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代发】【游戏城寨】【城寨茶馆 LV32】讨论征集——Wii,拓展游戏业 [打印本页]

作者: waistcoat    时间: 2007-6-13 10:52     标题: 【代发】【游戏城寨】【城寨茶馆 LV32】讨论征集——Wii,拓展游戏业

在论坛上看到一个朋友(TGFC 无梦)的签名:“对于游戏策划人员来说,重要的不是创意,而是对当前市场的了解。”也许你会反驳这句话:即使了解市场,没有创意还是拿不出作品来。事实上,游戏制作早已形成一种工业生产模式,创意是最不缺乏的,最烂遍大街的东西,每天都会有人提出无数创意,迎合市场的却很少。或者可以认为:对游戏策划人员来说,重要的是迎合市场的创意。与其说Wii靠创意赢得了市场份额,不如说是任天堂对市场需求的深刻了解成就了自己。

06年英特尔为高端用户发布了酷睿2(Core 2 Duo)处理器,下半年面对与AMD的竞争,在为数众多的中低端用户群体中连连失利,如今不得不为这些群体搞一个Pentium E出来挽回窘态。02年MP3市场逐渐兴起的时候,索尼对MP3的音质嗤之以鼻,可是今天,随身听市场就是MP3市场,CD的高音质已经被大众抛弃了(现在的部分MP3播放器已经可以播放无损压缩格式的音频),索尼发现大事不妙,开始拼命挽回市场份额,而Walkman这个经典品牌被乔布什的iPod拔得头筹,早已风光不再。

当一个产业向更多受众伸展的时候,它的技术门槛必须放低,价格必须首先被接受,无论产业的经典受众是否感到不舒服。Wii的兴起,是游戏产业向更多目标群体延伸、变成强势的必由之路。对此,你的看法是?


欢迎回帖讨论。500字以内。选入杂志时,可能会剪辑您的回帖,所有选入杂志的回帖都会标明来自TGFC并注明ID。:D

[ 本帖最后由 waistcoat 于 2007-6-14 18:05 编辑 ]
作者: chovosky    时间: 2007-6-13 10:54

引用:
原帖由 waistcoat 于 2007-6-13 10:52 发表
06年英特尔为高端用户发布了酷睿2(Core 2 Duo)处理器,下半年面对与AMD的竞争,在为数众多的中低端用户群体中连连失利,如今不得不为这些群体搞一个Pentium E出来挽回窘态。
你确定么

最近不是amd的日子很不好过么。。
作者: 古兰佐    时间: 2007-6-13 10:58

那个签名的某人现在飞黄腾达了.在下到想看看这为反任份子对市场的理解能力如何,能做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作品来.:D
作者: CHARAZNABLE0079    时间: 2007-6-13 11:04

引用:
原帖由 chovosky 于 2007-6-13 10:54 发表


你确定么

最近不是amd的日子很不好过么。。
是中低端,中低端
那块AMD处理器的性价比确实高
作者: waistcoat    时间: 2007-6-13 11:05

引用:
最近不是amd的日子很不好过么。。
没错。印象里,加上翻了点资料,去年E6XXX和AMD Athlon64 X2对比性价比不怎么样,流失了一些用户(当然Intel还是老大)。E4XXX系列也不便宜,还是流失了一低端段用户的。赛扬D性价比完全不能跟AMD比了,不过一些零花钱不多的Intel Fans坚持用之。
p.s. Pentium D我用过,基本上风扇都是全速。发热量太可怕乐。还是Pentium E比较不错。

[ 本帖最后由 waistcoat 于 2007-6-13 11:06 编辑 ]
作者: Pires    时间: 2007-6-13 11:07

创意是最不缺乏的,最烂遍大街的东西

也是,这话本身就很有创意
作者: chovosky    时间: 2007-6-13 11:08

引用:
原帖由 waistcoat 于 2007-6-13 11:05 发表


没错。印象里,加上翻了点资料,去年E6XXX和AMD Athlon64 X2对比性价比不怎么样,流失了一些用户(当然Intel还是老大)。E4XXX系列也不便宜,还是流失了一低端段用户的。赛扬D性价比完全不能跟AMD比了,不过 ...
我只记得推出抠肉后,总体份额上intel一直在收复失地,并且超越了amd,包括diy市场,amd份额一直在缩小。。可能这些中低端占的份额不多把。。。
作者: firesun    时间: 2007-6-13 11:14

当前的市场早已不是复杂、深度、品位的市场了。

MP3流行,是因为copy进去就能听,而MD还得自己转录

Wii流行,是因为拿起遥控器挥舞就能玩,而不需要学习怎样按键,怎样恰到好处的按键

好莱坞大片流行,是因为坐下来看就行了,而不用费劲心思的才能触发某情节

传奇、征途能流行,是因为花钱就能当老大,不用花费上千小时时间在Farm里面
作者: ayaso    时间: 2007-6-13 11:21

产品的进步本来就不是表象的进步..要不纸巾也不会淘汰手帕了..你手帕做的在经典在漂亮
还不是不如纸巾实用?方便?产品是根据市场变化来变化的..市场的走向变了产品思路不变
只有死路一条..钻牛角尖的人一般都会输的很惨..
作者: 古兰佐    时间: 2007-6-13 11:30

引用:
原帖由 firesun 于 2007-6-13 11:14 发表
当前的市场早已不是复杂、深度、品位的市场了。

MP3流行,是因为copy进去就能听,而MD还得自己转录

Wii流行,是因为拿起遥控器挥舞就能玩,而不需要学习怎样按键,怎样恰到好处的按键

好莱坞大片流行, ...
+1
作者: Leny    时间: 2007-6-13 11:32

引用:
原帖由 firesun 于 2007-6-13 11:14 AM 发表
当前的市场早已不是复杂、深度、品位的市场了。

MP3流行,是因为copy进去就能听,而MD还得自己转录

Wii流行,是因为拿起遥控器挥舞就能玩,而不需要学习怎样按键,怎样恰到好处的按键

好莱坞大片流行,是因为坐下来看就行了,而不用费劲心思的才能触发某情节

传奇、征途能流行,是因为花钱就能当老大,不用花费上千小时时间在Farm里面
赞……
作者: no1cat    时间: 2007-6-13 11:48

引用:
原帖由 firesun 于 2007-6-13 11:14 发表
当前的市场早已不是复杂、深度、品位的市场了。

MP3流行,是因为copy进去就能听,而MD还得自己转录

Wii流行,是因为拿起遥控器挥舞就能玩,而不需要学习怎样按键,怎样恰到好处的按键

好莱坞大片流行, ...
+2
作者: 江西恐龙    时间: 2007-6-13 11:51

引用:
原帖由 firesun 于 2007-6-13 11:14 发表
当前的市场早已不是复杂、深度、品位的市场了。
这个结论太极端了。复杂、深度、品位的市场还是很大的,想想HALO2、GTA3都是卖给了哪些人。
别动不动就把我们从小就习惯的游戏方式说成是“已经没有市场”、“没有销量”。WII的确开阔了新的消费群,但你要搞清楚一点原有的消费群还活着,包括你在内也还属于这一类消费群。
作者: ly781223    时间: 2007-6-13 12:04

E6300是中端市场吧,退出之后中端这块几乎就被6300和6400完全占据
低端有赛扬D和PD呢,关扣肉什么事?
虽然PD很垃圾,市场占有率好像还不低
作者: ayaso    时间: 2007-6-13 12:07

引用:
原帖由 江西恐龙 于 2007-6-13 11:51 发表


这个结论太极端了。复杂、深度、品位的市场还是很大的,想想HALO2、GTA3都是卖给了哪些人。
别动不动就把我们从小就习惯的游戏方式说成是“已经没有市场”、“没有销量”。WII的确开阔了新的消费群,但你要 ...
其实理解来就是保留原有市场的情况下拓展新市场,就如PC和笔记本的发展趋势一样

以前只有专业人士使用的东西现在大量普及了..降低门槛..游戏针对性强,覆盖面广才是优势,当然传统的优势并不放弃的
作者: chovosky    时间: 2007-6-13 12:09

引用:
原帖由 ayaso 于 2007-6-13 12:07 发表


其实理解来就是保留原有市场的情况下拓展新市场,就如PC和笔记本的发展趋势一样

以前只有专业人士使用的东西现在大量普及了..降低门槛..游戏针对性强,覆盖面广才是优势,当然传统的优势并不放弃的

作者: 江西恐龙    时间: 2007-6-13 12:16

对啊,就和相机,电脑一样。有傻瓜相机也有单反相机,有一两万的笔记本也有3000多的神舟。
几年前数码相机席卷电脑城,难道玩单反的就没落了?问题是之前的市场已经快没救了吗?已经堕落到需要“拯救”的地步了吗?那些喜欢DOOM3、HALO2、KOF、FF的玩家难道消失了?


WII开阔了市场,非常好。可是为了做个专题有意无意的暗示游戏市场已经衰败了是否不太合适?
完全可以换个话题——“WII给市场带来了新鲜血液”。



这个专题名字另我想起了国内一些新闻媒体的作风。标题越夸张越好,越容易引起争论人气越高。作者是这么想的,对么?
作者: 真奥丁神    时间: 2007-6-13 12:28

Wii抱回家那天,父母非常不悦:“又买游戏机?”

在下:“这玩意非常适合不玩游戏的人。”

父母:“我们不要玩,明明你自己要玩!”

插完线,放进伪运动,抡起棒子打网球。

老妈看了(几十岁人从来没摸过游戏):“这个我也会!”

夺过棒子……

之后充满欢笑……(省略无数废话)

补充:

父母结论——比XO强多了

[ 本帖最后由 真奥丁神 于 2007-6-13 12:30 编辑 ]
作者: NeoB    时间: 2007-6-13 12:29

发烧友永远不是电脑市场的主流,核心玩家也永远不是游戏市场的主流
想想当年的FC,GB,当年的PS,现在的Wii都是靠什么站住脚的呢。。。

[ 本帖最后由 NeoB 于 2007-6-13 12:30 编辑 ]
作者: 水星的爱    时间: 2007-6-13 12:29

快餐文化流行,造成如此的结果。而次时代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带来当初2D到3D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效果,如果技术的进步不能带来巨大的客观的效果改变的话,那么想要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必须降低人们接受的门槛。这不是一个技术门槛,而是一个接受门槛。

WII的火爆,固然来自于NDSL的成功所带来的启示,但本社强大的软件实力才是保证的基础。能为自己的主机迅速开发出特别能够体现主机长处的游戏,这是任天堂最本质的优势之一。

对于创意烂大街这句话,我是深切认同的,但是能把握市场需求的是极少数的,甚至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对于更多的开发者来说,普通的做法,还是尽量把能加的内容都堆上去,CG,剧情,操作,等等都尽量做得多一些,来尽量保证一点销量。这也就导致了开发成本的不断增加和开发周期的不断延长。最终导致开发商因为利润率的降低和风险的提高,而怨声载道,玩家则陷入审美疲劳。

所以人们开始倒索,开始呼唤创意,开始希望从越来越沉重的游戏中解放出来。人们只想吃吃快餐算了,不想搞得很累。大不了玩XO,反正该有的差不多都有。

一切都很自然,WII挽救了游戏界,挽救了创意,终于游戏开发不用浪费大量的时间在技术上了,创意又可以开始大量的赚钱了。只要找一个符合市场的创意就行了,可是事实真得会这样发展么?如果真得会这样,为什么第三方坟墓的阴云一直驱之不散呢?

因为WII的出现使得创意的空间提升了,意味着更多的创意可以提出来,可以被尝试,这无疑扩大了判断这个提案是否会挣钱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了冒险的几率,这是新生事物带来的必然结果。这也必然会使得一些粗制滥造的产品出现在市场上,比方UBI的某飞机游戏,比方当年PS时代,是个游戏加段CG就能卖的恶名。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新生事物都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尤其是一个充满巨大市场前景的时候。巨大的利益诱惑会更加使得对通过新提案,进入开发的判断,显得更加冲动。

但是,有一点是很关键而被忽略的,那就是风险成本,甚至我可以说“犯罪成本”。相比较历代新上市的主机,WII的这种风险成本恰恰是最低的,采用上一代的技术,使得技术成本非常小。这会使人们将所有的赌注都压在了创意上,对于广大第三方来说就是反正输得起,这个游戏不行,上下一个游戏,反正创意是最小的成本指出了吧?但是创意抓不住市场怎么办?面对巨大的市场诱惑,和如今任天堂的开放姿态,要控制这样的风险是非常困难的,而且随着业务的扩大而越来越难。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快餐店里挣钱的永远是肯德基自己的鸡块和薯条,可乐能挣钱,可是挣不了几个钱,还要被肯德基盘剥。

至于技术升级预留和高清普及等问题,我认为现在来谈还太早,虽然PS3为这一步铺下了大量的伏笔,但是太过超前的技术设定,势必延缓他的大规模普及,可谓任重道远。
作者: 卖哥    时间: 2007-6-13 12:35

引用:
原帖由 卖哥 于 2007-3-13 23:35 发表
我们知道游戏是一种出版物

但是政府观点对于它的限制却一直高于其他出版物,社会舆论也对于游戏有额外的不利看法。

我国是这个特征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一本书需要审批的时间很短,而且里面带一点15X的描述,无论是暴力还是情色,只要不多还是可以上市。甚至一切暴力、情色、不良舆论成分明显的著作,因为其中的内涵,还不断有人帮它们翻案,然后可以作为古典N大禁书正正当当发售,证明现代社会开明。但是游戏,连任天狗都不能在狗年上市,出于宣传或者营销的目的神游绝对不可能不希望赶不上狗年的,问题肯定在审批上,这游戏和暴力、情色、不良舆论成分根本不搭边都如此难产,和书籍受到的限制差别实在是太明显了。

国外照样存在对于游戏的额外限制,电影有分级制度,游戏也有,但不同的是游戏的分级经常出现争议,而且一般都是说之前定低了的,社会舆论就对游戏特别不放心。而且没有听说谁要禁书禁电视禁电影的,但是一年总会有一两个SB议员会提议禁游戏。德国电影可以有死人场面,游戏里就不行,僵尸围城据说要被改成全是机器人,不是分级制度的问题了,是直接枪毙掉不允许这种存在。

为什么会受到这种对待。

首先一点,游戏是参与其中的,比起作为旁观者的其他作品,受到的刺激要大得多。所以游戏更危险,不过我认为游戏好的一方面,积极向上的一方面也因为参与其中受到更大的刺激而被放大了,在事物的两面性上这个不应该单方面只被谴责。

那么,如果去问一个人,这个人是对游戏不怎么了了解的一般人,不过他们属于大部分人,是社会意识的主体。
问他对游戏的看法会得到什么答案,我没有去亲自采访过,但是我认为,“充满诱惑而危险的”应该是比较常见的看法,就是所谓电子游戏是毒品。

对他们而言,除了童年好玩时接触过的游戏外,对游戏的认识来源就是这样一些:社会舆论对游戏的谴责;偶尔看到的游戏广告;某特别出名游戏作品的社会话题。
我得说这类讯息里面负面的总比正面的多吧。
比方说GTA,我们知道他有一个大的城市,里面充满可以玩的地方,自由度很高,游戏性很高,而且也不是真就是十恶不赦的主角潇洒行凶的历程。但是如果是不玩的人,看盒子,暴力游戏;看简介,犯罪游戏;新闻,咖啡店事件让分级升到18禁了;附属信息,吓死人的全球销量千万。自由度,游戏性,对不起,他根本没机会体验到。
他怎么可能会对游戏有好印象。

嗯,不要说注重暴力给游戏减分的现象不存在,猫叔在说实话。

暴力的感官刺激可以增加游戏的销量,对于常玩游戏的人来说,更大的刺激并没有坏处,我的人格没有因此扭曲。但是当别人看到某人稍稍废寝忘食一点玩游戏的时候,联想到的不是电影啊小说看一半放不下,而是仿佛看到这人吸大麻吸得神志不清。Wii的目标是游戏人口扩大化,而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目标的实现。

一旦游戏人口扩大化的目的实现,玩游戏的人就会知道,暴力刺激不是游戏的全部,GTA的乐趣有很多嘛,原来只有害处的东西,因为了解所以也变得能看到好处了,当普及度足够高,大家都理解到这点时,我认为游戏和电影待遇同级就没有问题了。

这个整体上的解放光靠Wii,光靠老任不能实现,老任在日本有50%的市占,但是在美国还不及EA。必须所有的厂商,都能主动推出足够多的有利于游戏社会形象的作品,让全民脑白金全民养狗多来几次。并不需要减少所谓暴力游戏的数量,一方面大量健康游戏的正面印象可以给游戏补分,另一方面因为正面印象来玩游戏的人会因为更接近玩家的身份而能看到更多暴力游戏的内涵,就像书籍和电影中的一样。说不定,到时候暴力得可以更放肆一点呢。
过去打得这段文参与讨论的人很少,现在再拿过来用一下
作者: waistcoat    时间: 2007-6-13 12:38

引用:
原帖由 江西恐龙 于 2007-6-13 12:16 发表 这个专题名字另我想起了国内一些新闻媒体的作风。标题越夸张越好,越容易引起争论人气越高。作者是这么想的,对么?
呵呵,没错,基本上就是为了,所谓的噱头。为了销售什么的。
不过我们讨论可以不管标题,但说事情。:D
作者: 江西恐龙    时间: 2007-6-13 12:39

引用:
原帖由 真奥丁神 于 2007-6-13 12:28 发表
Wii抱回家那天,父母非常不悦:“又买游戏机?”

在下:“这玩意非常适合不玩游戏的人。”

父母:“我们不要玩,明明你自己要玩!”

插完线,放进伪运动,抡起棒子打网球。

老妈看了(几十岁人从来没摸过游戏):“这个我也会!”

夺过棒子……

之后充满欢笑……(省略无数废话)

补充:

父母结论——比XO强多了
傻瓜相机和单反相机相比,优点一是便宜,优点二是体积小,容易携带。
Wii如果是傻瓜相机,XBOX360和它相比就是单反相机。

不同的消费群有不同的选择。你不能因为你父母喜欢傻瓜相机,就得出“单反相机已经没落了”的结论吧。


当然,我知道你要说:“我根本没这样说”。很好,没说就没说。我只是估计你多少有这么个意思:D

[ 本帖最后由 江西恐龙 于 2007-6-13 12:41 编辑 ]
作者: 真奥丁神    时间: 2007-6-13 12:42

引用:
原帖由 江西恐龙 于 2007-6-13 12:39 发表



傻瓜相机和单反相机相比,优点一是便宜,优点二是体积小,容易携带。
Wii如果是傻瓜相机,XBOX360和它相比就是单反相机。

不同的消费群有不同的选择。
这个比喻也没错

对于外行乐于使用傻瓜机,不是吗?

对他们来说轻薄时尚的傻瓜机比样子笨重的专业相机强多了!

还有请不要随意揣测他人动机。

[ 本帖最后由 真奥丁神 于 2007-6-13 12:44 编辑 ]
作者: waistcoat    时间: 2007-6-13 12:49

有点类似,专业摄影看不上消费级别的,比如说看不上索尼的T100。但只有向低端普及消费级别的DC,市场才能扩大,商家才有更多的钱赚。很少有人一开始就玩单反的,很多都是先消费级,再来单反。再比如说SONY如果只推专业监视器,不涉足民用显示设备,在这个领域也不会做到今天的规模。

所以Nintendo的思路可能也是这样。以后就是,他们可能希望,大部分玩家从Nintendo开始接触游戏,然后其中一部分上升到MS或者SONY的所谓“专业”机器。
作者: xilin    时间: 2007-6-13 12:51

引用:
原帖由 NeoB 于 2007-6-13 12:29 发表
发烧友永远不是电脑市场的主流,核心玩家也永远不是游戏市场的主流
想想当年的FC,GB,当年的PS,现在的Wii都是靠什么站住脚的呢。。。
恩 说得很对 PCINLIFE的人气永远也不如PCONLINE、ZOL
TGFECER的人气永远也不如PCG、TGBUS……
作者: 马甲雷    时间: 2007-6-13 18:47

一般人坐在电视机前拿起手柄,就是想让自己放松一下。

当然不排除特别的人就想被sm。

什么时候坐在电视机前想被sm的人比想单纯乐乐的人多了,那么立足于高精尖核动力的游戏机也就获胜了……
作者: RestlessDream    时间: 2007-6-13 19:02

对这话题有兴趣

对某杂志面向的读者没兴趣

so

路过……
作者: jump    时间: 2007-6-13 19:06

引用:
原帖由 RestlessDream 于 2007-6-13 19:02 发表
对这话题有兴趣

对某杂志面向的读者没兴趣

so

路过……
这就开始给你的gtalk打广告了。。。?

这话题本身没多大讨论的必要。娱乐终究是娱乐,任何妄图把所谓CU和所谓LU割离开来的行径都是不会成功的。

[ 本帖最后由 jump 于 2007-6-13 19:07 编辑 ]
作者: CHARAZNABLE0079    时间: 2007-6-13 20:05

引用:
原帖由 江西恐龙 于 2007-6-13 12:39 发表

不同的消费群有不同的选择。你不能因为你父母喜欢傻瓜相机,就得出“单反相机已经没落了”的结论吧。
结论应该是相机业的没落而不是单反的没落,世界上只有单反的话相机话相机业基本不可能有现在的繁荣景象(当然因为相机和游戏机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度不同,所以话不能说死),当然要靠傻瓜机来。。。谈不上拯救的话起码对普及起重要作用

[ 本帖最后由 CHARAZNABLE0079 于 2007-6-13 20:08 编辑 ]
作者: 超越神的牛肉人    时间: 2007-6-13 20:06

哇~
拯救哎~
救世主……
好伟大……

作者: 武藏坊弁庆    时间: 2007-6-13 20:09

引用:
02年MP3市场逐渐兴起的时候,索尼对MP3的音质嗤之以鼻,可是今天,随身听市场就是MP3市场,CD的高音质已经被大众抛弃了(现在的部分MP3播放器已经可以播放无损压缩格式的音频),索尼发现大事不妙,开始拼命挽回市场份额,而Walkman这个经典品牌被乔布什的iPod拔得头筹,早已风光不再。
楼主对索尼的认识有误区。索尼不支持MP3有多重方面的考量。索尼失败的因素也不是单一的。

“集团病”包袱。索尼旗下有Sony Music,而且索尼唱片向来是全球五大唱片公司中对于版权保护和防止非法拷贝(请注意这个用词,不是“盗版”,即便购买了正版唱片,如果随意备份CD的数字格式,也是“非法拷贝”范畴)一向是最为积极的。甚至索尼在自己的唱片中加入过防抓轨软件拷贝的锁定,结果后来因为消费者普遍反感,迫于压力而不得不放弃。

独家格式惯性。索尼自己推出过数字音乐格式,即ATRAC3 (官网资料)格式。压缩比率和音质都要比MP3更高。这是典型的改革前的索尼做法:一方面有唱片公司作为内容提供,一方面有雄厚的消费电子实力占领硬件终端。甚至在所有销售的VAIO电脑、后来的Net MD、支持刻录数字光盘播放的Discman上都安装、附送了SonicStage软件。其实这个模式,和苹果力推的 iPod+iTunes 是类似的。然而事实证明,数字多媒体格式越来越不为消费电子大厂所控制,而是PC领域的IT巨人把持。微软通过Windows Media Player的捆绑、对RealPlayer等的打压,成功地让WMA、WMV成为了市面上真正有竞争力的格式。索尼在这方面的无力,其实换了任何一个消费电子厂商,都是一样的。

高音质从未被抛弃。MP3说到底是为窄带而诞生的音频格式,从技术上说实际上是没有竞争力的。最大的竞争力就在于其并不支持DRM(数字版权保护)。CD也好,MD也好,和MP3比就是不方便,最不方便的就是网络共享和传输。欧美国家当年的Nepster(一个免费的P2P音乐共享软件)案件震动是很大的。不止是索尼看走眼,所有的消费电子大厂都没有意识到网络数字媒体的爆发来的这样快,这样猛。这就是为什么Apple这个既注重设计感又了解Geek文化的个人电脑硬件制造商会成为数字播放器市场的老大,而不是传统的日系、韩系、或其他美欧系消费电子大厂。今天iPod上最盛行的格式并不是MP3,网店卖的也不是MP3,而是音质更好的Apple Lossless

iPod从来就不便宜,iPod的成功不是低价的成功。相反,在MP3便携播放器效仿者铺天盖地兴起之后,iPod几乎成了数字音乐播放器的价格顶端。但为什么iPod还能占到最大的份额?根本靠的是技术创新。什么创新?比如Podcast,个人“播客”,迄今iTunes还是对Podcast支持最好的软件客户端(顺应Web2.0的内容制造创新)。比如Apple网络商店方便的购买模式(商业模式创新)。更不用说每次iPod家族产品的工业设计,都牢牢抓住了消费者的心,其炫酷、铺天盖地的个性化广告更是让人无法抗拒。所以索尼不是输在价格上,而是输在创新能力上。

综上,个人觉得不能简单地认为降低价格,创造“卖点”,就能吸引到更多消费者,就能“拯救”某个行业。索尼输给苹果,关键还是输在创新能力上。

所以如果简单地套用这种思维去发出“Wii拯救游戏业”的论调,是很危险的。我更不认为区区500字能说出什么高明的理论,把问题的冰山一角说清楚。也不过就是骗骗小白,让大家觉得老任伟大罢了。

p.s. 鄙人是索饭。索尼虽然在数字时代的门槛上跌了个大跟头,但索尼并没有倒下,也从来没输过。索尼会回来的。你们就等着颤抖吧。
作者: 责任编辑    时间: 2007-6-13 20:16

一个产业向更多受众伸展的时候,它的技术门槛必须放低,价格必须首先被接\


very good
作者: 金碧辉煌    时间: 2007-6-13 20:17

引用:
原帖由 武藏坊弁庆 于 2007-6-13 20:09 发表


楼主对索尼的认识有误区。索尼不支持MP3有多重方面的考量。索尼失败的因素也不是单一的。

■ “集团病”包袱。索尼旗下有Sony Music,而且索尼唱片向来是全球五大唱片公司中对于版权保护和防止非法拷贝( ...
丫的就是那个BD的马甲吧
作者: makyoukin    时间: 2007-6-13 20:20

任天堂把游戏业带回了起点! 
作者: RestlessDream    时间: 2007-6-13 20:21

引用:
原帖由 金碧辉煌 于 2007-6-13 20:17 发表

丫的就是那个BD的马甲吧
我看BD没这水平……
作者: RestlessDream    时间: 2007-6-13 20:22

引用:
一个产业向更多受众伸展的时候,它的技术门槛必须放低,价格必须首先被接受
引用:
■ iPod从来就不便宜,iPod的成功不是低价的成功。相反,在MP3便携播放器效仿者铺天盖地兴起之后,iPod几乎成了数字音乐播放器的价格顶端。但为什么iPod还能占到最大的份额?根本靠的是技术创新。
我更同意索饭的观点。
作者: 真奥丁神    时间: 2007-6-13 20:50

你们将帖子导向了苹果!!!
作者: RestlessDream    时间: 2007-6-13 21:55

引用:
原帖由 卖哥 于 2007-6-13 12:35 发表
国外照样存在对于游戏的额外限制,电影有分级制度,游戏也有,但不同的是游戏的分级经常出现争议,而且一般都是说之前定低了的,社会舆论就对游戏特别不放心。而且没有听说谁要禁书禁电视禁电影的,但是一年总会有一两个SB议员会提议禁游戏。德国电影可以有死人场面,游戏里就不行,僵尸围城据说要被改成全是机器人,不是分级制度的问题了,是直接枪毙掉不允许这种存在。
说好不参与这个话题。

以下只是对卖哥的一部分认识稍微做点辨正:

分级制度和内容审查是两个概念。

分级制度,比如我们熟悉的ESA(全美互动娱乐软件协会)推出的“ESRB”系统。

很多人都以为这是政府主导的分级系统。实际上ESRB并非政府强制的分级系统,而是非政府的行业组织ESA推行的分级制度。ESA由美国娱乐软件发行商自愿加入,其会员的销售总额占了全美娱乐软件73亿美元销售额的90%。所以这个行业性组织占有绝对的代表性和公信力。

(ESA前主席Doug Lowenstein接受采访时称):“美国游戏发行商支持ESRB的分级系统,是因为他们相信志愿的分级系统比政府的强制规章更有效。为游戏定级是收费的。ESRB体系也是独立于ESA的团体。”

可见,定级不但不强制,而且反而还要向非政府组织缴纳费用。如果因为评级而影响了游戏的销量,后果发行商自己承担,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由此可见美国商业文化的民主性和“企业公民”的意识是多么地完善!分级完全是软件商的自愿、自主行为。

德国的案例也是这样,卖哥存在误读。那个事件的具体详情我翻译过一篇报道。简单地说,《僵尸围城》不能上市,是因为德国的游戏评级机构拒绝对这款游戏做出评级。而没有评级的游戏,是不允许以“合法出版物”的身份上架销售的,只能以“原版引进”的方式卖。所以德国政府或机构并没有“查封”这款游戏,在德国也是可以买到引进版的《僵尸围城》的。

由此可见,尽管暴力话题成为了电子游戏内容的一个“话柄”,在欧美主要电子游戏产业发达国家,宗教势力、政治团体、舆论传媒都在以各种方式或客观、或无知、或出于种种目的以“反暴力”为借口,但实际对电子游戏产业的销量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这点从GTA SA中爆出“热咖啡”事件之后的处理也可以看出。游戏并没有被“封杀”,经过“技术处理”之后,依然以合法的途径继续销售。

美国那些议员虽然提交“禁止暴力电子游戏”的议案,但要知道每年美国议员提交的五花八门怪里怪气的议案多了,大部分甚至都不会被列入讨论程序。更不用说要从法律角度影响乃至瓦解美国已经十分成熟的“开发商-发行商-零售商”软件发行体制几乎和美国限制枪支贩卖一样困难。

所以,恐怕电视新闻里出现“接某部委通知,查封以下网络游戏”的场面只是极其个别国家的个别现象。而“暴力影响了电子游戏的体面”这种论调,恕我直言,客观上是在给那些政客捧场。这番话从猫叔嘴里说出来我也不奇怪,因为显然他并属于美国那个体系,身在其外,说话轻松罢了。
作者: lxx112211    时间: 2007-6-13 21:56

引用:
原帖由 江西恐龙 于 2007-6-13 11:51 发表


这个结论太极端了。复杂、深度、品位的市场还是很大的,想想HALO2、GTA3都是卖给了哪些人。
别动不动就把我们从小就习惯的游戏方式说成是“已经没有市场”、“没有销量”。WII的确开阔了新的消费群,但你要 ...
请注意,GTA绝对是简单,自由,大众化的代表作
作者: kkxe    时间: 2007-6-13 21:59

拯救游戏业

那慢慢拯救吧,不打扰了。。。。。。


PS:忘了问一下,怎么“拯救游戏业”啊?

看来X0的游戏卖的不好啊,也顺便过来拯救拯救
作者: mame    时间: 2007-6-13 22:03

沧海横流,有些事还真是令人唏嘘……
回想十数年前,索尼以PS横扫任氏江山,创造出一个名作辈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时代,可在国内得来的评价都是些啥?什么“不懂游戏性”啦,“勾引大量伪非参入,降低游戏业的层次,败坏游戏界风气”啦,“让游戏变成快餐,离艺术越来越远”啦,”销量高证明伪非的渣品味“啦,等等。
而今,曾经的“游戏艺术”的代名词任天堂,将“吸引伪非”的伎俩发挥到极致,创造出一个百家不鸣玩具化的寡占时代,而索尼在不知不觉间转到了另一面,似乎正与微软一起捍卫着“游戏艺术”的尊严……同一群饭,评论又是什么呢?
“游戏就是要轻松不要复杂”,“要新作不要续作”,“当宅男有甚意思”,“新用户群的注入对业界大有好处”,“传统游戏已经没落了”,等等。
对伪非的鄙视,对游戏性的推崇,对艺术的敬仰,真玩家的自豪,品味的高贵,统统被踢飞到九霄云外……

有时候我在想:假设,还是索尼,继PS扩大用户群之后,又用运动双截棍和补脑触摸屏开创了现在这个时代,那么,它又能在国内论坛上得到些什么呢?

[ 本帖最后由 mame 于 2007-6-13 22:11 编辑 ]
作者: RestlessDream    时间: 2007-6-13 22:04

德国的事情我原文找到了
引用:
僵尸游戏《僵尸围城》遭“封杀”事件得到澄清
发布时间:2006-07-21 15:24:30
文字提供: TGFC RestlessDream

  日前有媒体报道德国的游戏评级机构 USK 将在德国境内 “封杀”Capcom即将发售的Xbox 360僵尸游戏《僵尸围城》Dead Rising。好在目前已经有多个相关机构的官方人士就此事向GamesIndustry.biz网站做了澄清。

  评级机构USK的官员 Marek Kingelstein说:“USK没有封杀一款游戏的权力,我们只是对有可能在推向市场后遭到封杀的游戏,事先就拒绝做出评级。但没有评级的游戏依然可以上市销售,可以做广告。在游戏发售前就封杀是一种内容审查,而在德国这种审查是违法的。

  但是,Kingelstein继续解释到,游戏在发售后则有可能遭到封杀。另一个负责审查的机构BPjM可以禁止该游戏的包装在店头展示,并只能通过“柜下销售”卖给成年人。

  BPjM的这些权力不适用于经过USK评级的游戏——也就是说,如果USK拒绝对一款游戏评级,那么这款游戏的展示、销售,乃至通过各种渠道的广告都有可能受到BPjM的管制。

  根据德国这套复杂的审查和评级机制——也因为没有经过评级的游戏内容会违反Xbox 360内建的“家长控制”系统——所以微软不会允许任何发行商发售没有经过评级的Xbox 360游戏。

  微软的Xbox平台经理Boris Schneider-Johne在其个人blog中写到:“《僵尸围城》可以在德国合法销售,但不会被出版发行。我知道这听起来很荒唐。去和政治家们理论吧。”

  他还写道:“一款没有年龄限制评级的游戏是很罕见的,而且对消费者和发行商来说都是个麻烦软件。微软(在我看来)不会随便打破严格的年龄限制制度——因为这等于破坏了(360中内建的)家长控制系统,长远来看是弊大于利的。”

  “Xbox 360中的家长控制系统允许成年玩家充分享受游戏内容,而确保孩子不会接触到不合适的内容。这套系统和各个国家的游戏评级制度相匹配。只要我们对每款游戏做出评级,那就天下太平。”

  所以,这次的事件有个奇怪的结果——《僵尸围城》没有在德国被“封杀”,但因为USK拒绝对这款作品评级,所以事实上取消了这款游戏在该国出现的可能性。这可能是一个技术和政治制度上的讽刺……但德国的玩家只好和僵尸kiss goodbye了……

作者: qdfishmen    时间: 2007-6-13 22:10

WII 的 最大的优势在于 他解决了 进入21世纪后 人类对于 到底是 游戏玩人  还是人类玩游戏的这个 不可思议的命题

远在99年的时候 当时的电脑商情报的 编辑 阿猪的一篇文章 就提过这个问题 ,虽然当时的范围局限于pc 可是进入ps2时代以后 我们发现 次世代的游戏 大部分也像PC游戏 一样 开始玩 需要一个TUtorial 来学习如何操作。这是游戏吗?这还是当年的让人拿起来就能玩的游戏机吗?

这其中 我有个身边发生的例子 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我一个哥们,从小就是邻居,比我大几岁 80年代末,90年代初 我们都是一起玩FC张大的  后来此君从商  闯荡十余年,混出了千万家产,一次一起玩的时候 问我,能不能给他电脑上装些好玩的游戏,这些年只顾着赚钱了,游戏许久不玩了 很怀念
我问此君:想要玩什么样的游戏 他说:现在最流行的 和以前魂斗罗差不多的。。。
然后 我只能无言  说真的  当时 我是几乎想不出一个可以像魂斗罗那样 拿起来就能玩的游戏 可以介绍给这种 曾经的游戏老鸟 但是断层十几年的玩家的。。。

但是,现在WII NDS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游戏。。。就是用来玩的~~~

不需要上手 不需要教程 不需要像pc游戏那样 要记住26个字母键 都是干嘛用的  也不需要像ps2的实况足球那样,要知道L+三角和L+圈的区别

当然 个人对WII只有一个意见 就是价格太贵 ^_^ 并不是指其绝对价值 而是 其 本身应有的价值
NGC+eyetoy 怎么也不应该超过150美元的。。。
作者: 卖哥    时间: 2007-6-13 22:13

其实我的观点
一个是自由和自律共生;
另一个是不了解造成恐惧。

倒不是更复杂的什么意思。
作者: chovosky    时间: 2007-6-13 22:15

引用:
原帖由 mame 于 2007-6-13 22:03 发表
沧海横流,有些事还真是令人唏嘘……
回想十数年前,索尼以PS横扫任氏江山,创造出一个名作辈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时代,可在国内得来的评价都是些啥?什么“不懂游戏性”啦,“勾引大量伪非参入,降低游戏业的层次 ...
说白了,养育之恩
作者: mame    时间: 2007-6-13 22:17

如果说WII拯救了什么的话,那它一定是拯救了任天堂的钱包,不,这功劳还有一大半要记在它兄弟NDS的账上……
作者: 坂井泉水    时间: 2007-6-13 22:18

忍不住进来喷一下

这个话题本身就是自相矛盾……

承认市场最重要,创意为渣

然后结论是Wii如何成功,拯救游戏业

那我问问LZ,Wii是如何成功的,NDS是如何成功的?它凭借的恰恰是被LZ认为是“烂大街”的创意,这不是很讽刺么

如果完全以市场为主,那恐怕NDS和Wii都不会诞生。任天堂善于创造市场,而不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苹果的ipod成功,并不是因为它廉价,实际上ipod并不便宜,它靠的是什么?它改变了以往人们听音乐的习惯,因为它的软件设计得太成功了,它抓住了年轻人的心里,它强调的是个性化,随心所欲的——如果按照市场决定一切的理论,那么ipod现在可能只是个二线品牌。

最后再说一句,我相当反感“创意是烂大街”这种说法,说这个的人本身就是非常无知的表现。
作者: gg321    时间: 2007-6-13 23:02

这是哪本杂志的编辑想出来的歪招,吸引大家在这里吵架,最后还免费给他提供稿件。

任天堂什么时候成了游戏业的新手,不是传统厂商了?任天堂的游戏什么时候成了非传统非经典游戏了?

游戏业不是好好的要靠任天堂拯救个JB毛?

什么人都跑去游戏杂志做专题企划,卧槽。
作者: gg321    时间: 2007-6-13 23:20

引用:
原帖由 mame 于 2007-6-13 22:03 发表
沧海横流,有些事还真是令人唏嘘……
回想十数年前,索尼以PS横扫任氏江山,创造出一个名作辈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时代,可在国内得来的评价都是些啥?什么“不懂游戏性”啦,“勾引大量伪非参入,降低游戏业的层次 ...
呵呵。

1,人都是先有论点再去找论据和说辞。

2,在不同时期可以有不同的说辞。

3,同样的论据可以通过不同的说辞去支持不同的论点。

所以回想过去也只能是自己唏嘘罢了。
作者: vagranteve    时间: 2007-6-14 00:09

Wii,刺激游戏业罢了

拯救?还早……
作者: tsorochi    时间: 2007-6-14 05:34

游戏业前景很好
不需要拯救
命题就不认同了
作者: waistcoat    时间: 2007-6-14 09:34

引用:
原帖由 坂井泉水 于 2007-6-13 22:18 发表
忍不住进来喷一下

这个话题本身就是自相矛盾……

承认市场最重要,创意为渣

然后结论是Wii如何成功,拯救游戏业

那我问问LZ,Wii是如何成功的,NDS是如何成功的?它凭借的恰恰是被LZ认为是“烂大街 ...
呵呵,命题是说“创意”很多,也就是烂遍大街。但“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意”很少。Wii、NDS,都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意,而当年Nintendo的VB就是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意。

武藏坊弁庆说得不错,索尼的例子举得不太恰当。高层不愿投入MP3是有多方面原因的,类似的还有SONY进入液晶电视方面的落后。
作者: RedIronCore    时间: 2007-6-14 12:47

那个签名言简意赅,很好
一句话足矣
作者: 常遇春    时间: 2007-6-14 13:48

引用:
原帖由 waistcoat 于 2007-6-14 09:34 发表


呵呵,命题是说“创意”很多,也就是烂遍大街。但“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意”很少。Wii、NDS,都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意,而当年Nintendo的VB就是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意。

武藏坊弁庆说得不错,索尼的例子举得不 ...
如果厂商开发出的所有产品都是符合时代需求的,如今的世界绝对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VB是一个绝妙的点子,但是放在1995年就未必顺应人心,撇开技术的妥协不谈,这款商品的市场定位是什么?当时的消费者能够接受那样的变革吗?
作者: 无梦    时间: 2007-6-14 14:01

才看到这个帖子……………………

你们真蛋疼…………
作者: waistcoat    时间: 2007-6-14 14:45

引用:
原帖由 无梦 于 2007-6-14 14:01 发表
才看到这个帖子……………………

你们真蛋疼…………
呵呵,也不是特别疼,做书糊口嘛,需要话题和观点。放到书上对论坛可能有点小的宣传作用(当然我知道都不是冲着这个)。侃一侃反正没什么不好。
作者: 无梦    时间: 2007-6-14 17:36

这句话,圈外人来评只能当笑话看,真要自己做游戏了,才能理解- -
作者: 江西恐龙    时间: 2007-6-14 17:51

引用:
原帖由 waistcoat 于 2007-6-14 14:45 发表


呵呵,也不是特别疼,做书糊口嘛,需要话题和观点。放到书上对论坛可能有点小的宣传作用(当然我知道都不是冲着这个)。侃一侃反正没什么不好。
不是有大把的人回贴说“拯救”二字不合适么。你难道不可以把话题改成“WII给业界带来激情”等等标题么。

如果书上直接刊登“Wii拯救游戏业 ”,有无可能有些从MD、PS年代玩过来老读者心生厌恶?万一此文一登,杂志销量下降,那可不好玩了……
作者: 无梦    时间: 2007-6-14 18:00

万一此文一登,杂志销量下降,那可不好玩了……


越是喷的文章越是提高销量= =
作者: waistcoat    时间: 2007-6-14 18:06

好,龙哥,帖名字改了:Wii拓展游戏业。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tgfcer.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