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无透] 贾樟柯片子里面的群众演员怎么弄来的?

这表现出来的小动作、面部表情、情绪等简直就是偷拍级别,别的导演没见过这样的(仅限自己观影量一般才这么说)。
也算独树一帜了,最近看完江湖儿女又重温了天注定,后者被X反而是对它最高的评价了没说的。


TOP

导演微博说过天注定背景里的群众演员都找的是专业演员。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主演都是自己老婆


TOP

贾的片子要是换个女主绝壁口碑票房双提升,当然换是不可能换的。

TOP

过于真实和接地气,看不下去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江湖儿女虽然有些人吹爆,我看就是个画面基本功都不达标的圈钱货

TOP

posted by edfc, platform: iPhone 6s
“非演员”,侯孝贤大量使用,了解下。

白:合作的导演中,谁的工作风格最接近您后来的工作作风?谁给您带来最大的影响?
侯:我拍的都用另一种方式,因为都是用非演员,我要那个真实,我感觉演员做不到,就用非演员。所以我的方式就不一样了。

现实面就是:我不满意这些演员。一般的演员没办法,他们演电影和电视演习惯了。我只好找非演员,越找越过瘾,越找眼光更清楚。我会根据找来的人重新设定,感觉这个人有趣,就会按照他的状态去设计,根据背景调整他跟角色之间的关系;然后拍的时候不能叫他演,因为他没演过。我的镜头形式,就是从非演员来的,要长要远不要乱动,若是太近拍他会发抖,不行;最后换了 Taylor镜头来拍。所以我就远远的,尽量一场戏不切断拍下来。要跟这些非演员讲这个时间的流程,上午、中午、下午还是晚上,要让他在生活的时间里而不是戏剧的时间——上午有时候小朋友就在玩,还没上学嘛;妈妈一定在准备午餐,有时候买完菜回来——这样他就不会手足无措。这些变成我拍摄的一个重要的基调。我一定要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才能判断,不是这时候人该回来的,或是正好这时候该回来的;要不然要怎么判断呢?喔,演戏啊,戏进来,噼里啪啦一直拍。西方对这个也很严格,不是随便来来去去。所以拍这些非演员,就是把他们放在生活的情境里。拍吃饭很简单,每个人都会吃,然后把我要的情感或事件放在吃饭里。我拍吃饭,一定是吃饭时间,不是中午就是晚上。

由于我没有那么多的专业演员,逻辑、条理跟分析的那种基本结构,所以很自然走上散文式这条路。使用非演员,用他们表面的一种质感,那每一个人的质感都很不一样。你看“印象派”,就是捕捉光的变化,走出画室到户外写生,他的笔法就会不一样。“印象派”之前,是照相术发明,我看照相术很有意思:当时的照相术须曝光很久,被照的人要固定不能动,动就会虚掉,有重影。所以有些背后要支柱,有东西支着,不能动;当你人不能动,表示你人不能有表情,因为很慢地在那边曝光。所以人呈现他们自己本色——你在那边不能动的时候,你这个脸包括整体所呈现的,就是你整个人的成长到目前的状态;就像我拍李天禄,就算他在那边不讲话,也会有那味道,那是他人生历练累积出来的。每个人都有他的面相。这东西很有意思,我拍的是这种东西,是使用人的成长背景所累积出来的,他的质感。所以用很多非演员,演员对我来讲也差不多是这种意思,我是找到那个质感,然后看怎么使用。

侯:我那时候不知道巴赞是谁,就问我公司在法国念电影的筑悌,我说你帮我找一下片子,因为有一个讨论会。她说巴赞没有片子,他是《电影笔记》创始人,喔这样子!台湾好像有出一本叫作《电影是什么》,我看了一下他的评论以后,才知道怪不得他们会找我讨论巴赞,因为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还在这边,是恐龙没死还存在的案例。因为先有理论你是做不到事情的,先做最后才会了解,去做了才知道。做有做的客观条件,台湾一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电影工业,虽然以前很蓬勃,但我很快不喜欢电影工业里的操作,包括演员也好,明星也好,我感觉都不够,尤其拍到自己经验的时候,知道他们没有办法做到——就是演员没有办法让我相信,因为他们会有一种惯性,没有真正的 professional,没有到那个程度,所以我就会去找一些真实的非演员。一开始是方便,慢慢就会越有兴趣,不要改变他,而是把他摆在现实里面,让他有现实感。然后不能告诉他怎么演,因为选这个人,基本上是在用他的特质,放在现实里面,制造一个 situation让他进去。包括长镜头啊也是这样子,因为不能用短切镜头一直跳嘛,一直跳他被打断怎么进入情况,我是为了解决非演员不会演只能来真的而这样做,结果就好像是在实践巴赞的理论,那种捕捉现实的镜头方式。那种写实主义的拍法,我是为了解决非演员的问题而做到的。因为对真实有种迷恋,尤其是拍自己的记忆,所以对现实世界是有一个目光的。

朱(天文):其实这是侯导一向的工作方法,他非常讨厌电影依赖对白。他一向是如此。这跟台湾新电影的起源是有关系。因为起源的时候都是拍现实的,成本很低,用很多非演员在演电影。非演员不能让他背台词,一背就是一个灾难!(笑)第一,你只能叫他们做他们熟悉的事情,吃饭啊,走路啊,然后把情感和发生的事情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不能让他分析角色或做太复杂的表情,这都不行。你就让他做他熟悉的事情,然后把你要的讯息和情感加里面。第二,镜头不能像对职业演员的,不能拍 close-up。职业演员不怕镜头,但非演员很怕镜头的!(笑)不喜欢照相的人就知道。所以镜头就是要中距离和远距离,让他们不感觉到镜头的存在。太近的话,他们就像受惊的猎物一样,就跑掉,就没了!(笑)这也是台湾新电影经常用中、远距离镜头的原因;接近纪录片性质的感觉。而且影像艺术所谓的“电影感”——侯导经常说“啊,这个没有电影感”——其实就是用影像的魅力来说故事,而不大靠对白。对白是另一种东西,很难的。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