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in007在上个帖子中说
引用:
我觉得为了使你的论点有理有据你就举出具体例子,比如谁领导的战役,具体参战人数,地点,死伤,出自哪里。。。又比如你说部队大院里经常播放八一厂的战争电影,单纯的官兵们显然是受了八一厂电影的精神麻醉,才将真实的战争电影化了。。。(以往那个年代那个院子没放过)。我觉得你话里的就把这种显然具体化。又比如你的文章里--------在高层普遍迷信图哈切夫斯基的前提下,下层官兵的战术思想也得不到有力的修正。冲锋号一响,士兵如潮水般进攻,才导致了战争初期极大的伤亡率。。。请你说明白图哈切夫斯基是谁?普遍迷信他的依据是什么?伤亡率是个什么概念?正常和不正常数据是多少?你别觉得我挑你的刺。你可以找找我的帖子,我不是这种人,没习惯在网上和人过不去。我只是觉得你既然要理论化。不要单纯的口沫横飞,那就真正做到有事实依据,而不要靠一些个人的口头语言习惯似似而非的词汇。比如,我们说王明左倾,是机会主义等等,这是可以根据他的一些实际事例得出这个结论。而不是我口头随便一说。这叫什么?这叫懂得偷笑。不懂得也不敢开口问---因为显得他无知嘛。我现在开口问你。我真的无知。平日里我也爱看个书报。有些知道有很多不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希望你成为我的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谢这位朋友,给了人家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
第一问,比如谁领导的战役,具体参战人数,地点,死伤,出自哪里。
原文引自:杨达,香港军事专家,接受德国之声的采访。
对中国人来说,1979年中越战争其惨烈程度直逼朝鲜战争。昆明军区在对对越自卫反击战进行总结时提到:“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我军牺牲6900余人,伤14800余人。2月17、18日两天,伤亡达4000人,后勤部门措手不及,无力全部救治,伤员死亡很多。”许多中国人至今都还记得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描述的浴血场景,电影所宣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背后是无数士兵生命的代价。时至今日,昔日媒体称颂的影响已无人再提起。1984年的老山战役中,中国军队牺牲939人,支前民工64人,山头被炮火削平几公尺,地表阵地一片焦土。
西方媒体在关于中越战争的报道中指出,中国解放军仍然依赖队形密集的步兵,用“人海战术”冲击敌人的阵地,这种战术在越南付出了巨大代价。
为何会出现这种场面,以下是小七看过的国外记录片《红色高地》资料:1979年3月10日,中共广州军区十六师(十六师是临时编号,因为当年的参战部队编号是不断变换的,同一个番号可能是不同的部队)六团三连五班宋某回忆说:“当时炮兵刚对对面的无名高地轰击了大概有五六分钟,连长说,上面的越南人大概都死光了。于是,他下令通讯员吹冲锋号,让三连的同志们往山头冲锋。听到冲锋号,那就跟电影上演似的,好多同志一涌而上,也有同志喊缴枪不杀的。结果,冲面最前面的一位战友踩上了地雷,因为战友们靠得实在太近,一下子就牺牲了五名同志,我额头上的伤就是那时候留下的。现在再看当年的老战争电影,我都会摸一下这个伤,实在是连里电影放得太多了,也不知道真的打仗是这个样子。“(小七的记忆力还是不错地哟)
难道,这不是一个电影害人的具体例子吗?
第二问,请你说明白图哈切夫斯基是谁?普遍迷信他的依据是什么?伤亡率是个什么概念?正常和不正常数据是多少?
图哈切夫斯基是苏联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也是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后被斯大林以判国案清洗。
所谓大纵深作战理论是指:以杀伤兵器同时压制敌人整个防御纵深,在选定的方向上突破其战术地幅,然后将由坦克摩托化步兵组成的快速突击集群投入交战,并以空降兵实施空降相配合,迅速将战术突破发展为战役突破,达成预定的战役目的。
当年中共在建国之后,大量引进了苏联的作战理论,一直到中越战争爆发之前,大纵深作战理论在中国军队当中,仍是高层普遍迷信的战术之一。
但是,大纵深作战理论需要机械化部队间的紧密配合,而且需要在战略上实施多个相定方向的大范围突击。中越战争中,中共军队显然还未达到多兵种的相互协同,空军也只能在白天实施支援,推进速度可想而知。而在实施这种战役突破时,下层官兵却在没有空军、机械化坦克部队的有力支援下,进行密集性的战术突破。也就违背了上层军官原有的战术意图。
伤亡率的计算:战术想定完成之后,死亡、重伤、失踪人员与战术想定投入兵员的百分比。正常的伤亡数据为,进攻作战——敌军有生力量数量的3倍;防御作战——敌军有生力量的1/2,遭遇性、搜索作战——敌军有生力量的一倍。超过以上数据,则为不正常伤亡。
PS:小七当年在某部队时担负战术室某特别工作人员,所以,丝毫不认为您是在挑刺。
1:我不知道你以前做过什么,有哪方面的工作或者社会经验。然而在部队看来你是白待了,我虽然没有当过兵,但我见的兵都是对自己的部队有深厚感情的,甚至做会普通人仍保有良好军人风范的。比较少见瞧不起自己的国家瞧不起自己的军队的。不过你又有意无意炫耀了这个确实可以炫耀的资历。。。。当然你也可以说自己是理性的认识这个问题。那就只能认为你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太差。让人觉得并非如此。
2:你费心回忆收集的资料,我仔细看过了。对我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资料。希望你今后的文章也能如此
3:前文多次叙述,我从不反对在特定时期舆论媒体是会为了特定的阶级所利用。变为某种工具这一观点。尤其是八一电影制片厂这种军方在战期间直接参与宣传影片的制作的对应机构。然而要说到其成立的前因后果以及目的,我的裹脚布就更加的长了。毕竟它也是生产电影作品的制作单位。我们谈他和类似这样机构的作品。我也小小的做了一下功课。收集了一些比较脍炙人口的早期反映抗站等相关内容的影视作品,有香港,有台湾,也有祖国内地的。我相信你很多都看过。也许你有当年感动而长成人鄙夷的残酷。我则是千千万万对这些影视作品怀有感情的年轻人之一。或其中某部,或其中某个镜头,或其中某段对白,某段音乐,由于所占篇幅较大,我放在最后供你参考。我所要说的就是电影中很难平衡的,是故事的潜在背景和显性主题之间的矛盾,所谓的民族性和国际性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方式。就拿《英雄》来说,很多中国观众无法忍受编导把暴君秦始皇塑造成伟人,但对多数老外来讲,这根本不会影响他欣赏该片,因为他不知道这段历史。反之,很多西方影评界认为过誉的作品,如《与狼共舞》、《勇敢的心》等,在我国影迷当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任何史诗片,战争片,历史片,都有具体的时代背景。如果编导以真实性作为最高理想,那么拍出来的影片大概只有历史学家才会竖起大拇指。比如五六十年代好莱坞热衷的古罗马片,别说是人物的言行举止,连道德标准都跟上世纪中叶西方社会很相似,到七十年代有人真的拍了一些反映古罗马荒淫无耻的影片,可是,就连业内人士都表示吃不消。可见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带着自己的时代烙印来审视上千年前、数万里路外的爱恨情仇。为了最小限度地疏离观众群,或者由于本身的知识局限,创作者便会选择性地淡化甚至歪曲某些时代特征。
这是客观的部分,主观的部分就是人为的所谓达到某些宣传的目的的影视作品。国内的你批驳污蔑的比较多了,我暂不说。我来说你推崇的欧美战争片。以下是我引用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旅美著名的影评人周黎明的一些文章的内容,刊登在----周黎明《好莱坞启示录》,复旦大学出版社,繁体版书名《透视好莱坞:电影经营的奥妙》,台北亚太出版社)以及南方都市报上的部分内容:
在1950年代以前,好莱坞的权力中心在电影公司,俗称“电影厂制度”(studio system)。那时的演员和导演都需要跟电影厂签长期合同,或干脆是电影厂的雇员,电影厂控制着融资和制作的各个方面。后来电影厂制度瓦解后,明星们全成了单干户,他们参与一个项目时都以自己公司的名义,这样他们在税收上就可以合法地报销很多跟工作有关的开支,比如乘坐私家飞机去外景地等。但明星们一般不是直接出面跟电影厂谈项目,他们各有自己的经纪人(agent),一切都由经纪人打点。事实上,在好莱坞不管大腕小腕都有经纪人,你若是编
剧也得有人代理你的业务,你想写完剧本自己直接寄给制片人或电影公司,你的成功率几乎是零。首先,他们对没通过经纪人推荐而来的本子不屑一顾;其次,他们即使有兴趣也不能看,因为一旦看了,下回哪部电影里跟您的作品有雷同之处,您便可能告他剽窃,所以从法律角度考虑他们也不会贸然拜读您的大作。几大经纪人公司掌握着最关键的人际关系,因此权力便自然而然集中在他们手里。在90年代初,像迈克•奥维茨那样的大牌经纪人堪称好莱坞数一数二的呼风唤雨者。近年来,经纪人公司的权力略有下降,但基本上仍能保持跟电影公司平分秋色的地位。
好莱坞需要华盛顿提供金钱、设备和人员协助拍摄,华盛顿需要好莱坞帮它宣传形象,但主动权掌握在好莱坞手里。打个比方,现在好莱坞筹备拍摄一部战争题材影片,需要大量军事设备作道具,它有几个选择:一、向军方以市场价租借,以美国的薪资标准,这个数字会相当可观;二、用电脑制作虚拟的;三、向军方游说,表示该片对军方形象有利,相当于军方几百万元招兵广告的效应,因此,军方应该免费提供。
美国军方除了在二战期间直接参与宣传影片的制作,平时并没有附属的故事片产业,也没有“八一电影厂”的对应机构,但它不是不明白好莱坞产品的巨大宣传作用。在一个自由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它有两种选择:一是跟好莱坞合作,以廉价甚至完全不收费的方式提供器材、人员及咨询服务(如向剧组成员讲解专业知识,参观军事设施等);另一种就是不合作。什么时候合作?当它觉得所拍摄的这部影片对军方有利时,具体地说就是里面要有代表军方的正面人物;反之,如果它觉得影片有损军人形象,自然就不会出钱出力。比如,好莱坞关于越战的影片几乎全都把美军描写成坏人,国防部也就不会去充当“赞助商”了。描写海湾战争的《火线勇气》本想从军方得到一臂之力,但国防部公关部门看过剧本后,以“里面没有一个我们的战士是好人”为由,将它拒之门外。总的来说,美国政府不会也无权去干涉一家私营企业以什么立场拍摄,即便遇到911那样的特殊时期,最多也就是跟片商“协商”,试图施加影响而已。
早在1915年格里菲斯拍摄《一个国家的诞生》时,西点军校的工程师便亲临片场,帮助他重演美国内战的细节,并出借“古董”军火。1924年他导演《美国》时,陆军部门动用了一千名骑兵和一个军乐队。当时的战争部长解释道,军方配合大导演,是为了让拍出来的影片对军校有教学作用。
如今美国国防部为好莱坞“调兵遣将”的目的,是为了征兵。自从越战结束后美国从义务兵改为志愿兵后,每年军方需耗费巨资作广告,而再好的广告也不如好莱坞影片来得有煽动性。但反对人士指出,没有确切的数据可以证明这种赞助形式真正起到了推动征兵的效用,一些国防部大力支持的影片,如《空中勇士》等,吸引了千百万的年轻观众,但前来报名参军的人并没有明显增加。归根结底,这是官僚机构用纳税人的钱来补助一个根本不需要补助的行业。
。。。。。。。。。。。。。。。。。。。
更多的我就不引用了。针对利用宣传机构为自己粉饰是否是国人专利。可以看得出来并非。除了电影本身需要带给人的积极的一面,欧美的影视作品更注重商业化。也就是说它倒向了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的东西某些时候可以不计报酬的宣扬一个思想。它们则可以为了商业利益淡化扭曲思想。这是国家的体制,市场的体制,机构的体制本身造成的因素。至于搂主所说的欧美的电影中体现出的人文和反战思维。我想任何一部战争片都会包含。我们自己拍摄的电影里哪一部没有包含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即使是血流成河的杀戮场,也是在体现战争的残酷,让人珍惜现今的和平。仅仅用一句-----侵略战争与内战只是在民族与地域上的区别而已,其本质就是为各自群体的利益而战。要不然你怎么体会不出我们的电影业在反映所有战争电影都会反映的反战,人性,忠诚,爱。。。这些主题!我觉得搂主你选择性失明是你真的盲了吗?还是前面我说得,你不是为了道理在这里论。我不知道你是否经常这么和人争。可能输赢对你很重要。输赢对你在tgfc这里很重要。对我不重要。我要说出来明摆着的事实。不要片面简单的看一个问题。
下面我列出来比较著名的一些所谓红色经典的电影和大概内容。当然对你这样的fq肯定不喜欢关于内容的那种描述。你会觉得这是政府的语言,不是民间的语言。这种内容简介本身就是洗脑。不过看过的人知道。看看在下面的这些电影介绍中有没有自己小时候喜欢过的,和同学兴高采烈的讨论过的,过了这么多年仍然看了会激动的电影。看看里面是不是宣扬战争的,是不是没有反战渴望和平的。是不是都是纯粹的宣传工具而完全丧失了故事性娱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