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文笔不好,所以靠给出关键词让AI总结,不喜欢的可以无视。
先说重点,这次事件中,东亚(男性)代表性再次被践踏了。在过去的《刺客信条》游戏中,育碧几乎都会为每个时代塑造一个符合当地文化的虚构主角,比如《刺客信条2》的艾吉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贵族,《刺客信条:起源》的巴耶克是古埃及的本地守护者,《刺客信条:奥德赛》的卡珊德拉/亚历克西欧斯是古希腊人,就连《刺客信条:英灵殿》也让玩家扮演北欧维京战士。但到了日本战国时期,他们却突然放弃了这一传统,把主角之一变成了一个外国人,别误会,我没有针对弥助这个历史人物的意思,但他在日本战国时代的历史影响微乎其微,远远比不上那些真正活跃在那个时期的武士、忍者或者浪人。而育碧的做法,完全就是迎合西方市场对“多元化”的执念,而不是出于对日本历史的尊重。
回想一下好莱坞的影视作品,东亚男性的角色几乎都被困在刻板印象里。要么是功夫大师,比如李小龙、成龙、甄子丹;要么是黑帮分子,像《疾速追杀》里的亚洲反派;或者是古怪的技术宅,比如《硅谷》里的Jian-Yang,整天操着蹩脚英语搞诈骗,完全是个喜剧工具人,再比如《破产姐妹》里的韩餐厅老板,个子矮、性格胆小、言行夸张,几乎就是典型的“亚洲小男人”形象,被刻意塑造成笑柄。就算是待遇最好的“酷哥亚洲人”形象,比如《速度与激情》里的Han,看起来风度翩翩、沉稳冷酷,但其实仍然是被塑造出来的特定刻板印象——亚洲男性只能是神秘、寡言、聪明的“配角”,而不能成为真正的硬汉英雄。
回顾好莱坞历史,东亚男性几乎没有机会出演硬派动作片的主角。除了周润发在好莱坞的几部作品(比如《替身杀手》《再战边缘》),John Cho以及近几年刘思慕饰演的一些角色稍微打破了这一局限,我几乎想不出还有哪部电影让东亚男性真正站在主导地位,成为那种能独当一面的动作英雄(尚气第一部只能归类到功夫大师里,复联5大概率就是亚洲酷哥工具人)。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偶然,而是长期以来欧美文化圈对东亚男性形象的固有偏见。
有人拿《将军》和《仁王1》来说事,认为大家可以接受白人主角,所以弥助做主角也没问题,但这种对比根本不成立。首先,这两部作品的设定并不会让人产生过激行为,比如去袭击路人或摧毁寺庙。它们的故事情节有明确的文化背景和人物动机,主角的外国身份也与故事的叙述方式密切相关。《将军》是改编自詹姆斯·克拉维尔的同名小说,故事的核心就是一个西方人在日本的冒险经历,而《影》确是原创。《仁王1》更只是一部小体量作品,首先话题度就根本比不上《影》,而且威廉也无法做出那些过激行为,敌人也主要是来自于神话和妖怪的层面,并不会引起不适。
相比之下,《刺客信条:影》选取了弥助这一历史人物,它把本应属于日本文化的故事交给了一个外国角色,这不仅让东亚文化的代表性被削弱,而且违背了《刺客信条》系列过去尊重本土文化和历史的传统。这里的“多元化”反而显得强加且不自然,完全不符合日本战国这一背景的文化逻辑。
最后再提一下北野武的电影《首》,要注意的是这是一部日本人拍摄的电影,展现的是日本人对弥助这一角色的文化解读,外界无权干涉。就像黑人文化中“互称N-word”一样,特定群体在其文化语境内的表达是被允许的,而外部文化不应轻易介入或复制。
[ 本帖最后由 jianghutong 于 2025-3-28 00:4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