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新闻] [全球化野心第一步达成?]《最后的剩饭》在欧美卖得比日本更好

引用:
原帖由 killmesoftly 于 2009-5-21 15:28 发表
对不起,不是针对你

而是针对这文本身

最近看这些网站的文,这欧米纱布还真多的感觉越发强烈而已
你看的网站太少

而已

话说,好像也有日子没听见谁说对罗老师徐老师深感PF的了。。。PF PF(为什么PF在本帖中出现频率这么高呢?233)

[ 本帖最后由 RestlessDream 于 2009-5-21 15:53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HI 于 2009-5-21 15:44 发表
惊爆,NPD 最新累计销量不到15万
NPD通常会少算些些+SE公布的是出货数+15W只是XO版销量=这很正常



TOP

引用:
原帖由 RestlessDream 于 2009-5-21 15:52 发表

你看的网站太少

而已

话说,好像也有日子没听见谁说对罗老师徐老师深感PF的了。。。PF PF(为什么PF在本帖中出现频率这么高呢?233)
有些事请不要揣测,谢谢



要谈SE全球化野心不如谈谈其对EIDOS的收购后的进一步举动

进而可以联系NBGI最近收购ATARI欧洲分部来谈谈日本厂商全球化脚步和策略

[ 本帖最后由 killmesoftly 于 2009-5-21 16:11 编辑 ]


TOP

销量重要么?人家SE早说了要平衡业界

TOP

引用:
原帖由 killmesoftly 于 2009-5-21 16:06 发表
有些事请不要揣测,谢谢

很高兴看到这句话 :D

TOP

引用:
原帖由 killmesoftly 于 2009-5-21 16:06 发表
要谈SE全球化野心不如谈谈其对EIDOS的收购后的进一步举动

进而可以联系NBGI最近收购ATARI欧洲分部来谈谈日本厂商全球化脚步和策略
是要我谈么?这帖我没准备谈野心来着。那只是标题党。

随便码一点……

日厂全球化的趋势战区早就谈过了。最近一次是去年FF13劈腿的时候。我的观点是日厂都意识到了本土市场的渣化性,老任的毒瘤性,全球化的紧迫性。SEX终于忍不住了。
这两年,日厂的全球化(对日厂来说可以叫 Go West)基本可以分三个集团,Capcom、NGBI可算第一集团。下手快,很早就在欧美有较为稳定的制作和发行实力,熟悉欧美市场口味,更为重要的,手中有已经有在欧美市场获得销量认可的次世代品牌(不管是不是原创)。其实是冒险,但是很走运,冒险成功了。第二集团是一些在日本本土基础还算不错,伺机而动的厂商,典型的就是SEX、光荣。SEX去年拍肩和在360上的lineup已经说明了他们最后做了怎样的选择,对ps3并不是抛弃,而是较为温和的“延迟”、“搁置”。借助360欧美的本土优势(有装机量优势,更为主要的还是文化上的优势)进行快速跟进战略。第三集团是步子最慢的,最乏善可陈的。典型的是Konami,除了MGS4,SH5,WE,至今都没有一款让人看到欣喜变化的、以欧美为重心的原创大作。(kojima next可能是个积极信号)

全球化也有三步走,首先是在北美打开市场,使用的主要是过去各厂手里的成功品牌,在次世代平台上用续作进一步巩固,收益稳定。可惜大家手里能用的牌都不多。而且不好随便乱用,牵涉到敏感的第一方关系,更有可能稍不谨慎就自毁长城,多年经营就此臭掉。基本一线日厂在欧美都有自己的分支机构,好一点还有欧美制作组。但是研发实力和欧美本土studio、地头蛇EA、Activision、Take2之类比起来还差得远。所以趁金融危机,赶紧抄底。能收购现成的,低成本扩张最好。但是吃进来,怎么消化,需要时间。可能本世代都不够。

其次是培育新一代原创作品,尤其是针对老美口味的作品。这方面还是要反反复复提到Capcom的两款百万原创作品。鬼武者从题材上说可以征服亚洲,但是即便加入让雷诺也无法征服欧美。所以干脆让鬼武者去死吧。直接上集美国B级片之大成,自己又顺手的僵尸无双。果然灵验。SEX的最后的剩饭多少有点艳羡、模仿Capcom这条路,“用全新的次世代引擎打造能迎合东西方口味的原创RPG”,只可惜RPG没那么好转型,SEX也不像capcom那么多元化,手上的几条产品线基本还是过去日本市场大繁荣时期留下的遗老遗少,重继承,轻创新。Joystiq那张颇具讽刺意味的图很好说明问题。



Capcom几款次世代作品北美贡献的利润已经远远超过了日本本土。SEX则还刚刚开始这个阶段,而且第一波还不太成功,最后的剩饭、星海4都没能出现奇迹。不过SEX也没那么浮躁,FF13的劈腿就是最大的决心。如果说FF13都不能出现让SEX满意的结果,那么恐怕整个战略都要进行重大调整了。

第三步,激活欧洲大陆。习惯上提欧美市场,其实不如叫“英美”和“欧洲大陆”市场(或许可以再加一个澳洲)来得更为精准。英美市场已经是成熟市场;但欧洲大陆市场不好进去,文化上用日式游戏打不进去,用美式游戏也很难直接打进去。(Dead Rising在德国的拒遭评级可以看作一种信号)索尼在欧洲市场的耕耘做的比较好,但是也没有找到真正让人感觉“大门开启”的成功之路。所以第三方目前还比较保守,通过一些兼并收购来慢慢摸市场。要真正撬开欧洲这个金库,本世代完成不了,留给次世代吧。NGBI和SEX收购edios都属于补充欧美本土制作团队和市场渠道的范畴,不会在短期内出现诸如“劳拉幻想”之类的hybird。看看SEX在次世代上慎之又慎的作派就知道,有的磨合了。

现在不过是前两年恩怨因果得偿所报的时候。兼并还会继续,欧美市场的步伐会越来越快。日厂里也会出一两个在欧美败北彻底死掉或混得很惨的反面教材。

唯一采取比较独特战略的是SEGA,走的是发行商的策略,没什么原创新作,老的金字招牌也基本都尘封不动;代理发行欧美作品倒很有一套,下一个重头是异形大战掠夺者。。。还有黑曜石的间谍RPG

[ 本帖最后由 RestlessDream 于 2009-5-21 17:13 编辑 ]

TOP

ff系列销量欧美怎么个分布的??

TOP

我看到一个论调是日本人花在游戏上的钱并没有减少
而是日本掌机市场与家用机融合,造成掌机游戏市场和家用机市场直接冲突
在欧美,掌机还是掌机,家用机还是家用机,用户是区分对待的
不知道这个调调对不对

TOP

引用:
原帖由 索尼 于 2009-5-21 17:55 发表
我看到一个论调是日本人花在游戏上的钱并没有减少
而是日本掌机市场与家用机融合,造成掌机游戏市场和家用机市场直接冲突
在欧美,掌机还是掌机,家用机还是家用机,用户是区分对待的
不知道这个调调对不对
日本市场在各种游戏产值统计(包括了掌机和游戏软件、周边外设)里都在萎缩,怎么得出没少花钱的结论的呢?

TOP

开拓海外市场是必须得,不过SE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特别好的办法。

TOP

引用:
原帖由 RestlessDream 于 2009-5-21 17:08 发表

是要我谈么?这帖我没准备谈野心来着。那只是标题党。

随便码一点……

日厂全球化的趋势战区早就谈过了。最近一次是去年FF13劈腿的时候。我的观点是日厂都意识到了本土市场的渣化性,老任的毒瘤性,全 ...
除此以外,se还寄托希望于任天堂帮忙推广的地球9

TOP

trl确实是个好游戏,不过jrpg欧美卖的比日本好在lo身上早就验证过了,jrpg的未来在欧美-_-

TOP

引用:
原帖由 jinwei8108 于 2009-5-21 19:00 发表
trl确实是个好游戏,不过jrpg欧美卖的比日本好在lo身上早就验证过了,jrpg的未来在欧美-_-
现在欧美已经不太能够接受日式RPG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RestlessDream 于 2009-5-21 17:08 发表

是要我谈么?这帖我没准备谈野心来着。那只是标题党。

随便码一点……

日厂全球化的趋势战区早就谈过了。最近一次是去年FF13劈腿的时候。我的观点是日厂都意识到了本土市场的渣化性,老任的毒瘤性,全 ...
您这分析实在让我情何以堪

先说几个简单的事实。在刚刚发布的日厂2009财年年报显示,去年在游戏业务营收状况最佳的日本第三方正是您所谓无所作为的Konami。家用机业务销售总额就比您一直推崇的Capcom的家用游戏业务总额高50%左右。而且,看一下Konami最近5年的年报,基本上是稳中有升。
此外,Konami简直可以说是日厂开拓欧美市场的急先锋,当然,Konami的主力市场是欧洲,已经好多年欧洲销量比例第一了。PES/WE系列从03财年的435万到08财年的943万,可谓一步一个脚印,其中日本销量比率从50%多一路跌到15%左右,目前70%以上的销量来自欧洲。这几年PES比WE要早发售多久?MGS系列也一样,哪作MGS的销量日本能超过欧美了?当其他的日厂还在日本国内乱战一团的时候,Konami早就在欧、美的渠道、市场方面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到您嘴里,倒成反面教材了。

NGBI,还TMD算日厂全球化第一批,真搞笑,发个XO独占的AC6就算了?我想告诉您的是,NGBI目前游戏的销量日本国内:国外大致为1:1,其中日本销量大致是北美的2倍,不信去看NGBI自己的统计数据。NGBI之前在欧洲的渠道能力是非常差的,所以,你可以看到大量PS系的NGBI的游戏前两年都是由SCEE代理发行的。这也是最近NGBI收购ATARI欧洲分部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为了增强在欧洲的发行渠道能力。NGBI的欧美知名IP,SC,TK,AC,还有几个漫画改编游戏,还有啥?这几年在欧美还可以倒是有一半功劳要记在Wii滑雪之类的玩意上。

再来谈谈Capcom。没错LP和DR是试水欧美之作,都得到了成功。但放在当年可不可以也算是有点点敷衍的意思?我相信当时如果MS就能拿到DMC之类的IP,肯定会更满意。再者说了,Capcom本身的风格就相对和欧美更合一点。生化1当中说实话就没啥典型日式游戏的味道,当年Capcom就准备攻欧美了?在开发上,的确Capcom做的比其他日厂早一点,得益于PS2时期就开始对PC版的研究。没错,我认为DMC4的销量对SE、NGBI之类的拍肩决定的做出是有比较大的影响的。不过吗,Capcom提供的营销经验教训可不止这一条。LP的PS3版销量(相对,也可以参考下Bioshock的PS3版销量)这个教训也可以说明,对自己比较重要的IP,自己有销量自信的IP,多版本同步发售是利益最大化的最佳方法。我相信NGBI和SE那几个XO独占和限时独占的RPG销量也让他们挠头不已。我敢预言,包括日厂在内的全世界各大厂,对于自己最重要的IP,限时独占会越来越少,多平台同时发售会越来越多。当然,在PS3跨过日本国内300万装机量这条传统意义上的生死线后,象如龙这样的完全日本向的游戏在没有MS给够支票的前提下,放弃XO/PC版是最佳选择。不信请看侍道3的PS3版和XO版销量。

再说SE,最近和田的举动很明显,和NGBI类似,通过各种手段加强欧美渠道能力,并扩张在欧美本土的开发能力。SE本来对PS3的开发本来就是以FF13的开发过程来获得KNOW HOW,FF13和FFV13进行联合企划来降低成本。这里说下,如龙见参、如龙3就是联合企划,现在开发一作在14个月就可以完成。FF13完成后以此吃老本,SE绝对会以此为基础再做N个PS3的IP来。当然,受限于PS3的开发难度和PS3的销售不如预期,就一直拖到现在。SE在开拓欧美市场,我都觉得FF7时代就可以看,FF系列已经从那个时候变成世界的FF。KH系列更是明显。最后的遗迹这种玩意,明显是PS3版开发不顺,又不是非常有影响的IP(连沙加的名字都没套上去),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我TMD就不明白了加强全球化=欧美向游戏让XO独占?这种绝妙的观点从哪里来的?

再说下,日本游戏就要有自己特色,和EA、TAKE-TWO、UBI之类在欧美拼同质化游戏永远没出路。SE等现在不过是用资本运作,在欧美用的是欧美本土的制作力量来做欧美向游戏,就那么回事。

至于EA、TAKE-TWO等等,最近日子也不好过,这个以后再谈。

[ 本帖最后由 killmesoftly 于 2009-5-22 15:13 编辑 ]

TOP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