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硬件改造] 十几年来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CRT电视机做不到CRT显示器那么细的点距和分辨率? [打印本页]

作者: 曾佚可    时间: 2013-3-17 12:58     标题: 十几年来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CRT电视机做不到CRT显示器那么细的点距和分辨率?

十几年来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CRT电视机做不到CRT显示器那么细的点距和分辨率?
一台几百块的CRT显示器就可以上1920*1080,而上万的电视机却上不了?
然后电视机的点距很粗,怎么也细不下来,然后线性失真、过扫描、会聚也是一塌糊涂。

这究竟是为什么?
作者: yangjuniori    时间: 2013-3-17 13:04

做的出 日本一直有  估计还在服役中  CRT也没那么快坏   
在中国是没啥必要出了 除了也赚不到钱
作者: hanzo    时间: 2013-3-17 13:30

成本,能耗
作者: clarkh    时间: 2013-3-17 13:49

一个商用,一个民用
作者: yangjuniori    时间: 2013-3-17 14:01

要我说HR36做成纯模拟的成本更低 而且成像更真实
作者: 曾佚可    时间: 2013-3-17 14:06

yangjuniori帮看一下这个杰讯14寸彩监如何?http://item.taobao.com/item.htm? ... l&id=9863252227
作者: yangjuniori    时间: 2013-3-17 14:14

这感觉还不错  但是国产的感觉还有点贵
作者: vidya    时间: 2013-3-17 15:4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电视的亮度比显示器高很多,不适合近距离观看,只是远看的话和显示器差不多,所以没必要做的那么细。
作者: yangjuniori    时间: 2013-3-17 15:52

楼上论点不同意
作者: okiyo    时间: 2013-3-17 16:07

电视机是干嘛用的?是用来看电视的,十几年以前的电视信号是模拟传输方式,这种方式的行业标准里的电视画面分辨率、场频等都是有固定标准的,所以即使后面技术能达到了,成本能降低了,但是模拟信号的标准没有改变,所以后来出的crt电视的分辨率也没有必要改变
作者: hudihutian    时间: 2013-3-17 20:25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alaxy S II

全高清的crt显示器,几百是别想的,当年的sony g520一类要五位数
作者: 江南恐龙    时间: 2013-3-17 21:39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曾哥,这是定位及成本问题,现在的lcd电视和显示器也是这样。同样尺寸分辨率显示器大多了
作者: dongfeng131    时间: 2013-3-17 22:27

成本问题吧,还有后期的电视比如HR34是0.38的点距已经很精细了,HZ29据说点距还细,一般CRT显示器最后的高端也就是0.22-0.28左右,还有当时因为电视信号的问题,不是高清的,使用精细点距的管子容易造成透光率不好,通透度不高的问题,不过记得早期的W28是0.6X的点距。在当时电视里也算很精细的点距,其实0.2x的点距越是从后期的几个高端CRT才用到的,比如F520,最早生产出0.2X的点距的 既不是SONY也不是三菱 而是日立
作者: vidya    时间: 2013-3-18 00:08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引用:
原帖由 @yangjuniori  于 2013-3-17 15:52 发表
楼上论点不同意
正如楼上各位所说,是成本问题,当年的特丽珑钻石珑显示器那精细和颜色直接秒杀现在的液晶,我记得这两种珑管的显示器最大尺寸22还是21?总之售价全在5位数以上。
作者: lili2k2    时间: 2013-3-18 08:45

早些年买过一个二手的SONY FW900,差不多3000块,效果是非常不错的,

色彩还原比现在使用的那台万多块的三棒专业LCD都强得多,
但是那接近100斤的重量,还有那巨大的辐射量,最终还是没有再用它了。

效果虽好,健康第一啊。
作者: vidya    时间: 2013-3-18 09:19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引用:
原帖由 @lili2k2  于 2013-3-18 08:45 发表
早些年买过一个二手的SONY FW900,差不多3000块,效果是非常不错的,

色彩还原比现在使用的那台万多块的三棒专业LCD都强得多,
但是那接近100斤的重量,还有那巨大的辐射量,最终还是没有再用它了。

效果虽好 ...
喷了,现在还有人拿ctr的辐射说事。
作者: lili2k2    时间: 2013-3-18 09:28

引用:
原帖由 vidya 于 2013-3-18 09:19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喷了,现在还有人拿ctr的辐射说事。
我不是专家,我只是从自己的感受谈的,

对着CRT一天,虽然刷新开到100多,还是会不舒服,特别是修片盯着看局部区域的时候,
辐射问题,我不知道是否属于辐射所至,但是对着一天下来,脸上感觉像蒙了层灰扑扑似的。
重量都是其次了,就是这些问题,最终还是没有继续使用crt了。

而且电子高压枪无论如何都是会产生巨大辐射的,比CCFL的灯管辐射确实高得多,这是成像原理,
FW900从散热孔里都能看见里面是全金属屏蔽罩,很多普通显示器还做不到索尼这种全屏蔽的质量做工就更别提了。
作者: yangjuniori    时间: 2013-3-18 10:25

我有一台G500虽然有所老化   但是有些地方总和液晶不同
作者: chenke    时间: 2013-3-18 11:34

引用:
原帖由 dongfeng131 于 2013-3-17 22:27 发表
成本问题吧,还有后期的电视比如HR34是0.38的点距已经很精细了,HZ29据说点距还细,一般CRT显示器最后的高端也就是0.22-0.28左右,还有当时因为电视信号的问题,不是高清的,使用精细点距的管子容易造成透光率不好, ...
HR34最细
输入1080i/720p信号时和显示器效果基本无异
作者: bjyouxiji    时间: 2013-3-19 04:17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索尼特丽珑电视民用级里面点距最小的的是hs系列,比hr更精细
作者: 忍者无敌    时间: 2013-3-23 23:12

误区三:关于分辨率问题

    分辨率是和图像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衡量图像细节表现力的技术参数。分辨率的种类有很多,各学科量度和定义分辨率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相应的量度单位也不一样。

    各类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等)通过DPI这个单位量来衡分辨率。图形分辨率又是以每英寸的像素数(PPI)来衡量,它表示图形中存储的信息量。图形分辨率和图形尺寸的值一起决定文件的大小及输出质量,该值越大图形文件所占用的磁盘空间也就越多。图形分辨率以比例关系影响着文件的大小,即文件大小与其图形分辨率的平方成正比。如果保持图形尺寸不变,将其图形分辨率提高一倍,则其文件大小增大为原来的四倍。图形分辨率也影响到图形在屏幕上的显示大小。如果在一台设备分辨率为72DPI的显示器上将图形分辨率从72PPI增大到144PPI(保持图形尺寸不变),那么该图形将以原图形实际尺寸的两倍显示在屏幕上。

    在电视系统中,分辨率用一个像高内的电视线数来表示,常用符号LPH,或称为垂直分辨率,即在图像垂直方向可分辩的像素数,它等于一帧图像的有效行数乘以凯尔(Kell)系数。对625/50扫描标准,电子束每一帧要进行总共625行的扫描,去掉其中的50行消隐行,因此每帧图像在垂直方向上的有效行为 575行,取凯尔系数为0.7则,垂直分辨率为575×0.7=402LPH。分辨率又分为水平分辨率和垂直分辨率,在两者是相等情况下,一个像宽(即一个有效行)内的像素数为垂直分辨率乘以像的宽高比,对625/50扫描标准,像宽内的像素数为402×4/3=536。这种分辨率是以人眼的感觉为标准的,因此要靠大量的实验统计才能得出。

    误区四:像素比问题

    电视的像素比与计算机的像素比是不一样的,这就会造成在计算机上显示的正圆在电视上成了椭圆。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我们要弄清几个概念。

    像素:像素组成图像的最小单位,实际上像素也是由一些更小的点(dots)组成的,不过我们在进行图像处理时,把它作为最基本的单位。

    像素比:像素比是指一个像素的长、宽比例,也可以理解为组成像素的点在纵横方向上的个数比。

    计算机产生的像素永远是1:1的。而我们电视使用的PAL-D制的图像像素比约等于1.07。因为实际上水平分辨率和垂直分辨率,两者并不是相等的,水平分辨率与系统带宽直接相关,采用5.5MHz带宽传送基带视频,水平分辨率为5.5MHz×78行/MHz=429LPH,水平分辨率/垂直分辨率=429 LPH /402LPH≈1.067。

    也就是说,在显示器上一个10像素×10像素的图像,在电视上成了10.67像素×10像素图像,相当于把水平上的像素“拉长”了。这样一来原来的正方形变成了长方形,原来的正圆变成了椭圆。在制作电视节目时发现这种情况,不要盲目地去更改原先素材的像素比,只需在编辑软件中进相应地调整就可以了。

    误区五:所见即所得问题

    人们常被电脑显示器中看到的内容所迷惑,特别是在使用电脑进行电视节目制作的时候,会把显示器中看到的结果,误认为就是监视器上的最终显示效果。

    其实电脑显示器与监视器在结构上有着很大的差别,显示器使用“短余辉管”而监视器使用的是“中余辉管”(二者采用的荧光粉,和显管对色彩的识别能力有本质的差别),显示器本身主要是为“静像”服务的,其主要是用来显示图像和文字及特殊应用环境下的坐标,严格来说显示器并不擅长表现移动的影像(请注意图像与真正意义上影像的区别)。而监视器是专门为动态影像设计的,它并不强调显示器的点距或垂直刷新率等概念,而是苛刻的强调对色彩的识别和辨识能力,要求对影像的表现绝对中性,自然,准确,广播级监视器不允许对影像和色彩有丝毫失真和偏色。

    由于电脑显示器与监视器在结构上的差别,因此他们对视频应用意义完全不同。除了上面提到的像素比问题,还有其他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电脑显示器与监视器所能表现的亮度(Brightness)差异很大,在电脑上感觉合适的亮度,在监视器上可能就会出现“过调”的现象。同样的道理太暗的画面在监视器上会看不清细节。其次,由于电脑的色域比较宽,很多在显示器上能表现的颜色在监视器上无法正确表现。此外由于两者扫描方式的不同,显示器上看起来正常的图像在监视器上还会出现“过扫描”、闪烁等现象。

    还有的将电视机当作监视器使用,把电视机上的效果等同于监视器的效果,监视器是用于监视并调校图像信号,而非娱乐的专业设备。由于影像信号在摄录、制作、编辑、播出的每一个环节都会掺入干扰,而且逐级扩大,所以越是初级的环节信号越纯正。监视器能把原始的信号忠实地重放出来,微小的错误都能够在监视器看出来。

    虽然广播级监视器与民用的电视机的主体组成部分基本一样,但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荧光粉,显像管,彩色电路矩阵)的工艺和用料却有着很大的差别。普通民用的电视机(不管怎么变)它所使用的都是P22的荧光粉,这类荧光粉的色域根本没有完全定义,所以基于此类荧光粉的电视机根本不可能重现出准确的色彩。而监视器所采用的荧光粉是严格进行过色域定义的EBU标准的荧光粉,它们由红,绿,蓝三基色组成的各个色彩区块都进行了严格的划分和定义。其次是显像管,广播级显像管和民用级显像管有本质的差别,广播级显像管元件的容差要达到小于1/1000的水平。这个部件决定了目前超过95%的民用电视机制造商都不可能有能力开发和研制广播级监视器。最后一部分就是彩色电路矩阵,摄像机拍摄的时候,光信号是被转换成RGB的电信号。通过摄像机中间的矩阵电路部分,RGB初始转换的电信号,转换为Y/R-Y/B-Y信号。监视器与民用电视机它们显像的过程刚好是将此反过程来把图像呈现出来。所以这之间就存在一个矩阵的转换值,而相应的矩阵电路如果不和摄像机的矩阵电路一样,γ校正电路做的不好,原始的信号就不可以忠实地重现出来。所以通常只有对摄像机的电路具有非常深厚造诣的厂商才能开发出真正意义上能忠实呈现影像和色彩的广播级监视器。而民用电视机是根本不会考虑矩阵电路是否能与前期采集信号的摄像机的矩阵电路相一致的。民用电视机对控制电路没有任何精度的要求,它们呈现的色彩和影像都存在着失真和偏色,只有当用广播级监视器的输出影像作为参考和对比过后,才可以评判色彩和影像的真实与否。
转!!!!!!!!!!!!!!!

[ 本帖最后由 忍者无敌 于 2013-3-23 23:16 编辑 ]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tgfcer.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