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其他] 有喜欢TVB伍晃荣的吗?老人家去世了,哀悼一下

唉,看着他播的新闻长大的,那么快就走了~~

伍晃荣:嬉笑讲波认真食饭

2005-07-02 09:42:02   来源:南方都市报   



伍晃荣在工作间。他将体育新闻称作“新闻中的‘三奶’
‘四奶’”,以表示其地位次要。记者去采访的当天,
伍晃荣拿着一条新闻稿跑了十多间录音剪片室,才“哀求”
到其中一间为其“做声”。


   
  ■版释·《江湖外传》
  我们有一个固定的体育人物版面:《江湖》。在过去3年3个月当中,《江湖》呈现了众多英雄巾帼,他们无外乎是竞技者(运动员)、谋略者(教练)、权力者(职业体育的操盘手)——那是一个轰轰烈烈的江湖。
  3年之后,我们依然热爱专注那个火热的江湖。但,所谓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世界有多大,江湖就有多大。于是,我们想到,多少凡夫俗子都曾与体育结缘;在赛场之外,有多少与体育息息相关的故事。《江湖外传》要讲述的就是这些——那是一个平凡的世界。
  如果你身边有值得与大家分享的故事,请联系我们。电话:020-87366573、87366551、87366571、87366529(每日15时至24时);邮箱:southsports@vip.sina.com
  
  ■伍晃荣语录
  无线电视记者伍晃荣报道。(用于每条新闻结束时)
  波係圆嘅。
  通常乌龙波都係靓波。
  ……今次乃又一例证。(前面通常为某些广为流传的金句,例如“门柱係龙门最好的朋友”等等)
  葡萄牙个×××想笠过龙门李云在,点知连条横楣都笠过埋……(2002世界杯葡萄牙VS韩国的比赛,对葡萄牙队一个射门的描述)
  千祈唔好以为呢场波好紧张,係我讲得紧张咋!(2002世界杯克罗地亚VS墨西哥的比赛,全场球平淡得要命)
  (形容米赫洛域的罚球)碧咸式罚球,笑大人个口。
  非常果断的朗拿度并无意而不决一脚射入波。(纯属“阿盲”一时口误)
  (阿积士某后卫被对方前方推跌,飞燕诺前锋随即射门入网,阿积士后卫同裁判理论,伍晃荣做即时配音)
  后卫:佢推我啊,推我先入波嘎!
  裁判:教精你啦,禁区里面推人係合法嘅。
  后卫:佢双手推我嘎(后卫边讲边做手势)
  裁判:推人就梗係用双手嘎啦!
  后卫:……
  大连实德VS阿联酋阿尔·艾因(科萨激动地用双手抱住主裁判头部,以示抗议)
  伍晃荣:“唔好再玩啦!会死人架!”
  热刺VS富咸(泰莱扑跌咗戴维斯,球证判罚十二码,泰莱抗议,伍晃荣配音)
  泰莱:自己插水丫!……自己插水丫!
  球证:睬你都多余嘅!
  车路士VS列斯联(马迪奥面对自摆乌龙跪地不起)
  伍晃荣:“起身啦!唔错都错咗咯!”
  
  “无线电视记者伍晃荣报道”——这句播报近二十多年来一直萦绕在本地观众耳边,它甚至被称作是无线电视新闻的结束语,“没听到这句话,就会觉得新闻未完。”有观众这样形容这句普通结束语的“经典”程度。然而,经典即将要成为过去,大家要习惯看没有“结束语”的无线电视新闻了。因为,无线电视记者伍晃荣于6月30日晚结束了他最后一次的《6点半新闻报道》,正式退休。
  伍晃荣,1940年出生,现年65岁,是香港无线电视资深体育新闻报道员。因其讲述球赛时常讲错人名,故有“阿盲”的绰号。他以幽默的手法报道体育赛事,深受不少观众爱戴,亦影响了整个香港电视广播界报道体育新闻的方式。
  新闻界自身很少“造星”,伍晃荣称自己入行45年之久,这是第一次接受同行的采访,同时可能也是最后一次。在其临近退休之际(5月下旬),本报记者对他的访问意外成为他的“临别告白”,今天推出这个专题也算是向引退的前辈同行伍晃荣先生致敬。
  



前晚,最后一次播报后与同事合影留念。 本报传真图片


  ■对话  
  我要食饭、我要发泄、我怕闷
  
  据伍晃荣讲,他每次到学校去讲课,学生们都必然会问他三个问题:第一,是什么令你可以在一个行业中逗留那么多年;第二,你何时、为什么会改变自己报道体育新闻的风格;第三,你何时退休。
  伍晃荣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都很坦白,对于以上人人成疑的三个问题,原来可以简单地归纳成11个字:我要食饭、我要发泄、我怕闷——很简单、很率直的答案。所谓“名人”的背后,其实没有太多不可思议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我在“吹牛”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说你不喜欢体育,但为什么会选择做体育记者?
  伍晃荣(以下简称伍):就是为了一份工作。那时我才中五毕业,学历低,能有一份工作就很好了,根本由不得我考虑喜欢不喜欢。
  记:你不喜欢体育,但也能一直做下来,而且做得那么成功,挺不简单的。
  伍:呵呵,当你要吃饭的时候你就必须要喜欢了。电视的特点就是它有画面,而且它的时间很短,像我做的体育新闻每天只占两三分钟,详尽的描述和深入的东西都不可能说,所以我只会将这些东西浓缩,通过画面片段去表达其他媒体不能表达的东西。但如果要我像报刊那样扩展成详尽和专业的文章,我真的不懂。
  记:每一项工作都讲究专业性,你说你不大懂体育,那是如何应付这份工作的?
  伍:我在这行已经四十多年,而在近二十多年里面,我每天都在处理电视体育新闻,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真的是一看见画面就知道如何去“吹牛”了。其实大家都知道我在“吹牛”,因为我不可能每天晚上都去看两场直播,然后白天又上班,所以我只能够根据电视画面做一些合理想像,再加入一些趣味性的东西,像讲故事一样讲给观众听。正是我加入了这些趣味性的东西,不仅骗过了观众,还吸引到你们来采访我了。
  记:你曾做过英文报纸、电台和电视几种媒体,自己最喜欢做哪一种?
  伍:我做了那么长时间的电视,当然是最喜欢做电视了,还有就是因为我每天都可以骂人嘛!哈哈!香港的电视体育新闻很自由的,选片、写稿、录音、出镜都由我们记者自己说了算。
  
  “故事式”播报源于办公室政治
  记:说到趣味性的“故事式”新闻播报手法,大家都很关心这个问题,你什么时候、为什么会创造出这样的播报手法?
  伍: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就开始运用这种新闻播报手法了。至于为什么,这很难说得清楚……你听说过办公室政治吗?当你在一个大的机构里工作时,必然就会遭遇办公室政治。有句俗语说:文穷而后功,当一个人处于最低潮的时候,就会是这个人的转折点。而在我很失意的时候,我必须将自己的愤怒和不满通过电视画面发泄出来,于是便创造了这种带点主观的新闻播报手法。
  记:但当这种另类的新闻播报手法被你端出来的时候,必然会遭到一些反对的声音和压力。
  伍:Verygoodquestion !当我改变风格的时候,在我身后确实爆发了许多反对的声音,大家所持的理由是:你现在容许他这样做,将来还不知道会演变成什么样呢!那个时候我就像在走钢丝一样,要么跌下去死掉,要么成功走下来。而幸运的是我当时的上司容许和支持我这样做,结果这种播报手法就被我一直沿用下来,并且还越做越放。
  但另一方面,我一直坚持一点,有几种东西是绝不能拿来说笑的:国家、政治、宗教和性别,所以我总是说:这个世界女人是最厉害的,像我们国家,女运动员就比男运动员厉害很多。这几项内容的新闻,绝对不能采取我那样的报道方式。
  记:你创造的这种新闻播报手法对整个香港电视广播界影响很大,甚至有同行开始模仿你的这种手法,你自己怎么看?
  伍:有些东西被创造出来了,不是全人类都会赞同的,但我可以这么说,10个人当中会有9个人支持我创造的这种手法。因为体育其实是个很闷的东西,而我的报道方式更趋向于与电视屏幕前的观众打成一片。就像讲一次射门,我会说:“这个球不是这样踢的吧?”然后观众在屏幕前会点头认同,这样我就可以令对方产生同感,从而也更容易接受我。正是因为观众们都比较接受和喜欢我的这种播报手法,否则我也不会干到六十几岁还在干。
  至于说有人在模仿我的手法,其实我并不想后辈跟着我的风格走,因为即使他学到了甚至超越了我,也同样会有人说“你是模仿伍晃荣的”。所以,虽然我已经六十几岁了,但我同样很喜欢“反斗”,在工作上也很注意去创新,保证明天要超越今天。
  记:对于香港的体育新闻界,四十多年来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伍:别的媒体我不说了,我从事电视体育新闻二十多年了,有一点是比较感慨的,就是三大电视台都“独沽一味”只爱足球。无可否认足球是香港最流行、最多人关心的体育项目,但有太多的媒体工作者将自己的兴趣喜好摆到工作上,使得大家能看到的电视体育新闻只有足球和篮球。我比较喜欢多元化,体育不是只有足球和篮球,像伦敦的赛艇比赛,F1赛车等等,要有更多的内容和项目,让大家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也带给观众更多的资讯和欢乐。
  
  坚持45年,因为不会其他
  记:近几年来,外界频频在传你要退休,为什么又一直做了下来?
  伍:我们这里的退休年龄是60岁,而我也早就超过了这个年龄,但就在我60岁准备退休时,公司方面对我说:“你退什么休呀?退休以后很闷的,继续做吧!”我想想也是,于是我便跟公司签了一份为期两年的合约,到了两年前约满了,我又跟公司说:“我约满了,要退休走人了。”但他们又跟我说:“退什么?继续干吧!”就这样,我又签了两年的合约,这份合约到今年6月就到期了,所以我也准备在6月正式退休。
  记:如果现在公司又跟你说“退什么休?退休以后很闷的。”那你还会不会留下呢?
  伍:我这回会说:“我现在很喜欢闷呀!”真的,当一个人到了65岁,你还想怎么样?其实像我这个年纪的,有很多人早就退休了,我现在每天工作9个小时,从家里到公司来回需要两个小时,每天在外头的时间是11个小时,年复一年,心态上真的感觉厌倦了,确实想休息一下。
  记:在这一行打滚了四十多年,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经历?
  伍思考良久)回想起来……真的什么都没有。
  记:45年确实是一段很长的时间,那究竟是什么让你能在这行中坚持那么久?
  伍:很简单……很坦白的一句话:我不会做其他的工作。我不像现在一些读了很多书的人,他们在一行中干腻了,就可以随意地转行。我学历低,也没有特别好的条件,所以从来都没有考虑要转行,一直都是安于自己的本分工作,不知不觉就干了四十多年。
  
  希望与内地同行交流
  记:临近退休了,有没有什么心愿?
  伍:有一样事情我真的很想实现,就是我希望有机会到内地的电视台里参观交流,看看别人是怎样处理和制作电视新闻的,甚至大言不惭地说一句,我可以把我自己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心得与人分享。
  因为香港的电视体育新闻都是我始创出来的,所以我想知道别人在体育新闻制作上的一套操作方式,但一直以来我都受着公司一份合约的限制,没有这个机会,现在要退休了,我希望这个心愿可以实现。如果内地电视台有人看到你们报纸为我做的专访,知道有这么一个“傻佬”有这种兴致,他们应该也会有兴趣吧。
  记:退休以后有什么打算?还会去教书吗?
  伍:当一个人每天上班下班四十多年,忽然什么都不用做了,那确实会感到特别无聊的,尤其是刚退休的那几个月,真的有一种想死的感觉。
  但我真的不会教书,我觉得教书很辛苦。我在课堂上不会像其他讲师那样给学生说理论的东西,而是会告诉他们“你们到社会上以后会遇见一些什么样的人和事”、“有些人会如何骂你”、“你要如何面对这类事情”等等这些社会经验。我对他们说:你们知道经验是什么?经验就是我做错了、后来又改过来的那些事情。
  教书虽然很辛苦,不过如果我退休以后真的太无聊了,我还会尝试去教书。
  
  ■自述
  45年是一个奇迹
  
  伍晃荣于1960年入行,从一个对体育毫无兴趣的中五毕业生,成长为在体育新闻界有名的报道员,纵横业界45年,连他自己也称“这是一个奇迹”。
  
  入行之初
  写稿照猫画虎,搓麻也练英文
  我在澳门出生,9岁时便到了香港。1960年,我20岁,刚刚中五毕业,那个年代香港百物萧条,整个香港只有一间大学,就是香港大学。那个时候能进大学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家中有财;二就是自己本身有才。我并不是读书的料,也不属于富贵人家,中学会考放榜以后,我只有两条出路:要么到台湾读大学,要么出来工作。
  那时碰巧我有一个朋友在英文《虎报》当记者,知道我要找工作,便问我想不想去报馆当体育记者,我当时简直就是受宠若惊,要知道我只是一个中五毕业的学生,能得到一份工作就已经很开心了,而《虎报》是一份英文报纸。我当时就跟那个报馆的朋友说:“我当然想去了,只是担心做不来。”我清楚地记得当时他回答我说:“慢慢学嘛!”就这样,我得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英文报纸当体育记者。
  在上世纪60年代,香港的学校里都还没有像现在的传理系、新闻系专业,我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也不喜欢体育。那时我就像一个学徒,一面工作一面学习。记得当时我经常把别人写的报道剪下来,分类收好:球赛“一面倒”时一个格式、“一对一”时又一个格式、“二对二”一个、“爆冷”的又是另一个。每次看完球赛,我就会想:嗯,这场球好像之前的那一场……于是回到报馆,把那个“格式”找出来模仿着写。
  在那时候的香港,英文报纸不同于中文报纸,中文报纸只做足球和赛马两类本地最流行的体育项目,但英文报纸涉及的项目很多,像草地滚球、曲棍球、壁球、帆船、羽毛球、排球、篮球等等,什么都要做,由此也促使我的认识和采访层面更宽。我在英文《虎报》里做了四年,有一点是我没有想到的,就是我在那四年里所学的东西成为了我以后“骗饭吃”的工具!
  我没有读过大学,20岁便出来工作,英文水平自然也不高,但我将那四年当做是读大学的四年了。在那四年里,我每天面对和处理的都是一些英文的东西,与我打交道的也全都是老外,我记得当时甚至连打麻将都要讲英文,“onecable ”(一条)、“onebam boo ”(一筒),这样学着说。
  
  渐成气候
  创造业界两个第一
  从1962年开始,我在香港商业电台兼职。此前商台一直都只是靠港台提供新闻片段播出,而从1962年开始,商台决定要成立自己的一个新闻部,自己制作新闻节目,于是,我就碰巧成为了新闻部的第一批记者。
  当时在商台我既做港闻又做体育,既要自己跑采访又要做外电翻译,直到1964年,商台派我去东京采访奥运会,我无法兼顾电台和报馆的两份工作,于是辞去在《虎报》的工作。
  东京奥运会是我第一次采访奥运会,很兴奋,连续三晚不能入睡。
  我在商台做了13个年头,一直到1975年,我又转职到丽的电视台(即亚洲电视台前身)担任港闻记者。那时候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是一个综合类的大板块,并没有细分出体育新闻这种小板块。1980年,丽的电视做出了新闻节目的一次革新,他们将外电的许多体育稿和港闻中的一些本地体育消息合二为一,在新闻节目中划分出体育类的小板块,此外还有国际、财经、天气等,再加上原有的本港新闻串成一起播出,新闻播报阵容鼎盛。体育新闻板块则由我全权负责,于是,我又成为了专门播报电视体育新闻的第一人。
  我有幸创造了电台新闻和电视体育新闻的“两个第一”,包括一些新闻播报形式,都是我创造出来的,在这方面我可以说是“始祖”了。
  
  成名受宠
  客座授业,有料讲不出
  在临近退休前,有许多学校都邀请我去任教。我从事这份工作四十多年了,每天上班下班四十多年,我想:一旦到我退休以后怎么办呢?另一方面,我也想在退休之前有一段新的经历,于是,在2002年至2003年间,我在珠海书院当了一年的讲师。
  可是有一点很遗憾,我不知道怎么教人,在这一年里我教得很辛苦。我教的课程叫“电视传播写作技巧”,那时我在无线电视台每天工作10个小时,晚上下班了就赶到学校授课。我没有时间也不懂得去准备教案之类的东西,于是我白天会在电视台拿一些同事外拍的新闻片段,晚上在课堂上播给学生看,然后让他们根据新闻片段写新闻稿。如果他们写不出来,我还要找出报纸关于这起新闻的报道给他们参照,然后让他们继续写,但还是有人写不出来,那样我只好把我们电视台写的新闻播报稿拿出来,告诉学生真正的写法应该是这样的。我就是这样站着授课一个半小时,讲得口水都干了才完成一堂课,这比在电视台坐着说几分钟的新闻真的难多了。有时候我也不知道要教些什么,只是叫他们告诉我有什么想学的,我下次课教他们好了。
  一份工干了四十多年,我已经走不出那个框框了,我有时会问学生“我教得怎么样”,学生们都对我说:“你很有料,只是不会教罢了。”他们都怕我不再教下去,但我也确实不会教,所以一年后就没再教了。不过,退休以后我可能还会重新任教。
  
  退休之后
  想写回忆录,但怕得罪人
  我曾经很想在退休以后写一部回忆录,我在TVB报道体育新闻23年,坐在我身旁的播报员有多少?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不同,叶雅媛是怎样的?毛孟静是怎样的?陆嘉敏又是怎样的?还有袁志伟等等,相信很多人都有兴趣知道。
  还有一些事情是大家都不知道的,例如我一进录影厂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脱掉鞋子,因为穿着鞋不够敏感,一脚踏走了字幕怎么办?(电视播报员对着摄影机时其实是在阅读字幕,而字幕的移动是靠他们自己用脚控制的)
  但是,写回忆录的难度相当高,在时间上必须非常准确,这里面也需要牵涉到很多人,如果我把他们全部写出来,他们可能会不高兴地说:“我是这样的吗?”所以……我还是不写好了。
  



办公室留影。

  ■后记
  上班下班,有名无利
  
  在这里,记者认为有必要介绍一下伍晃荣每天的工作和生活。
  每日上午9点,他会准时回到电视台的办公室,打开桌面的两台电脑,这两台电脑各有用处,左边的一台装载着美联社和路透社以及其他相关电视台传送过来的视频新闻片段,右边的一台则是新华社等国内外各大媒体的文字新闻稿。伍晃荣每天的工作程序并不复杂:选择三分钟左右的视频片段——撰写旁白稿——配合剪片员“做声”(录音)——开组题会——修整仪容——进入录影厂做直播。这就是我们所见镜头背后的伍晃荣,他确实不像外界想像得那么神奇。
  伍晃荣家住美孚,与位处将军澳的电视台相距一小时的车程,但他并不是自己开车上班的,而是像香港千千万万的上班族那样挤地铁,然后再转乘电视台的员工班车,如此折腾了四十五年。除了每天9个多小时的工作以外,他甚至没有别的业余爱好,他正在发愁退休以后每天只能看看电视打打麻将。
  他当然也是个普通人。
  但你也无法相信他是个65岁的老头子!思维活跃、滔滔不绝、平易近人、表情丰富——这与他在镜头前一模一样。在去采访之前,记者一直在准备要听听这位老前辈如何教诲,然而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这位65岁的老人家居然会跟记者这个二十多岁的女仔一番谈笑风生。
  伍晃荣在电视观众心目中无疑是很有人缘的,然而对于一些新闻科班出身的同行来说,其实并不那么有说服力。亚洲电视新闻及公共事务高级副总裁关伟就评价伍晃荣的报道风格有点冒险:“他用主观手法报道体育新闻,令他很容易变成一个评述员,而非新闻报道员,但有人觉得很有趣,会喜欢看。站在新闻角度来看他不够中肯,但报道体育则很多人能接受。”
  有人说:如果伍晃荣不是报道体育新闻,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与TVB综艺及体育组总监Patrick 谈起伍晃荣,Patrick 半“奉承”着说:“首先我当然要学习像他那样能做到退休了,香港竞争那么激烈,能做到退休已经很不容易了。另外有一点我是没办法学到的,就是他能有这样高的知名度。”在一旁的伍晃荣立即跳起来反驳:“知名度有什么用?又不会有饭钱的。别人总是说有名就有利,但我为什么就有名无利呢?”
  说到这里,记者忽然想起一个情景,香港电影《麦兜故事》里面乐观豁达的麦太为养家活儿高唱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多劳多得”。香港人,从来不谈远大的理想;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人,更加只会考虑“我要食饭”,于是,同样身为“普通人”的伍晃荣便如此“一二三四五六七”地埋头苦干了45年。与同年代的同行相比,他可能只是更敢于表达自己,更加坚持创新,于是,他便在不知不觉中成就了一个45年的奇迹。
  但奇迹,并非刻意创造,正如他不会预料到“波係圆嘅”这句“废话”会成为名言一样。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丁淑莹
  专题摄影:本报记者 陈辉(除署名外)


TOP

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超喜欢他啊,因为几乎晚晚都可以听到"无线电视记者伍晃荣报道"
我Q度都收藏有呢篇.
刚在车上听广播话他走佐.....
5555555555555555555555



TOP

听到"无线电视记者伍晃荣报道"
讲这句话学得也有点节奏感,本来不喜爱看足球,但每当看完新闻都再看他讲完,太风趣了。现在又很久没注意了


TOP

tvb的新闻主播都超内涵啊,伍晃荣的幽默,李榛的百变领带,仲有一大堆靓女……

TOP

无线电视记者伍晃荣报道

以前很喜歡這句話啊

TOP

我靠,怎么死的?太突然了
他的讲解通常都能给饭桌上的全家带来会心一笑,就这么走了实在可惜

TOP

引用:
原帖由 Kuzuryuusen 于 2008-4-17 23:11 发表
我靠,怎么死的?太突然了
他的讲解通常都能给饭桌上的全家带来会心一笑,就这么走了实在可惜
病逝

TOP

很伤心
太喜欢他的风趣讲解了

TOP

悼念一下。。。。   好久没看无线新闻了。。   现在想起了以前听他声音的日子,

无线电视记者伍晃荣报道      。。 余音绕梁啊。。。

望天国好。

TOP

昨晚六点半新闻最后已经说了这条消息了
他说的体育新闻还是比较好笑的
现在报体育的伍家谦是不是他儿子啊

TOP

秒杀cctv5的那群猪

TOP

太可惜了...

TOP

映像深刻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