政府补助过活,每人每月几百元钱,还有食品券。这位朋友感概地讲,恐怕克林顿总统来了,这老墨也不会腿软。职务也帮助不了你去吸引自信的朋友,话不投机半句多。

在这片崇尚自由呼吸的土地上,当你我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选择,就不会试图用高薪去让一个自命清高的教授下海,用博士学位去让一个讲求实惠的蓝领汗颜,用奔驰去让一辆招摇过市的旧车愧退,用华屋去让一位与世无争的高邻气短。

有一个故事,事情发生在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一日。美国著名的悄悄话专栏的记者辛迪.亚当,她想约克林顿总统的夫人希拉里来个单独采访。多番努力,终于搞定,希拉里同意在她出席了纽约曼哈顿大学俱乐部的一个妇女集会的讲演后,跟辛迪谈一个小时。

采访就定在曼哈顿俱乐部里。这个俱乐部有百年历史,庄重传统,古色古香。辛迪先到,在大厅等候。到了时间希拉里还没来,她坐不稳了,悄悄地把大哥大拿出来,打个电话问一下。守门的老头过来了,并说:“夫人,你在干什么?”辛迪说:“我跟克林顿夫人有个约会。”老头说:“你不可以在这个俱乐部里使用手机,请你出去。”说完后老头就走了,辛迪收起了手机。

一会儿老头又来了,看见这女人没走,还与克林顿夫人在大厅里高谈阔论,在场的有总统府的高级助理们。老头不乐意了,说:“这是不能容许的行为,你们必须离开。”克林顿夫人说:“咱们走。”乖巧地拉上辛迪就出去了。这个老头可不是贾府门前的焦大,他选择了守门,拥有了一份权贵们不敢在他面前猖狂的自信。

权势人物的气度是制度和人民调教出来的,常常是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领袖。知道吗?比尔盖茨想参加哈佛的同班聚会,被有些同学拒绝了。是呀,你盖茨选择了中途退学,跟同学没多大关系,聚个啥劲?选择了在哈佛毕业的同学未必都选择了向金钱屈膝。当然,自信并非都来源于生活的选择,美国的选择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但是我知道,美国的选择给我带来了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我不再以他人的价值取向为自己的成功标准,幸福是不分贫富的,自信是不依赖他人。中国人的教育的出发点在“比较”,于是几千年来,人们活在一个“寻找”认同的社会洪流当中。我们需要父母的认同,伴侣的认同,公婆的认同,同学的认同,同事的认同,亲戚的认同;甚至所有邻居短短几秒钟相遇时的眼光认同。

我们不能接受自己的特质,更不可能知道怎样去过一个丰富的人生一部电影。“舞动人生(Billy Elliot)”,一位11岁的男孩让我清楚知道了自己生命的目的,而勇于追求丰富人生的感动。有下一代的父母们,为了你的孩子去看一看这部电影吧!我们的父母们在不知道有选择的情形下给了我们一种在比较下发展我们生命的教育,但是,我们是否又将这样的方式教给了下一代?

TOP

有的所谓“玩家”的想法很奇怪,我表示不理解。
我首发4299入的国行DAY ONE版本,当初的想法很简单,我玩了那么多年游戏。第一次想从国美、苏宁这类店堂堂正正的买一台机器,有点仪式感,类似圆梦的想法。买回家就玩过两次也无所谓。后来实在想玩光环,在TG的AIRONLINE老板那买了台日版的裸机(手柄、电源用国行),回家其实也没玩过几次。毕竟年级大了,回家玩游戏的机会很少。但是对于PS4国行,我一样很关注,等确定不锁了,即使没空玩,我还是会再去买一台回来拱着。理由很简单,玩家嘛,还不到半个IP6的价格买一台国行能玩N年的机器,有啥好吵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模拟器高手 于 2015-1-9 10:21 发表
LZ这个年纪和发表出来的言论真是不搭调啊。在中国这个地方,心智落伍,看不透事情的真相,可不是件好事啊。
这根本不是看不透事情真相的问题啊,是作为玩家能得到社会的尊重与理解,现在因为国家的原因,可能再也没有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I-Am-Legend 于 2015-1-9 10:51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没错,玩了二十年游戏,玩游戏对我来说就是信仰,你慢慢佩服去吧。
所以有人带着深仇大恨来刷论坛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TOP

前列腺肥大跟撸有关系

TOP

me too
我是爹妈不许我出去,要给他们养老。

TOP

前列腺肥大喷了
我也喜欢生日送自己礼物

TOP

和你的ID一样,认命,然后去引导好下一代。

TOP

 43 123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