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看到一贴中《电新》CD的下载,触到了多年前的记忆

打开那个链接,看到了《电玩新势力》的盘面,还有那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LOGO。
让我又想了记忆深处关于《电新》的诸多回忆,还有她的停刊....
《电新》停刊于“四周年”后不久,从停刊到今天,即将又是一个四周年……
于是又翻出了停刊时写下的一片文章,以寄哀思。


<此文大约写于06年,首发于EGCHINA,之后一直放着我自己的博客里>


    《电新DVD》终于停刊了,这对于广大的读者和那一小撮制作者来说,都不能算是一件坏事,因为苦苦的支撑无异于让更多的人受伤。
    2004 年初总帅决定抛下电新,那时有人问过电软的老编,为什么总帅会抛下电新一走了知,得到的回答是“应该是他觉得做不出什么花样了吧”。后来据说总帅去了新浪,有人还在新浪的游戏频道看过他策划的街霸专题,再后来他又去了什么地方就没有人知道了。
次世代不会让这个创立刚两年的品牌就这么倒了,于是一个名为STUDIO5的小组临危受命,在历史的偶然与必然间接下了电新的制作。
    春节刚过,STUDIO5的三个人满怀抱负的开始了重塑电新的重任。其实在制作电新之前,STUDIO5的三人中有两人从来就没有接触过杂志的制作,他们在接手电新前的一个月还只是电新的普通读者,甚至连DVD 碟也只看过一两盘。几个刚毕业的学生,就这样开始了“梦之电新”的创造,好在他们还有个经验丰富的朋友能给他们指点一二。
    STUDIO5 接手后的第一期是在北京次世代总部完成的,当时因为交接的仓促,三名编辑甚至连自己的笔名都没有想好,于是29期的电新依然记在了总帅的名下,那期回答读者来信的“总帅”,其实已经就是后来的大树了。在STUDIO5制作这第一期电新的过程中,大象给与了他们很多的帮助。那期的音乐CD(《鬼武者无赖传》)、还有那期的封面,都是大象提供的。
    STUDIO5的三人小组只在北京呆了两周,这两周的所有时间他们几乎都花在了电新的制作上,其间他们只休息了一天,一人去了长城,两人去了故宫。
    除了一大包的多罗猫,他们三人几乎什么都没有带回上海,那天起,他们就要在上海蓝村路上一间狭小的编辑部中,开始打造全新的《电新DVD》。
    因为身在上海,没有了次世代总部资源上的支持,所有的一切都得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他们当前面临的问题是:没有美编、没有翻译、没有剪辑、没有资料……虽然这些都没有,但他们却有一样很重要的东西——热情!虽然热情总是会被渐渐燃烧,但当时他们的热情却是刚被点燃。
美编?大树兼任。翻译?神童顶上。剪辑?主编担当。这下人手算是够了!虽然热情可以让很多人发挥出他们自己都不曾想过的潜力,但巨大的困难却不会因为你的热情而自动让出路来。第一个月,他们遇到了无数个技术上的难题,其中的任意一个都会令电新无法按时出版。看过 30期小开本《电新》的读者应该还记得,那期有个忍龙和鬼武者对比的专题。这是他们尝试专题型栏目的开端,也是将来“特别企划”栏目的雏形,只是因为制作难度过大,30期后很长时间都没有再涉及这个栏目;那一期,为了获得更多得剪辑素材,大树、神童两人将鬼武者的1-3代全部通关,并录下了所有精彩画面,主编自己则负责难度超高XBOX版“忍龙”通关,所有的影像素材装满了整整一个120G的硬盘!但就在剪辑工作开始的前一天晚上,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降临 ——硬盘突然损坏了,整个硬盘上的所有数据全部丢失!这样的打击对于三个倾尽了全力的新编辑来说,简直让他们目眩。编辑们聚在一起商讨,在这个时间发生这种事情最保险的做法就是拿掉这个栏目,替换上一个制作简单的栏目。不过最后商讨后的结果是,决定换掉的不是这个栏目而是一块硬盘——在日出之前把需要的素材重新再录一遍……
在上海的第一期电新终于在连续3天3夜的加班下截稿了,这72小时里三个编辑几乎没有睡过觉,实在太累时就在沙发上打个盹,然后继续开工。这样的连续奋战在之后电新的制作中几乎已是家常便饭了。
    第二个月,他们终于要迈出创新的步伐了。经过数日的讨论、搜集、编排、录音、合成,他们终于推出了业内第一张加入电台主播的游戏音乐CD(LuLu也就是从这期开始成为了STUDIO5的一名成员),这样的创新一时间掀起了渲染大波,几乎各有50%的读者对这种CD形式给与了巨大的肯定和巨大的否定,而三位编辑也在雪片般的回函中第一感觉到了创新所要面对的压力。才刚迈出了一步的创新步伐怎能就此作罢!
    CD碟的创新当然要伴随着DVD碟的创新,《电新》自从改版为DVD以来,所有的菜单制作均是委托压碟厂完成的,而压碟厂制作菜单的过程也就是在几个固定的模版中让你挑选一个。这对于STUDIO5的一帮人来说,是无法忍受的。更加无法忍受的是压碟厂居然无法实现开关字幕!掌握最尖端的DVD制作技术成了编辑们必须挑战的难题。在这个领域,他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朋友给了他们巨大的帮助,逐渐把一整套的 DVD制作技术传授给了他们。有了这个,才有了每次把《电新》盘放入DVD机时期待的心情——这期他们又折腾出了什么新花样呢?!优秀的动态菜单,让《电新DVD》以婷婷玉立的形象展现在她的读者面前。
对于读者来说,送一张CD够了吗?当然不够!曾经是读者的三个小编当然也知道这个真理。但如果再多送一张CD的,这样的支出不是当时的电新所可以承受的。办法终于又被他们想出来了,每期从DVD碟中划出几百M的空间来制作一种叫做“CD in DVD”的东西(“CD in DVD”这个说法,也是他们第一个提出的,这个名称也成为后将来这种形式的通用名称)。由于DVD机支持AC3高保真音频解码,所以用这种方式播放出的音乐是MP3格式无法比拟的。如果需要,他们甚至可以做出一张支持5.1声道的音乐欣赏碟。这在没有增加读者任何负担的前提下,让读者体会到更多的乐趣,这也是当时制作每一期电新的准则。
    有了“CD in DVD”的初步成功,他们又开始盘算如何给读者创造更为有趣的体验,一种超越读者想象的体验,“GAME in DVD”的想法再一次被提上了议程。其实就在他们接手电新的第二个月他们就想尝试这种新奇的做法,但用DVD简单的逻辑判断做出可以操作的游戏,这对于一个新组建的制作组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这个想法一直留到36期才第一次真的实现。拿来开刀的3DO主机上著名的恐怖游戏《D之食卓》。之所以拿它开刀,一点是因为该主机在国内的保有量非常少,游戏就更难得见。另一点是该游戏原本的操作方式非常符合GAME in DVD的要求。其实只要给足够长时间,他们可以将这个游戏完整移植到DVD平台,但显然时间总是不够长的。在这次的“GAME in DVD”中读者可以使用DVD遥控器控制角色进行行走、躲闪、解谜等动作,这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为了制作这一小段的互动游戏,编辑们背后所作出的努力几乎是超出人们想象的。
还是在同一期,他们在铃木裕的访谈节目中,加入了趣味十足的隐藏要素。只要铃木裕说到一些关键词(如八极拳、VR战士等),画面上立刻会跳出一个提示,如果此时按下遥控器,便会像网页上的超链接一样转到与这个关键词有关的影像中去,关键词的影像播完之后又会回到刚才的访谈栏目继续播放。这即使是在中国的整个DVD界,也很少有人做过。利用相似的原理,他们又在接下来的一期,把东京游戏展与押井守的 “TOKYO SCANNER”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读者在观看TGS的相关内容的同时也浏览的东京全貌。这种创意绝对是业界第一!
    技术永远不是STUDIO5的追求,给读者创造从来没有过的感受,才是他们的目标。以此为基础,他们多次改革栏目,顶风作案取消了原有的“达人道场”,因为这个栏目与当时电新的风格不符,电新总是寻找不同的角度“看游戏”,而不是寻找不同的角度“玩游戏”,这些达人影像让其他人去做好了。
《彼男彼女》就是一个以不同角度看游戏的最好范例,游戏中霎那间的感动被小编们提炼、放大,展现到读者面前。第一个彼男彼女的故事说的是ICO,这个甚至连一句台词都没有的故事如何才能打动读者。于是三个小编开始不停的揣摩男女主人公当时的心情,终于给男女主人公编撰出了最为合适的内心独白,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也用去了整整一夜的时间。
    电新在STUDIO5的打磨中逐渐焕发了光彩,绝大多数的的读者都为能看到这样的电新而高兴。经过一年的拼搏,《电新》已经被打造成了业内最为优秀的游戏影音杂志。
《电新》虽然在游戏光盘杂志中做到了最好,赢得了第一,但全国范围内光盘类游戏杂志销售的疲软却让《电新》逐渐陷入了困境。对于《电新》来说,最为缺乏的便是资金上的支持,次世代总部是不会为《电新》一系列的创新埋单的,三个编辑们有时不得不去筹划一些“特典”,来弥补这些创新所留下的资金空洞。那期《蓝宝石MTV》,就是编辑们为了支付前两期赠品的债务而额外制作的。据说当时3位编辑都没有从这次的特典中拿取任何报酬。
    STUDIO5与次世代总部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但它并不是一个完全属于次世代的小组,这也是它为什么一直存在上海的原因。另外一点,STUDIO5 也并不是一个只会制作《电新》的小组,它还有着一个完善的电脑游戏开发部门。这就是EG某人潜入电新驻地,却发现不像编辑部的原因。
投入巨大的精力,创造众多的奇迹,却没有给《电新》的销量带来什么明显的起色,这让三位编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挫败感。而作为STUDIO5也不得不重新考虑对《电新》的人力投入,即使制作《电新》的三名编辑仍然“贼心不死”。在一次人事调动中,《电新》制作部的三名老编被全部调到了游戏开发部门,担任游戏策划工作。而原有的《电新》制作组也只剩下新加入的一名编辑支撑着每月一本的电新。这个事件大约发生在去年的10月,那月,电新刚刚经历过48期的“风华四周年”。

      从那之后,大树和神童就几乎离开了电新的制作。仅仅一名新编辑如何支撑原本华丽的《电新》,《电新》也在之后的数月里逐渐凋零,暗淡下来。创新的步伐终于停止了……

[ 本帖最后由 flashback 于 2010-3-30 21:42 编辑 ]


TOP

虽然电新只买过十几期,但是还是要支持下,当初通过电新,带给我这个无机饭很多乐趣

PS:次时代个SB,毁了多少东西啊,电软,电新,游戏批评,toys,每次走在最前,死得最快

[ 本帖最后由 掌机至尊 于 2010-3-30 21:57 编辑 ]



TOP

杂志私有化的必然结果


TOP

电新是当年必读刊物。

主要为了其中的cd。

现在手头还有全套的收藏。刚开始是大本,后来改成了小本。

最爱的一期是03年纪念fc的那期,已经改成了小本。cd in dvd全是fc混音版,超赞。可惜不会弄下来。

TOP

原来后面就一个人搞了啊....悲剧

倒掉其实也没办法,以前大家都没主机,或者说只有一台主机,现在都不缺主机了,网络又起来了,而新生代们都去网吧了...

其实现在由于网吧没身份证不能开机,如果杂志社要是有心的话这是次机遇啊,证据是现在包机房又小范围火起来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shigeru 于 2010-3-31 00:26 发表
电新是当年必读刊物。

主要为了其中的cd。

现在手头还有全套的收藏。刚开始是大本,后来改成了小本。

最爱的一期是03年纪念fc的那期,已经改成了小本。cd in dvd全是fc混音版,超赞。可惜不会弄下来。

: ...
做小开本当时是为了稍微降低一些成本,但总感觉不如大开本有气势。后来还是回归大开本了。

TOP

除了创刊,其它都有,准备卖废品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blood 于 2010-4-1 12:18 发表
除了创刊,其它都有,准备卖废品了
当废品卖可惜了,卖给我吧~

TOP

做DVD-PG没有什么技术问题,就是比较麻烦

TOP

电新作为光盘杂志最大的问题在于高打录像不足或者不够高,MTV制作水准不高,
最后沦为CG、PV和剧情动画的天下,
这在电新刚出现的时候不算什么问题,但是随着机器的普及就渐渐失去了吸引力,
而且次时代还很SB的让电软也带上了光盘,
结果就是电软附赠光盘在内容上和电新必然会出现冲突,必须有一方作出取舍,
最后就是电软附带光盘成为了几个小编的真人秀,但是电新也因此受到影响。

电新最值得骄傲的就是画质了,
同样的内容,电新的画质秒杀游戏光环,游戏光环的画面偏冷偏暗,经常出现马赛克,不像电新色彩纯正,画面清晰,不过后来电新慢慢的也失去了这个优势。

[ 本帖最后由 zero3rd 于 2010-4-7 15:21 编辑 ]

TOP

VCD版本的电新收全了,DVD有几期,很可惜
原来是这样,难怪后面内容差了点,次时代太二了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