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对话李安:各种解读没标准答案 信仰很重要 [打印本页]

作者: atankin    时间: 2012-12-7 15:42     标题: 对话李安:各种解读没标准答案 信仰很重要

对话李安:各种解读没标准答案 信仰很重要
2012年12月07日08:09  新浪娱乐

  新浪娱乐讯  李安的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在国内上映两周,票房超过3亿人民币,并且呈现逆流而上的趋势。而比票房更令人关注的,是这部电影掀起了一股解读故事背后深意的潮流,网上流传各种版本层出不穷。李安本人年轻时代的照片也被影迷翻出来,与“少年派”的演员做对比,大家直呼“好像,但安叔更帅”。

  在商业至上、票房为王的当今国内影市,在两部号称投资上亿的国产大片追击的档期,《少年派》这样一部讨论信仰、大部分情节的主角只有一人一虎、李安自己都觉得“偏文艺”的电影,凭借过硬的质量和骄人的口碑,成为了“双赢”的电影,也被很多人认为是2012年最值得一看甚至多次观看的电影。

  截止到12月6日,《少年派》内地票房已经达到3.4亿元人民币,本周末将向4亿元发起冲击。这个数字,超过了该片在北美的票房(5200万美元,约合3.2亿人民币,21日上映)。目前《少年派》的海外票房已达8000万美元,全球票房达1.327亿美元。



  近日,李安与国内多家媒体越洋连线。他说自己非常欢迎各种各样的解读,但自己不会去解释,也不给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大家说他和“少年派”很像,他略带得意地表示“气质相近是很自然的事情”。而谈及目前《少年派》成为奥斯卡热门,李安也出席了一些公关活动,他说:“它那么抬举你,把今年的热门导演都找来了,不好不识抬举,就去了,还照了集体相。”这恐怕也是只有李安才说得出来的大实话。

  欢迎各种解读,我觉得很贴心

  新浪娱乐:《少年派》在国内除了票房之外,在网友中引起了特别广泛的解读热潮。我们查了一些外媒的网站,发现在国外《少年派》口碑也很好,但是没有像国内这么多的解读。您怎么看中国独有的现象?有些导演比较反对或者是不喜欢过度解读,您怎么看这件事情?

  李安: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有个很强烈的感觉,我长期融合东方西方之间,不管是游走还是制片、跟观众交流、看影评。这次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我还真的是亚洲导演。这个片子在西方也有解读,但没有到大陆这种程度。我也看了一些,当然看的不是很全。这个现象有时候很贴心,有些跟我想的有点像。我不能说“过度解读”,这个片子本来就是邀请人来解读的。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大家都会问,到底真的意思是什么,拍的时候是什么想法。我觉得把我的想法讲出来会有标准答案的感觉,限制了观众的想象,跟书或者是电影本身的创意不太合。欢迎大家来解读,不管解读的是不是我心里想的东西,我觉得很贴心,受到了共鸣和鼓舞。

  我是台湾成长的,基本是东方教育下成长大的,在求取平衡和玄之又玄的东西的拥抱、尊重、糅合。西方人你很难跟他讲清楚,他要讲的一清二楚的,不管是明喻还是暗喻,常常要水落石出。这种迷糊账对他们来讲,不太容易把握。

  我还没有有看网站上一般的观众的感受,其实有些很有趣的解读。影评归影评,因为那是他们的工作,用制式的方式评论。从对立面解读,我觉得不是影评人的主旨跟主要的兴趣。从表面媒体的影评跟国内观众很热切的心情来看,我觉得这两个是不能相比的。我不晓得我能不能讲的很清楚,对电影创作来讲,很喜欢看到大陆观众这么强烈的解读热情,其实也反映到本身的求知欲、观影欲,我很喜欢在大陆看到这东西。不一定是我想到的东西,可是它激发了很好的现象。我很珍惜。这是我跟观众的缘分。

  这个片子有很多迷糊的东西在里面。我有时候不愿意讲,也讲不清楚,很多是抛砖引玉的。你们不要像那两个日本的探员一样,一定要问出所以然,我们聊一聊。现在的我感觉好象派坐在病床上,被大家的眼睛盯着看:你到底是要讲什么东西?

  新浪娱乐:很多国内的导演怕别人对他的电影过度解读,您怎么看这个心态?

  李安:也没办法。你是自己找的,你铺下的路子就是让大家解读。过度、适当或者是不够,都有。我们出手了,就会有这些现象。我觉得无所谓“过度解读”,观众爱讨论爱解读,我们没有办法。我们抒发我们的情怀,想跟观众沟通,我们有一些意愿放在电影里,就会激发一些东西。像佛家,不要缘起缘落,什么都不做最好,一出手就会有事情。既然有这么大热情要拍片,得到回响是应该的,怕也没有办法。有时候希望只有好的解读,适当的解读,没有太少也没有太多,但是不可能。既然入了这行,做我们想做的事情,得到一些解读,一些反响,大体上是好的事情。

  就我了解,IMAX一个片子就一周,我不太好置疑

  新浪娱乐:《少年派》虽然是用3D的技术拍的并呈现给大家,但我们看的时候并没有看到特别刻意的像以前很多3D电影那样,专门为了呈现3D效果而设计的场景和桥段,比如水花飞溅,或者是急速飞行的镜头。您是怎么把技术手段和故事结合在一起的?3D是您本人特别想尝试的,还是投资方为了顺应潮流?

  李安:不是顺应潮流,但正好有这样一个潮流让我注意到有这个可能性。这个电影用2D还拍不出来,它太贵了,又有哲学性,“漂流”这么简单的情节,在电影上很难让大家坐得住。3D可以把观众带入跟派一样的环境中,投入感更强。如果不用3D,这个电影恐怕拍不出来。

  当然我做了很多实验,上了该上的课。所谓实验,我有一些想法,我拍拍看结果怎么样,询问大家的意见。我觉得3D对这个片是好的。这还是有内容的片子,如果跟着潮流做会让大家看轻这个片子,我觉得这样不太好,我真的是需要用3D。

  3D发人深省,它是新的视觉的幻觉,怎么样处理,怎么样让那个东西跟观众沟通,用一个以前不存在的电影语言跟观众沟通,怎么样建立你跟观众的关系……我小心翼翼的,去把它慢慢做一点给观众,对观众做一点培训,也培训自己,让电影沟通的语言很小心的建立。

  我觉得这个新技术对我来讲是发人深省。到底眼睛看东西是怎么回事儿?本来摄影机看到的就是事实,可是观影是用心在看,把东西看进脑组合以后,跟心里的情感、经验交汇起来以后产生的活动,这个是很难琢磨的。我当3D是一个新的电影语言,你在琢磨它的时候,对自己是很大的启发,很大的学习,因为里面有旧的习惯,根深蒂固的东西做你的背景的时候,有恐惧感,也有新鲜和兴奋感,会发现新的道理,新的观影价值。

  对我来讲,尝试3D的过程是漂流的过程,也是很大的学习过程。我觉得还需要很多年,大家才会有共同语言,像2D一样——2D也不是一下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也是经过一百多年才成熟的,我觉得我们来实验一段,我还不敢讲。但这对我来讲是很好的学习和启发过程。现在拍电影对我来讲,新鲜的经验越来越少了。有这么新鲜的东西去突破,跟观众交流,对我可以启发很好的东西,当然我还不很确切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新浪娱乐:少年派在国内的票房非常好,已经超过三亿,但之前IMAX银幕只放了一周,您本人会不会觉得有点委屈?

  李安:这个我不晓得。就我了解,IMAX一个片子就一周,对大家都很公平的。我不太好置疑,生意就是这样子。我觉得很公平,一人一周。希望还有机会有的(IMAX银幕上)能再看到,让想看的观众看,有一些弹性也很好。

  新浪娱乐:现在的票房超出您的预期吗?您之前对国内的观众看这个片子有这么大的信心吗?

  李安:超过了我的预期。我记得宣传的时候福克斯的人还给我打了预防针,说这个片子偏文艺一点,但我们都喜欢。所以没有这么高的期待。不过有这个现象,当然是很高兴。

  奥斯卡是公关活动,不好不识抬举

  新浪娱乐:最近看《好莱坞报道者》说您和昆汀、本-阿弗莱克开了一个圆桌会议,你们几个在会上说了一些什么?《少年派》的奥斯卡公关现在进行的怎么样?

  李安:那个圆桌会不是我们召开,而是我们被召来开这个会。通常碰到那个情形我会有点害羞,不知道谈什么,主持人抛出一个东西大家就谈,我口才不是特别好,不太爱讲话,我在那个会上讲的东西很少。我本身不是很想去,可是没办法,它是奥斯卡的公关活动。它那么抬举你,把今年的热门导演都找来了,不好不识抬举,就去了,还照了集体相。讲的内容都在(报道)里面,我自己也没看。你们看看讲什么就是讲什么东西。

  每年奥斯卡都有风向球,那些会员们也会受到彼此的影响,朋友、电影公司的影响,也会受社会气氛的影响,也会受票房影响,当然也会受影评的影响,影评又是一回事儿。真的很难估计。大家都在拼命往前挤,不管得不得奖,至少希望在热门的片子之内,所以片子可以一直在那边演。

  有(奖)的话是很大的荣耀,全世界都在看;没有(奖)也不表示艺术比人家差,就是这么回事儿。我们都会尽量争取。目前不晓得,他们让我去什么我就去什么。风向球会一个一个出来,你就开始决定你怎么做,怎么应对。为了团队,都想自己得奖,很有面子。
从心里讲,有些网上的东西,激发出一些讨论,不管大家觉得过度还是适度,我真的觉得心里感觉很滋润,很温暖,这个对我来讲是最实惠的。

  台湾电影基本上还是穷拍,单打独斗,需要一些推力帮助

  新浪娱乐:片子里的很多特效都是由Rhythm &Hues Studios(R&H)做,通过查资料发现R&H年内可能会在台湾开设一个分部。这个对您未来的电影作品的考虑呢,还是为了推动台湾本土电影?

  李安:完全是后者。我拍这个片资金不是很大的问题。有资金,哪里做得好就请哪里人,而且我也不是生意人,我跟任何人没有生意关系。我做这个片子了解到,R&H在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都有厂。在台湾这样的地方,在我老家,却没有,我觉得有挺大的脱节。台湾动画挺好的,可是对于视觉效果——我拍片一半的经费都是花在视觉效果。台湾跟这个脱节,我觉得很可惜,因为我的片子就在台湾,我跟R&H说台湾是好地方,你们来看,合适的话就训练一些人,对你们生意也好。他们就来看,真的是条件蛮好的。年轻人从来没有把视效跟它接轨,做任何事情都是代工,代工到某一个程度了,集中某些比较有才气的人,有创意的人,就会有创意的作品出来,也会带动整个工业。我希望对台湾的电影工业,在这块上能有一个衔接。台湾电影基本上还是穷拍,单打独斗,电影工业不是很健全的,需要一些推力帮助。

  新浪娱乐:《少年派》的特效是在R&H的总部还是美国或者印度那些分部来制作的?

  李安:会发包到很多地方。印度的动画做的已经很强了。价位便宜,英文好,所以在沟通上很方便,手艺也非常好。

  新浪娱乐:这部影片大多取景在台湾本地,您是怎么沟通的,是您来回往返几地,还是通过特殊的方式?

  李安:沟通稍微慢一点,可是都没有问题。电影不光是在美国台湾拍,大陆也有很多合作,是全球化的。有些特效会到新西兰做。我们的音乐在英国做——现在网络的连接非常容易。剧组基本上还是讲英文,台湾有一些英文基础,可是不像印度、香港那么好。中级跟高级的工作人员都是外面带到台湾的,台湾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比较年轻没有经验的,以学习的态度去工作。基本上他们自己的英文要加强,不行的话有翻译,每个部门都有翻译来沟通。我是见到讲中文的讲中文,见到讲英文的讲英文,没有问题。沟通稍微比印度慢一点,但不是问题,这个年代,沟通我觉得都不是问题。

  片子或者是书的主题不在宗教,而是在心灵上的追求

  新浪娱乐:您之前说过希望这个电影能引出很多美好的情感。但很多观众看完电影之后,看到人性中恶的一面,这是您所希望的吗?另外,您下一部电影拍什么?

  李安:下一部电影还没有。我还在两个片子的中间,还在迷失状态。我拍一个片子如果有影响力的话,我需要一点时间沉淀下来,好安心的走下去。现在还没有什么让我特别动心的东西,我现在处于宣传、休息的状态,还有应付媒体,应对大家反应的状态。

  第一个问题,那只是我的一个讲法,抛砖引玉,很多美好的情感,当然不只是美好,情感有时候是复杂的。比如西方观众,他比较乐观比较直观,他们说其实有这样的故事,有信仰的话还是可以过的很好,朝乐观的方向,从这边讲是美好的情感。美好的情感是个人的选择,看你怎么看。每个事情都有阴阳两面,看你怎么取决,个人的选择是什么,而不是上天给你一切都是美好的。

  新浪娱乐:派在电影里有一句话,因为他有三个信仰,他说信仰就像一栋房子,里面有好几层,每层有屋子,其中还有怀疑的空间。虽然派的母亲说,信仰令心灵更纯净,听心里也像心灵的逃避,您本人对待信仰的观点是什么样的?

  李安:我觉得信仰对人生很重要的,因为人生可以用科学证明,可是手眼能够触及到的东西非常有限,你不能证明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以科学来讲玄而又玄的东西,你感性上或者理性上到达不了。在感性上需要有结合,不然人生是非常空洞、破碎的。

  我觉得有信仰是好事情,信仰要用宗教追求,这不是这本书或者是片子讨论的。宗教在这里是铺垫——什么都可以接受,也等于什么都不接受,这个我觉得不是重点。重点是面对上帝,上帝是什么,信仰是什么,心灵是什么。宗教都是跟社会有关系,社会本身就是人的结合,像中国过去的伦理结合,社会结合。宗教也是一种现象,当然它是追求神性聚合的很好的社会现象,你讲心灵的时候可能会超过这个东西。在这个片子里宗教只是铺续,当没有宗教没有社会也就是没有那个动物园。没有安全和社会性保护的时候,面对的是上帝到底是什么,这是虚的东西,面对玄而又玄的感性的东西,这时候在自然里怎么存活,那是物理的东西。心灵上最后怎么不发疯,怎么不绝望,怎么不沮丧,怎么熬过这个,我觉得不只是海上漂流存活的故事,更是对人生的隐喻。这个旅程是比较抽象的东西。结尾有一个反转,有一个思索,一个讨论,这个东西才是片子的主题。我一直不觉得片子或者是书的主题在宗教,而是在心灵上的追求。

  新浪娱乐:中国不是一个宗教国家,不像欧美,信仰这个东西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一个社会性的东西。我看很多网上的评论,很多把这个片子提高到信仰程度的人是没有信仰的,这反馈出来的意义是什么?不知道你在欧美接触到的记者或者是观众,他们对电影里宗教和信仰的反馈是什么?

  李安:美国观众解读的比较单纯,人有没有希望,比较简单一点。欧洲跟大陆问的问题很像,倒不是对宗教…因为欧洲宗教的背景非常强,现在还是持续着。当然科学越发达大家的质疑越大。怎么看待宗教,怎么看待上帝、神这个东西,它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我是东方成长的,怎么看这么玄的东西,我觉得东方人有很大的兴趣。他们倒不会吧电影当做信仰,看电影的过程中把电影当做信仰,真的信它,完全存在于那两个钟头,你创造的幻觉中,这个他可以当成信仰,信仰电影。但把它当做个人人生信仰的比较少。我觉得不需要当做信仰,这是真的心灵活动,利用电影,不只是跟拍电影的人有种互通交流,还要彼此间看了以后受到刺激,产生心灵交流甚至是讨论,争辩,本身有一种活力,让我们觉得活得有意义,不孤单,不沮丧,这是好事儿。我很小心的在做这个片子,不要偏到哪一个方向去,大家有一个可以交流的平台,大家都是平等的,我尽量这样做,尽量达到那样的平衡。

  男主角和我气质相近是很自然的事情

  新浪娱乐:片子出来之后有人拿你年轻时的照片跟男主角对比,感觉很像。当初找演员的时候是不是就在往跟自己很相像的方向找?

  李安:我想在我写剧本,描述这个角色的时候,已经有这种心情。我选的时候他是不是好演员,有没有好人缘,上不上相……这是职业上的考量。有一句话说,男导演选男主角的时候都喜欢选接近自己的样子的,当然会是更漂亮一点的。作为男导演的代表,我也可能有一些(这样的潜意识)吧。至少气质——我出手拍电影是表达自己的想法、品位、情感,找到跟自己气质相近的——形象帅一点当然更好了。气质相近是很自然的事情。

  新浪娱乐:片中有一些血腥的场面没有拍出来,比如一开始动物园里老虎吃山羊,包括船上老虎吃鬣狗,为什么您都没有直接的表达捕食的瞬间?

  李安:要看电影的本质。比如我拍《与魔鬼共骑》,残暴的场面都是正面应对,没有逃避。包括之前的《色·戒》的很多场面也是。要看题材是什么,你在触摸心灵跟感性,尤其是描述小孩的东西。我觉得电影是直观的,你可以写一个小说,描述脑部开刀手术有多生动,多么有趣,可是(电影里你是)看不下去的。电影是直观的,把非常写实的效果放在人的眼前。《少年派》主要表达的情绪和思绪,还有对象,是比较柔和的,你带给他那么大的刺激,他要自我保护,要关掉,感官自己要麻痹、封闭掉,这种现象对片子不好。当然可以有更多的小孩看,这个片子在欧美很多是初中高中生看的,不适宜过度的刺激。最主要的原因,我希望观众观看影片的时候,有很多柔性的东西在里面。我觉得意思到了可以想像,成年人往残酷的方向想可以,不要太刺激也可以,基本上感情的流动不能断掉,这是我主要的考量,跟品位不太有关系。

  新浪娱乐:很多人看完《少年派》之后感觉就是一个字:美。我们很好奇的是,在讲艰苦求生的故事中,您是刻意还是无意的加入这么大的美的分量,怎么考虑的?

  李安:我觉得需要这么美。第一个故事,电影大部分是铺陈叙述,描述这个很生动的故事。我拍了很多,有些画面和场景不是那么绝美,可是后来我发现为了第三幕,为了最后的争辩,我必须把它当成抽象的故事,不能把它当成生存的故事。如果那样拍,那这个片子就是有一个船,这个小孩和一只老虎怎么到岸,它是浩劫余生的故事。

  这个电影不是的,这个书也不是的,它是争论的一部分,是派讲的一个故事。在讲故事的时候动机是什么,有一个神秘性。在美的渲染面是很需要的,这样才能跟第二个故事形成很大的对比。我拍电影希望观众惊艳的动机都是有的,我觉得这个片子是需要的,对最后结尾的争论是很有力的句点。

  拍完电影我都是在很浑沌的状况中,我知道大家看完片子心中有很多疑问和想法,很希望从我这里得到答案,或者是一些想头。在方面我挺无辜的,我很用心的把片子拍出来希望得到一些反响,我本人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沉淀下来看清这个现象到底是什么,我为什么拍这个电影,为什么那么多人从东方到西方有不同的反应。对我来讲也是很大的学习过程,我还要虚心的学习,大家不要把我的讲话当成标准答案。谢谢大家的关心和对电影的关爱,很高兴《少年派》在大陆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谢谢大家。有机会再回去看看,谢谢大家。(范晨/文)
作者: ablution    时间: 2012-12-7 16:13

李安的意思也说的很清楚,就像结尾选择相信哪一个故事是个人自由,但不能因为信仰去否定真实的残酷,特别当这种心灵上的信仰是拿来逃避现实的时候~
作者: lithium    时间: 2012-12-7 17:10

这篇访谈应该能平息一些争吵了。
作者: nopaina    时间: 2012-12-7 17:26

看了李安的访谈顿悟了 这片不是讲信仰的 而是讲心灵的
作者: ablution    时间: 2012-12-7 17:34

引用:
原帖由 nopaina 于 2012-12-7 17:26 发表
看了李安的访谈顿悟了 这片不是讲信仰的 而是讲心灵的
恩,这标题说信仰很重要绝对是败笔~~~
作者: 真忘私绵    时间: 2012-12-7 17:44

imax阿凡达放了3个月
作者: ablution    时间: 2012-12-7 17:50

阿凡达还有下线后有电影院重新上映IMAX的=。=
作者: Lucifer6E    时间: 2012-12-7 17:54

知足吧~美国都没有IMAX版的~

讨论哪个是真相根本没必要~看看《罗生门》,你想信哪个就是哪个~
作者: ablution    时间: 2012-12-7 18:04

引用:
原帖由 Lucifer6E 于 2012-12-7 17:54 发表
知足吧~美国都没有IMAX版的~

讨论哪个是真相根本没必要~看看《罗生门》,你想信哪个就是哪个~
有必要没必要和真假是两码事~~~~《罗生门》和这部电影的架构不同,也是两码事~~~
作者: 流川枫    时间: 2012-12-7 18:12

引用:
原帖由 ablution 于 2012-12-7 18:04 发表

有必要没必要和真假是两码事~~~~《罗生门》和这部电影的架构不同,也是两码事~~~
还真是执着,但你想要说服信老虎活着的去信老虎死了是不可能的,我还是那句话,你信你的,别人信别人的。
作者: ablution    时间: 2012-12-7 18:1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引用:
原帖由 流川枫 于 2012-12-7 18:12 发表



还真是执着,但你想要说服信老虎活着的去信老虎死了是不可能的,我还是那句话,你信你的,别人信别人的。
谁要阻挠你信哪个了,我说了这么多次信哪个请便,但真实只能是虽然没有说出全部细节的第二个故事~~~~你说我执着,我看你比我执着的多了,对着第一个故事里种种李安设置的不合理的场景视而不见非要说第一个故事是真实的,而无视了最后主角说出的:你跟随了上帝这句啊话的含义,更无视了第一个故事里各种暗示派就是那只老虎的伏笔,这种才叫一路走到黑的执着~~还突然冒出老虎活着还是老虎死了这没头没脑的话来,谁在讨论这个了?

[

本帖最后由 ablution 于 2012-12-7 21:44 通过手机版编辑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tgfcer.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