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国“IT第一记者”入狱记
[打印本页]
作者:
匿名
时间:
2009-11-28 01:11
标题:
中国“IT第一记者”入狱记
《IT时代周刊》记者/吴晓宇(发自北京)
刘韧因涉嫌敲诈勒索入狱已经很长时间了。 刘韧,他曾经被称为中国IT记者第一人;他在业界发起的聚会曾经盛况空前;他的著作曾经轰动一时,唤起无数年轻人的创业激情,也影响了中国一代IT精英的成长。 最初,他带着一颗无比虔诚的心和旁人无法超越的勤奋,全身心投入他骨子里钟爱的事业;如今,他是一个为了金钱不惜将话语权滥用到极致的江湖“老大”。 以前,“刘老大”一步步见证并记录了中国IT业的发展,今天,他的人生起伏也成了中国互联网界一个发人深省的典型。他在此创下过辉煌,又在此迷失。从他的跌宕起伏中,人们看到的不只是人性的弱点,更有中国IT媒体语境中的一种病态。
刘韧的简历没有什么特别之处:1970年出生于安徽阜阳,1991年作为文学学士从安徽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担任广播电台记者,1993年进入IT媒体业,先后供职于《中国计算机报》、《计算机世界》、《知识经济》、天极网等媒体,历任采编室主任、记者部主任、总编助理、总编辑、副总裁等职,长期从事IT产业的深度报道。
刘韧在IT媒体界地位的确立是在1998年。那一年,他凭借《知识英雄》一书名声大噪。再后来,他创办的IT写作社区DoNews曾经聚满人气,该网站在2005年底被陈一舟的猫扑收购后,作为千橡集团副总裁的刘韧红极一时。
但,正是这个最初很快赢得业内普遍认可的网站,在后来的发展中日渐衰落,刘韧本人也沿着DoNews的滑落轨迹逐渐偏离了最初的理想,丢弃了宝贵的职业操守。去年10月,这位IT媒体界的元老级人物竟因涉嫌敲诈罪而被抓,令业界震惊。
第一章 “IT记者第一人”
由于出道较早,刘韧在中国IT媒体中创下过多个第一。对事业的执着和勤奋,让他迅速成长为IT媒体中的明星。
解小东“义演”和刘韧进京
刘韧对IT一直很有兴趣,但他成为一名专业的IT记者却纯属偶然。如果没有当时走红歌手解小东的那次“义演”,刘韧也许今天依然在安徽阜阳做他的电台记者,IT媒体圈也会少了一位“老大”。当然,更不会有他日后的那些恩怨情仇。
1994年,一篇题为《解小东如此义演,两个20万说明什么》的批评文章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文章指出,解小东在安徽阜阳所做的演出并非其宣称的义演。由于那次演出是当地政府组织,该文一发表,立刻给撰文记者所在的那家当地媒体带来了巨大压力,并直接引发了该记者与解小东的官司。
撰写此文的正是当年在阜阳市人民广播电台做记者的刘韧。他后来回忆,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觉得解小东欺骗了当地群众的感情。他说在写之前,知道内情的人也很多,他只是要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
在此事件中,究竟谁是谁非,刘韧是否真是《皇帝的新装》中那个指出真相的小孩,这些在今天已经不再重要,不过对刘韧来说,此事却直接导致了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他决心离开阜阳,北上京城,另寻出路。
因为兴趣,在阜阳市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期间,刘韧一直在写计算机方面的文章。1993年,他投给《计算机世界》的一篇反映盗版话题的稿件被安排在市场版头版,此后又有多篇IT行业稿件陆续发表,他也因此结识了当时《计算机世界》的编辑韩云,并与之成为朋友。
1996年,刘韧怀揣着300元钱到北京,韩云为他介绍了一份工作。两个月后,刘韧又认识了时任《中国计算机报》副总编的张永捷,并通过张见到了《中国计算机报》当时的总编辑李超云。李超云翻了翻刘在《计算机世界》发表的稿件,痛快地说:“你明天就可以来上班了。”就这样,与当年最火的IT媒体总编辑见面仅10分钟,刘韧正式步入IT媒体之路。
从那以后,他开始了“兴趣=工作”的幸福之旅。谈到对计算机的感觉,他曾经这样描述:“我确实喜欢它,没有一种东西可以和它相比。”他坚称自己不会离开IT这个行业,不会离开计算机,“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可能干别的能挣更多的钱,但是我觉得计算机是我喜欢的一件事情,让我去做这个工作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一点也不觉得累,一点也不觉得烦,或者说一点也不把它当成一个包袱。但是做别的可能觉得会。”
刘韧为能来北京从事钟爱的工作深感幸运。他曾对父母说自己很走运,老是有人帮助,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对早期帮助过他的那些人表示感谢,他还说过创办DoNews的初衷就是想给更多像他一样的人提供机会。
对新工作的这份热爱与执着,为刘韧日后的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知识英雄》奠定地位
事实证明,刘韧的加盟,让中计报如虎添翼。他写的文章在报社每周的评报会上都会受到表扬,仅仅一个月,他就成为报社公认的好记者。为此,他与另外两名记者一道,被报社总编称为中计报的“三剑客”。当时,刘韧每个星期都能写出一万字的好稿。他后来回忆,总编李超云每个月都给他加200元工资以示奖励,他也乐此不疲地在IT媒体的园地中辛勤耕耘,一写就是9年。
这9年,刘韧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勤奋和毅力,并收获累累硕果。
刚来北京时,尽管人生地不熟,他还是经常到大学里听课,那些在文科生看来并不好懂的《数据结构》、《程序设计》之类的课程,在刘韧眼里却是那么有意思。不仅如此,当时,他还每天在书包里装着书,当公交车上的人们对日益拥挤的路况抱怨时,同在车上的刘韧已经钻进了书本中,利用点滴时间抓紧学习。正是在对IT知识的恶补和对经典新闻作品的精心研读中,他的专业素养得到迅速提升。
刘韧当时负责的栏目叫“人物素描”,该栏目每周要出2-3个版面,主要以采访报道IT业的成功企业家为主。“人物故事+人物图片+记者手记”,这一人物访谈类的写作模式在今天的IT媒体中随处可见,但在当时,刘韧笔下这一行文方式的出现却是开创了先河。他的专业是中文,又做过娱乐记者,因此文章注重细节和故事性,对人物的刻画也十分生动,这在当时冷冰冰的IT技术当道的IT媒体中,无法不令人眼前一亮。
在对用友王文京的采访手记中,刘韧写道:“王文京接受采访,像是在通过一次考试。他手里握着笔,不停地在纸上写着画着,无论是怀想过去或是阐述理念,王文京都觉得话语无法把自己全部的意思表达清楚,所以,他要借助一些符号和图画。两个小时的采访下来,王文京用去了四五张草稿纸,比我们记的还多。”IT精英们对刘韧采访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人物素描”栏目坚持做下来,刘韧与柳传志、段永基、王文京等IT风云人物都有过深入的沟通。写了50位IT英雄后,刘韧将其集结成书《知识英雄》,该书在1998年出版,第一次将IT影响力扩大到全社会,激发了众多年轻IT人的创业热情,这本书也成为了中国IT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刘韧因此在IT媒体圈内获得“IT记者第一人”的称号。
此后的刘韧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出版了《中关村问题》、《企业方法》、《知识英雄2.0》、《网络媒体教程》等书,并成为贝塔斯曼签约作家。他自创的“刘韧体”被诸多后来者效仿。
那时候,身为记者的刘韧不仅虚心勤奋,而且表现得审慎自省。他常说,“人不能太贪心,很多人没有做成事情都是因为朝三暮四,但任何大事都是由若干小事组成,一个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恰恰是他持续在做的事情。”
刘韧并不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只是自己不停在改进,并且知道该在哪些方面更努力,该向谁学习。他曾经感慨,北京是一个漩涡,容易迷失,因此人要每日“三省吾身”,他“宁愿不要自信,都要在任何时候认清自己,知道自己是谁”。
可惜的是,刘韧早年反复强调的脚踏实地和自省精神,在他后来的事业中并未付诸实践
第二章 迷失在互联网“江湖”
在长期与业界精英们近距离接触后,刘韧早已不再是那个阜阳的小小娱记,他有了更高的志向。
作为从1996年就开始上网的国内第一代网民,他自称“虔诚的互联网信徒”,曾写下文章《我的信仰互联网》。他在这里打下一片天地,但又在这里一步步失去最初的自我。
“错过什么都别错过DoNews聚会”
2000年5月1日,是个让刘韧和他的同伴杜红超、林兴陆无比兴奋的日子。
据杜红超回忆,
www.donews.com
域名于当晚解析成功。这意味着,由他们三人共同发起成立的DoNews网站正式上线。两天后,时任辽宁某电台节目主持人的由申成为第一个向DoNews专栏大批量录入、收藏文件的专栏作者,当天,DoNews内的文章几乎全部出自他一人之手;次日,金错刀(本名丁鹏飞,现为《中国企业家》研究总监)在DoNews发帖征集对网络广告色情化的看法,此后他在DoNews发表的网络成名作被天极网、南方周末等网站转载。郑州《城市早报》编辑顾华的网络成名作“红楼网事”也在DoNews首次发表,文章被天极网转载后,顾华还成了天极网“故事新编”的首批作者。
DoNews的创办,正值第一波互联网浪潮风起云涌之际。IT媒体记者和互联网爱好者内心充满着强烈的自我表达冲动和对行业最新动向的求知欲。在这个背景下,DoNews一诞生,就很快聚满人气,仅仅半年,DoNews成为中国最大的IT写作社区。
作为DoNews(斗牛士)的“牛友”,大到跨国公司高层,小到普通的互联网爱好者,大家纷纷把DoNews看成是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里,记者编辑可以找到最新的新闻线索,CEO们可以宣讲企业的最新理念,评论家们可以尽情发表自己的最新观点。遇有意见分歧时,大家也可以在这里展开热烈的讨论。DoNews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互动特性,展示了一个真实可感的互联网世界。
在“关于我们”的网站自我介绍中,DoNews写道:“欢迎每一份真诚的交流,容纳每一份不伤害别人的个性,保护每一种渴望成功的愿望。积极、进取、向上、建设是它所提倡的品格。”
正因如此,DoNews一年一度的行业会议,成为当年IT业人气最旺的交流大会。马化腾、张朝阳、丁磊等国内互联网界“大腕”都曾在这里亮相,与牛友们分享DoNews精神。而在那个精英与草根共处的聚会上,动辄近千人的场面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不可想象。
一位叫“老榕”(王峻涛,原8848网站创始人)的牛友曾专门撰文描述过聚会时的盛况:“到了二楼,我就不得不止步了(会议地点是三楼)。这里的楼梯口居然已经有保安把守,许下不许上,等待上去的人们排成了长龙,肯定上百……许久,我们发现队伍没有移动的意思,下来多少人才好上去多少人,否则是真的挤不下了。可是,看来没有人想下来——如果我好不容易上去了肯定也不会下来的。”
曾经参加过当年聚会的业内人士告诉《IT时代周刊》,DoNews聚会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平台,与今天大部分IT业的各种会议不同,当时的聚会是很松散的,大家有的坐着,有的站着,任何人都可以举手向发言的嘉宾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这些嘉宾往往都是业内重量级人物。在这里,精英们可以获知最新的行业动向,草根们可以与自己崇拜的偶像面对面交流。
那个时候,IT人士以参加DoNews聚会为荣,很多人认为错过什么都不能错过DoNews聚会,刘韧本人也更加志得意满。
“斗牛士”变味
2005年,刘韧有太多可以回忆的往事。
这一年,他离开天极,专心运营DoNews。此时,DoNews不再是一家个人网站。在刘韧看来,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转折。同年年底,DoNews被猫扑收购,刘韧从“给自己干”再次变成“给别人干”。对他而言,身处互联网的世界,变化来得是那么的快,未来又是那么的不可知。
在刘韧的精心运营下,早期的DoNews有自己的价值观。他曾在《DoNews的共享与开放》、《DoNews编辑方针》、《为什么要上DoNews》等文章中反复强调:“尊重用户,和用户共享话语权应该写到DoNews的基因中去。”“IT行业媒体最需要的是影响力,DoNews所擅长的新闻与评论正是集合影响力的利器。”但他后来在DoNews的所作所为,让这些原则全都变成了可笑的口号。
在互联网泡沫渐渐散开之后,2004年8月,随着Google的成功上市,互联网企业重新获得投资者关注,e龙、51job、盛大、九城也在2005年纷纷上市,互联网行业被认为回到了“黄金时代”。
商场如战场,互联网行业尤甚:伴着互联网界再度风起云涌,竞争对手之间看不见刀枪的“江湖”暗战硝烟渐浓——为了自己更好地生存,互联网企业常常不惜一切手段打击对手,口水仗就是最常见的一种。而当时的DoNews无疑是一个绝佳的舆论平台。
在此背景下,DoNews渐渐变质,沦为IT企业间“口水仗”的工具。这种变化随着DoNews被千橡收购而迅猛加速。
“陈一舟的吃相,我很喜欢。他不端着(样子),他尽情地吃。末了,他要加个菜,继续吃。我喜欢脱鞋,陈一舟最终将袜子都脱掉了,坐在地板上。此时,我们的合作就成了。”
这是刘韧在2005年12月28日所写博客里的一段话,其中提到的“合作”,是指千橡收购DoNews一事。此次收购发生不久,DoNews迎来一次人事上的动荡——总编辑洪波离开。
洪波,这个曾经得过“十月文学奖”的DoNews精神领袖(刘韧评价)离开时的心情十分复杂:“我顽固地把自己当作DoNews的人,即使她已经被千橡收购,仅仅因为,DoNews是我的精神寄托。这一年,我游离在所有的漩涡之外,全然不知身处漩涡中的人们,到底在经历着什么……”
迷茫的不止洪波,用户们也渐渐感觉到DoNews越来越陌生,离最初的风格越来越远。一位用户回忆:被千橡收购,原主编keso(洪波)走后,DoNews将千橡旗下猫扑网的娱乐化移植到了自己身上,网站每天都充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负面报道,稿件质量也远不能与从前相比。
刘韧迷失
刘韧早在上个世纪末就进入了IT媒体圈。当时的中国互联网仍处于一片混沌,今天那些妇孺皆知的互联网公司很多还在孕育。
1998年,刘韧和自己的第一个网络界采访对象丁磊在第一次聚餐时,后者还只有27岁。多年后,回忆起丁磊,刘韧仍然抹不去最初的印象——一个“性情而任性的互联网小子”。而今,丁磊已经将他的网易做得风生水起,并且年纪轻轻就已身价上亿。
作为行业资深记者,刘韧见证了太多像丁磊这样的互联网精英的一步步成长,他甚至还对很多人进行过指点。但,他始终没能像其中一些人一样一夜暴富。许多熟悉刘韧的人认为,正因如此,刘韧才产生了不平衡心理,从而在后来向一些人频频伸出贪婪之手。
这种说法是否确切,谁都不好说。但可见的事实是,在业内本应享有更高声望的刘韧,在后来的路上渐渐走偏。
DoNews创办之初一直强调开放共享原则,论坛中因此会出现发帖人匿名谩骂他人,甚至进行人身攻击的情况,刘韧当年多次发帖呼吁停止使用过激词汇。但未隔几年,他本人利用网络与人骂仗就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2006年,刘韧和电视节目主持人骆新之间发生了一场令业界颇为瞩目的“经典对骂”。作为主持人,骆新曾经荣获“全国电视星光奖”、“全国五一新闻奖”等奖项,还获得过“全国优秀主持人”等荣誉称号。作为新闻评论员,骆新因为独到犀利的风格,也常常招来争议。
二人的口水仗源自骆新的一篇博客。在这篇名为《刘韧,怎么从“斗牛士”变成了“斗鸡眼”?》的文章中,骆新描述了这么一件事:一家名为“微协”的公关公司利用DoNews平台发负面消息,然后向有关企业索要“公关费”。骆新写道,一位在腾讯负责市场工作的朋友一天突然接到一个来自微协公关公司的电话,对方开口便问:“你们那20万什么时候到账?”见腾讯市场部人员没反应过来,对方进一步“开导”说,“微协其实就是刘韧自己开的公关公司,DoNews既然卖了身,刘韧干脆当上了‘掮客’,利用DoNews平台向其报道的公司‘弄点钱’花花。”在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回答后,对方给腾讯市场员工甩下一句话:“20万什么时候给,你看着办吧!反正腾讯在DoNews上的形象‘好坏’问题,就全仰仗我的文字了。”骆新还写道,因为没有支付这笔“公关费”,腾讯的负面新闻频频出现在DoNews头条,开始写公司,后来干脆把矛头直接针对腾讯CEO马化腾。
7天后,刘韧写下博客《骆新或许会断子绝孙》予以反击。他先是不惜以发毒誓的方法撇清自己与微协公关公司的关系:“如果所谓的‘微协’公关公司是我刘韧开的,或者‘微协’中有我刘韧的股份,那让我断子绝孙;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就让骆新断子绝孙。”接着,他不顾泄露隐私将自己与马化腾互发的短信公之于众,大意是双方就删除腾讯负面新闻一事已经有过沟通。
这场口水仗,骆新是否言过其实?刘韧有没有说谎?外人很难知晓,但有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是:2006年6月,腾讯公司以屡被恶意诽谤为由,将刘韧和DoNews的东家——北京千橡公司一并告上了法庭,腾讯公司要求被告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索赔500万元。深圳南山法院受理了此案,最终,原告胜诉并获得相应赔偿。
业内知情人士告诉《IT时代周刊》,那几年,不仅是腾讯,很多IT企业都在DoNews有过类似遭遇,向刘韧上交过所谓“公关保护费”的公司绝非少数,甚至有一篇在网上流传许久的帖子标题就叫作《刘韧敲诈过的公司一一解密》。
第三章 “写字,养活不了我”
“文文(原《中国企业家》杂志总编辑)的老板刘东华在飞机上问我:‘刘韧,你是个好记者,你怎么不写了呢?’我盯着头等舱的座椅说:‘写字,养活不了我。’凭什么让我写呢?”这是刘韧去年被抓一个月前所写博客中的一句话。
也许,正是这句话背后的某种思想将他引向沉沦之路。
不靠谱的江湖逻辑
刘韧的博客定格在2008年10月10日。
这个以笔杆子为工具,以话语权立足的“刘老大”已经很久没有公开说话的机会。从他被抓的那一刻起,包括话语权在内的很多权利也都暂时失去,而当时的情景,简直跟影视剧里呈现的情节毫无二致。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秋日,北京的天空有点阴沉。刘韧正从他的五季(5G)公司出门,前去世纪城附近的一个茶馆赴一个约会,同去的还有他的助理徐新事和圈内朋友游央。
类似的约会,刘韧在过去的日子里已经不知道有过多少次,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这次看似平常的会面,竟然会再一次改写自己的命运:在茶馆坐定,刘韧和约会对象奇虎公司总经理齐向东叙谈一番后,对方拿出了8万元钱。就在刘韧伸手接钱的那一刻,一旁等候的警察突然“从天而降”,警方以涉嫌敲诈勒索罪对他进行了逮捕,同去的徐新事、游央一并被抓。而奇虎方面也早已将他们当天的谈话一一录下。
原来,奇虎公司在2008年下半年进军杀毒行业后,与传统杀毒厂商瑞星打起了“口水仗”。不久,DoNews网站开始出现大量有关奇虎的负面文章,其中不乏对公司高层进行人身攻击的话语。
随后,有DoNews员工传话到奇虎称:“我们老大(刘韧)说了,这事得花钱才能摆平。”于是,奇虎向刘韧支付了第一笔钱,但也许是因为钱未完全到账,奇虎负面文章仍未从DoNews撤下。奇虎一怒之下,再也不愿息事宁人,在双方后来的交涉中用上了录音,并请来了警察。接下来,刘韧被抓的消息就成为那几天业内最令人兴奋的谈资。一些人感到大快人心,一些人暗自庆幸,还有一些人为他感到惋惜。
一位与刘韧相识10年的业内人士告诉《IT时代周刊》,与多数IT人士不太一样的是,刘韧有一种浓厚的江湖气息,在刘韧眼里,IT圈更像是一个江湖,他要追求的似乎就是一个类似江湖老大的地位。
从地方上的娱乐记者成为京城IT名记,刘韧早年的辉煌为他赢得了声誉,也赢得了一批追随者。
刘韧过去的部下沈力钧认为刘韧此次出事是“为弟兄们壮烈的”。他这样描述:“在DoNews的自由阵地上,生发出无数忠实的‘牛粉’。他们成群结队地来到IT圣殿——北京,来投奔刘韧的人都叫他‘刘老师’,后来形成‘斗牛士’圈子后,刘韧就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老大……他们中很多人平日惯于个性化生存,对于体制内、主流世界的谋生手段很不适应,就琢磨着如何利用刘韧的名头、DoNews平台和5G咨询贴补家用。刘韧起初并不情愿,担心某个大爷一时忘情给他惹是生非。但是,只要他们叫一声‘老大’,刘韧就心软了。”
这里的“靠刘韧、DoNews和5G咨询贴补家用”,就是指靠刊登企业负面新闻向对方索取“公关费”这一“赚钱模式”。照沈力钧的分析,为了江湖义气,刘韧似乎颇能豁得出去。
但这套江湖逻辑其实并不可靠。与刘韧一起被抓的还有他的老乡徐新事。刘韧在博客里有两篇是专门写徐的,足见他对徐的感情。其中一篇谈到他对徐的照顾,也谈到二人一起去买书等交往细节;另一篇题为《找到了助理》,充分表达了他对徐新事这个新助理的殷切期望。
从大学实习时就跟着刘韧的徐新事,也从“刘老大”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只是,在这个“险恶的江湖”中,关键时刻二人都选择了将祸水东引:今年8月案件一审开庭时,刘韧一口咬定“自己从未和三际公司(北京三际无限科技有限公司)的人谈过钱,是徐新事与三际公司总经理谈成23万元的公关协议。”而不到一个月后第二次开庭时,徐新事的律师也毫不客气地指出,“徐是从犯,不是主犯,他只是执行者,并非决策者,公检方提供的证据可以看出,他是受刘韧指使的。”
是偶然还是必然?
“既不意外,也意外。不意外,是因为记者当中发生这种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意外的是,刘韧怎么也和这种事情沾上了呢?”——《中国计算机报》老总编、刘韧一直都不会忘记的恩师李超云听说刘韧被羁押时这样表示。
也许,这位老总编很难想明白,当年颇有才气而刻苦勤奋的刘韧怎么会走到这一步。的确,在刘韧的经历中,你可以看到很多的矛盾点:他曾经反复强调自律,后又轻易将其打破;他曾经一再表示“相忘江湖”(意思是:如果不能相濡以沫,也不要“相濡以恨”,可以离远点),但他又处处树敌;他最初把握了互联网的本质而将DoNews做出了影响力,却在后来滥用话语权而让这个影响力损失殆尽,砸了自己的牌子。刘韧也许忽略了,媒体的本质是公器,代表的是公众利益,而不是任何个人的盈利工具。
国务院新闻办相关负责人对《IT时代周刊》进一步强调新闻纪律时说,记者做负面新闻是常事,但负面新闻的初衷是为促进被批评方做得更好,而不是对其进行攻击,更不是用来要挟对方。但DoNews却将负面新闻看成获利的筹码,随心所欲地利用,难怪要失去应有的价值。
有人说,刘韧这次出事是一时贪婪,主要是因为他炒股亏了很多钱;也有其手下透露,是因为他的妻子太贪婪:要是没有他妻子,他今天不会“进去”;还有人说,刘韧的失足,是因为他是地方娱乐记者出身,一开始就在一条非主流的道路上走偏了。
仔细想想,崇尚江湖文化的刘韧,即便他最初的理想和自律敌过了炒股失败,也敌过了家人的贪念,他又能敌过互联网江湖中的那些乌烟瘴气吗?
业内人士分析,刘韧之所以能在圈内混得风生水起,是因为“像国内IT和互联网业界这样恨不得把对手都置于死地的确鲜见,作为攻击工具的各种网络话语平台便身价倍增。刘韧先是从DoNews尝到了甜头,接着又牢牢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强势话语平台,构建了从挑起事端、接单、撤稿的商业闭环,那些互联网大佬很难不买刘韧的账。”
刘韧早年写过一篇博客《时间下的蛋》,他说,很多人出错都是因为太着急;金钱、权力、名声、这些大家都想要的东西,都是时间下的蛋,什么时候能到你家,那只能风水轮流转,水到渠成,急也没用。他还说,没有一首歌能比《歌词·一九八三》对他影响更大,他的文风、世界观都深受这首歌的影响。歌里有这样一段话:“那时候,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危险;那时候,我们只知道拼命向前;那时候,我们的汗水曾经比海水还要咸……”
从这些早期的文字里不难看出,刘韧绝不是没有过纯粹的理想,也并非生来缺乏淡定踏实的心态,只是,他的这一切在外力面前太轻易就被瓦解了。
现在,很多人说,刘韧事件发生后,互联网舆论环境好多了。看来,刘韧事件引发的,不应该只是对他这个人的思考,也应该是对IT媒体语境的反思。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tgfcer.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