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今年热门影片《Birdman》的拍摄研究 [打印本页]

作者: thetable    时间: 2015-3-4 09:16     标题: 今年热门影片《Birdman》的拍摄研究

这里分别是去酒吧、回剧院、屋顶三场戏:
[flash=800,490]http://www.tudou.com/v/JRmzQUVDQN0/&rpid=5510484&resourceId=5510484_04_05_99/v.swf[/flash]

从这三场戏可以给出一个剧院局部结构平面图,可以客观地看到主角房间、屋顶、剧院正门大街、酒吧的位置:
[attach]733842[/attach]

黑线区域是二楼,红线区域是底楼,屋顶我用蓝框表示,小蓝圈表示主角女儿的位置,A侧表示从屋顶看到的大街,B侧表示从剧院正门出去看到的大街,大C表示从主角房间里看到的大街。

那么问题就产生了:看起来是同一条大街,其实分别朝东、朝西、朝南。

先来看大街上的布置。a是红框,b表示蓝框,c是黄框,d是绿框tickets here,e是紫框长幅海报,
[attach]733843[/attach][attach]733844[/attach][attach]733860[/attach]

f是街头打鼓卖艺的黑叔叔这个位置:
[attach]733846[/attach]

平面图下方两个绿色小框是酒吧窗户,g是酒吧门,用橙色框标注,远处的d也用黄框标出来了:
[attach]733847[/attach]

d处tickets here标示、e处长幅海报、f处黑叔叔和背后的灯箱是前后并排的

在进酒吧前可以看到,从黑叔叔到酒吧门口是又走了一段路的,但主角从酒吧里出来往回走的时候,一出酒吧门边上的墙上直接就是e的长幅海报了:
[attach]733848[/attach]

也就是说,g的酒吧门口直接跳到了f。去酒吧这一个来回看似是一个长镜头拍下来的,但是其实起码是由两个镜头组成的。除了g突然飞到f外,第二个理由是进出酒吧门时各有一次,起码有那么一格的时间画面是全黑的,停机再拍换场景,拍完酒吧里的戏后,把f处的灯箱拆了,墙凿开,一模一样装一个酒吧门上去。

第三个理由是,去酒吧路上的a这块竖起来的长招牌是这样写的:
[attach]733849[/attach][attach]733850[/attach]

而从酒吧出来就变成这样了:
[attach]733851[/attach][attach]733852[/attach]

糊掉背景看不清招牌上的字也起到避免看到前后不同的目的。

第四个理由是,从酒吧出来后一直到主角走过d处tickets here标示,摄影机一直都不敢朝向墙拍,只能从内侧朝马路上拍,这是在躲开黑叔叔位置造的酒吧门,避免直观地看到距离缩短了。

至于说为什么不干脆不要拍a不就行了吗,那是因为abc是用来让人认为好几个场景都在同一幢楼里发生的参照物,这三个参照物都是两两或三个完整地、有意地出现的,尤其是那块a格外重要,我猜测去酒吧路上的时候b没有装好,在镜头里你看不到,而c这四个人头像又不能出现在c'的位置(也有可能是c'位置不能装这块大大的海报,可能是人家商店门口什么的),所以在去酒吧路上唯一的参照物就是a这块长招牌,而且很巧的是,bc压根没有,a又没有换过来,所以我猜测换a、装bc、造酒吧门,是同时施工的,所有工作力求在一个时间段内全部搞定。从这个角度再来看酒吧来回这两个镜头的拍法就很有意思了,又必须有起码一个参照物,又不能直勾勾让人看到bc的位置是空荡荡的,然后回去的时候由于施工完成了所以要让人看到全部三个参照物,但是又不能看清a已经换过了。

来看下出酒吧后第一眼的场景布置:
[attach]733853[/attach]
[attach]733860[/attach]

推门出去迎面而来一块大大的剧院幽灵招牌和灯箱,大大的四个人头像大黄海报,以及虚掉不能让你看清写了什么的长招牌,三大参照物齐聚一堂排排坐,太开心了赶紧拼命拍啊,而且也避开了黑叔叔位置的新造酒吧门,一石二鸟

现在来看一下这三个参照物出现了几次:
第一次是酒吧来回路上,

第二次是男女配角在屋顶:
[attach]733854[/attach]

第三次是镜头从街上退进主角房间:
[attach]733855[/attach]

第四次是傍晚屋顶:
[attach]733856[/attach]

就这样,ABC三条街一条朝东一条朝西一条朝南,变成了一条街,屋顶、主角房间、大街这三个在客观位置上朝向完全不同的地点都联系起来了,变成了朝向相同的楼上楼下的关系了。煞费苦心最主要的就是为了这一点。

在确定了整个故事要呈现一种重要场景其实就是楼上楼下的目的后,才能够明确什么地方要用三维做假,现在能够确定的是屋顶的街景一定是做出来的,女儿和男二是对着一条不存在的街演戏,或者起码是经过三维修改过的,因为如果酒吧来回街景是做的,为什么a是不一样的,而且这样也能解释为什么夜晚屋顶最后镜头随男二摇上去拍两栋楼,天亮后摄影机的位置却在街中央。

我个人不喜欢这部片子,因为长镜头表现的是现实空间关系,现在你用伪长镜头+三维造假破坏了长镜头的这个作用,让人觉得现在看个片子很累,要去分辨是真的还是假的,索性你是个完全的科幻片倒算了不用较真。

[ 本帖最后由 thetable 于 2015-3-4 09:36 编辑 ]
作者: thetable    时间: 2015-3-4 10:00

如果屋顶的街景不是三维做的,那么还有一个解释就是在上去的楼梯上镜头切了
作者: 去日留痕    时间: 2015-3-4 15:3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赞较真精神
作者: 碎南瓜    时间: 2015-3-4 15:34

你真以为片子从开始到枪响那一下落幕是一镜到底?
作者: zhaolinjia    时间: 2015-3-4 23:12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企鹅石化
作者: supermetroid    时间: 2015-3-5 12:0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eizu 魅蓝
不都说了大部分都是伪长镜,有什么好研究的
作者: acepilot0079    时间: 2015-3-5 12:35

但是拍摄手法确实好顶赞,长镜头虚虚实实前期后期,这种风格在没拍出来之前确实是大家万万没想到的吧。
艾玛斯通好骚好香干
作者: 资深小白    时间: 2015-3-5 13:20

越来越喜欢石头姐了
作者: baki    时间: 2015-3-5 13:36

楼主这研究精神碉堡了,赞一个~~~
作者: thetable    时间: 2015-3-5 23:14

引用:
原帖由 supermetroid 于 2015-3-5 12:01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eizu 魅蓝
不都说了大部分都是伪长镜,有什么好研究的
反过来证明某个镜头一定是切过的给人一种看出穿帮的快感,而且分析涉及前期规划,这不是单纯的找剪辑点,而是要找出拍摄的依据,这栋楼的这个房间我准备怎么安排,那个房间要怎么安排
作者: 我不懂    时间: 2015-3-5 23:25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alaxy Note III
我看得时候也发现这个问题了,但是这片子神在我看完都不知道说什么。问都问不出问题。
作者: 洛克狼    时间: 2015-3-5 23:43

http://cgangs.com/article/3092?page=0%2C1&source=sinaweibo
作者: feimagine    时间: 2015-3-6 21:35

这片子还行,确实比爆裂鼓手有点意思。
爆裂鼓手比大部分片子都有点意思。
作者: YUIIIIIII    时间: 2015-3-7 02:02

赞楼主
作者: grammyliu    时间: 2015-3-8 13:49

拍摄的剧院百老汇是St. James剧院,我在这个剧院正对面的Myjestic剧院门口也就是楼主照片这个场景的马路正下面排队半小时等着进去看《歌剧魅影》。蓝光碟里的花絮讲了,剧院里根本没有那么大的空间,全部都是在洛杉矶的片场一开始按照真实比例划出区域排练然后按照1:1比例搭建的布景,要做到这些布景和纽约百老汇街头外景的无缝衔接也是拍摄的难度之一。《鸟人》是我最喜欢的2014电影,里面大量引用古典音乐, 有拉威尔、有马勒、有老柴有最出彩的拉赫玛尼诺夫;基本全部都使用长镜头拍摄恰巧符合剧中舞台剧(话剧)的表现形式,即整个表演过程中不可以有任何停顿和重来,所有演员都要把最好的状态和表现一气呵成下来。叙事流畅、人物立体、主题深刻,还有奥斯卡评委老头子们喜欢配乐,想不拿奖都难。
作者: 加州IT男    时间: 2015-3-8 16:46

我觉得好看极了
从楼上跳下去然后飞起来,最后再安排个出租车的镜头,太天才了
作者: 超叔    时间: 2015-3-8 17:01

看完突然觉得对长镜头有点呕吐感。。。
作者: 海腹川背    时间: 2015-3-8 17:23

马克一下再看。
作者: thetable    时间: 2015-3-11 18:19

引用:
原帖由 grammyliu 于 2015-3-8 13:49 发表
拍摄的剧院百老汇是St. James剧院,我在这个剧院正对面的Myjestic剧院门口也就是楼主照片这个场景的马路正下面排队半小时等着进去看《歌剧魅影》。蓝光碟里的花絮讲了,剧院里根本没有那么大的空间,全部都是在洛杉矶 ...
我还是那句话,技术很有想法,但是这片子出来得到那么高荣誉,以后叫人家怎么欣赏长镜头?长镜头的美就是尽量减少制作痕迹,尽量表现真实,现在长镜头可以人造了,可以任意切割了,可以搞一堆三维进去了,你看到的空间关系不再是现实空间关系了,长镜头就没意义了,变成造假了,就好比照片跟绘画的根本性区别就是记录和再现的区别,现在你照片里P了一堆没的东西进去叫人家还怎么欣赏摄影?电影不是不可以虚构空间关系,电影通过剪辑再造一个虚构的只存在于电影里的时空,这是电影的特点,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电影的记录特点上的,现在你把记录破坏了,那还不如直接拍动画片完了,想加什么进去就加什么进去。我始终认为破坏了长镜头表现的现实空间关系是这片子的严重缺陷
作者: handsomeken    时间: 2015-3-12 13:1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华为
引用:
原帖由 @thetable  于 2015-3-11 18:19 发表
我还是那句话,技术很有想法,但是这片子出来得到那么高荣誉,以后叫人家怎么欣赏长镜头?长镜头的美就是尽量减少制作痕迹,尽量表现真实,现在长镜头可以人造了,可以任意切割了,可以搞一堆三维进去了,你看到的空间关系不再是现实空间关系了,长镜头就没意义了,变成造假了,就好比照片跟绘画的根本性区别就是记录和再现的区别,现在你照片里P了一堆没的东西进去叫人家还怎么欣赏摄影?电影不是不可以虚构空间关系,电影通过剪辑再造一个虚构的只存在于电影里的时空,这是电影的特点,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电影的记录特点上的,现在你把记录破坏了,那还不如直接拍动画片完了,想加什么进去就加什么进去。我始终认为破坏了长镜头表现的现实空间关系是这片子的严重缺陷
电影从有蒙太奇开始就走上这条路了。
作者: DeniumMKII    时间: 2015-3-12 15:51

根据伊纳里图自己介绍“鸟人”全片的确是由很多个长镜头组成的,全片一共大概也就10几个镜头。至于技术手段伪·一镜到底是好是坏这个比较主观,反正主流观点是赞的多喷的少。我个人觉得这种手法对表现电影的主题是有很好的烘托作用的。

说句题外话,电影看得不算多,印象最深刻的长镜头是马丁·西科塞斯在“好家伙”里那个从餐馆后门走进去的长镜头,第一次看感觉超级炸裂,越看越觉得牛逼。
作者: thetable    时间: 2015-3-12 18:15

引用:
原帖由 handsomeken 于 2015-3-12 13:16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华为
电影从有蒙太奇开始就走上这条路了。
你知不知道蒙太奇是什么意思?蒙太奇之前是什么你知道么?蒙太奇之前是库里肖夫效应,两个镜头接在一起可以产生新的含义。蒙太奇讲究的是镜头和镜头的冲撞,撞出新的含义,苏联人爱革命爱热烈爱冲撞,好莱坞是六十年代开始才逐渐学会苏联人的这套理念,旧好莱坞讲究的是无缝剪辑,让你看不到切点,要流畅不要冲撞,要成规不要创新。你现在来看鸟人这片子,虽然不能说是旧好莱坞的陈旧观念,但是远远扯不上蒙太奇,这片子没有任何镜头和镜头的冲撞,没有产生人主观上的新的感受。你说得轻描淡写,电影从有蒙太奇开始就走上这条路了,那你告诉我这片子走的是哪条蒙太奇?这片子压根就没有蒙太奇好吗?而且讽刺的是,这片子的剪辑手法是蒙太奇的手法,进出酒吧改变了空间,但是观念上的问题硬生生把产生的新的含义抹掉了。不发挥蒙太奇特点去寻找新的含义而是用来模拟现实空间关系这种打打补丁的行为,是把蒙太奇变成了三维特效的帮凶,我觉得好莱坞药丸
作者: handsomeken    时间: 2015-3-12 19:35

posted by wap, platform: 华为
引用:
原帖由 @thetable  于 2015-3-12 18:15 发表
你知不知道蒙太奇是什么意思?蒙太奇之前是什么你知道么?蒙太奇之前是库里肖夫效应,两个镜头接在一起可以产生新的含义。蒙太奇讲究的是镜头和镜头的冲撞,撞出新的含义,苏联人爱革命爱热烈爱冲撞,好莱坞是六十年代开始才逐渐学会苏联人的这套理念,旧好莱坞讲究的是无缝剪辑,让你看不到切点,要流畅不要冲撞,要成规不要创新。你现在来看鸟人这片子,虽然不能说是旧好莱坞的陈旧观念,但是远远扯不上蒙太奇,这片子没有任何镜头和镜头的冲撞,没有产生人主观上的新的感受。你说得轻描淡写,电影从有蒙太奇开始就走上这条路了,那你告诉我这片子走的是哪条蒙太奇?这片子压根就没有蒙太奇好吗?而且讽刺的是,这片子的剪辑手法是蒙太奇的手法,进出酒吧改变了空间,但是观念上的问题硬生生把产生的新的含义抹掉了。不发挥蒙太奇特点去寻找新的含义而是用来模拟现实空间关系这种打打补丁的行为,是把蒙太奇变成了三维特效的帮凶,我觉得好莱坞药丸
好莱坞是工厂,不是艺术中心。
作者: wpang    时间: 2015-3-12 21:19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AC OS X
分析的倒挺用心,结论部分关注点跑偏了,观点也有问题。长镜头用法多了,空间玩具只是其中一种,这个片子里空间根本不是重点,那几个楼谁在谁旁边儿有什么关系?长镜头只是为了配合剧情所采用的表达方式罢了,戏中戏,跳不出戏的人,虚虚实实,观众被置于和角色一样的境地,这个表达方式是剧本的一个重要部分。
时空在本片中都没有成为重要的要素,所以实际上它的叙事方式和一般电影并没有什么区别,观众并不用担心镜头外的角色在做什么,那一辆装了炸弹的车在上个街口消失了会不会在下一个街口冲出来爆炸。

假长镜头自古有之,这有什么好奇怪的,运动长镜头多数时候都是调动观众的一种技术手段而已,比如保持紧张感(谜一样的双眼),增加视觉冲击力(地心引力),他们都是假的,是加了特效的,不论真假他们都是有效地出色的。
那什么利用记录的特性啊我大概能明白你是怎么想的,但是想得有问题,你再好好想想,是一个被人控制运动的有很大局限的视角客观,还是一个固定机位的大全景客观。


要说鸟人运镜的难度,可能是卢贝兹基最近几部电影里最低的,完成起来还不如泰伦马利克那几个。前期的难度则能排在前两名。AMC的几篇文章除了对拼接的讨论,更惊叹的都是它的用光,比如说Alexa拍起来很别扭的红光,还有就是拿超广镜头拍摄人物逆光特写时华丽柔美的眩光营造的迷人氛围。

至于这个片子为啥要用特效补楼,理由太简单了,没钱!钱够就搭景了,现在时代广场旁边儿没这么个地方能完成剧本儿里对场景的需要,只好在这些完全无关紧要的地方采用特效去补足。
作者: thetable    时间: 2015-3-13 14:15

引用:
原帖由 wpang 于 2015-3-12 21:19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AC OS X
分析的倒挺用心,结论部分关注点跑偏了,观点也有问题。长镜头用法多了,空间玩具只是其中一种,这个片子里空间根本不是重点,那几个楼谁在谁旁边儿有什么关系?长镜头只是为了配 ...
长镜头换个叫法就可以叫现实空间镜头,这不是长镜头的用法之一,而是所有长镜头都必然表现的是现实空间,明白吗?长镜头不能切,目的是什么?是保持一个现实的时空,你现在是破坏了现实空间,这就不是长镜头了。你觉得只要大概开起来好像没切,大概看看好像是连贯的,就叫长镜头?你就没搞懂什么叫长镜头啊,所以你觉得空间关系不重要,重要的戏,这就说明导演太失败了,他想制造一种重要场景都是同一个楼面楼上楼下的关系,在主角房间里他生闷气的时候头顶上是女儿在跟男二调情,脚底下是老太婆评论人在准备毁灭他的事业,现在你觉得空间关系不重要,那么这种讽刺感唏嘘感就不重要了,你觉得这不是戏?你懂的是舞台上的戏,不是电影里的戏,你就没搞明白电影里的戏是怎么来的

[ 本帖最后由 thetable 于 2015-3-13 14:35 编辑 ]
作者: 爬行动物    时间: 2015-3-14 09:43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那位扯蒙太奇的太搞笑了。

片子还没看,暂时没意见。不过支持楼主较真。
作者: wpang    时间: 2015-3-14 14:4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引用:
原帖由 @thetable  于 2015-3-13 14:15 发表
长镜头换个叫法就可以叫现实空间镜头,这不是长镜头的用法之一,而是所有长镜头都必然表现的是现实空间,明白吗?长镜头不能切,目的是什么?是保持一个现实的时空,你现在是破坏了现实空间,这就不是长镜头了。你觉得只要大概开起来好像没切,大概看看好像是连贯的,就叫长镜头?你就没搞懂什么叫长镜头啊,所以你觉得空间关系不重要,重要的戏,这就说明导演太失败了,他想制造一种重要场景都是同一个楼面楼上楼下的关系,在主角房间里他生闷气的时候头顶上是女儿在跟男二调情,脚底下是老太婆评论人在准备毁灭他的事业,现在你觉得空间关系不重要,那么这种讽刺感唏嘘感就不重要了,你觉得这不是戏?你懂的是舞台上的戏,不是电影里的戏,你就没搞明白电影里的戏是怎么来的
哪跟哪啊 好像俩傻伯夷讨论pc好还是mac好 过来一人一本正经的指出你们说这不对 mac也是pc啊 pc是personal computer嘛

您这个状态吧 就跟纯真的少年读完一本词典然后试图用它纠正世界 偏激的一元洁癖堪比四十年代的巴赞 倒也不是不好 以后会越来越好

您说的那段儿头顶脚下的讽刺感是依靠剧情来实现的 并不是依靠长镜头来实现的 即便使用正常的拍法一样可以分析出相同的结论 而且随便就能想出几种分镜方式效果可以更明显

鸟人也就是个浅尝辄止的精神分析电影 自我渴望在演员和名人之间强行选择一个本我 观众被放在和隐形的超我相同的视角观察一切甚至一同做价值判断 通过主客观镜头的频繁切换让观众不断跳入(到超我)跳出到(观察者) 我认为这是它使用这种拍法最大的原因
作者: qqzqb    时间: 2015-3-18 02:3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好文,马克
作者: lhj1881    时间: 2015-3-22 15:28

看了好几遍 好文 有些地方没看懂
蒙太奇就是库里肖夫效应 而非"之前" 这样表述较容易理解
无论长镜还是短镜 即便只有一格 表现的都是现实空间关系 这是没有区别的 长镜因为它的持续性可以更丰富的表现画外空间
楼主的观点我归纳下 不一定对 一个是电影中的氛围或人物关系笼统讲就是"剧情"和片中的现实空间关系密切相关
如果片中的现实空间关系做假 那电影剧情的台面就会崩塌  再一个加三维特效破坏了电影的本质就是记录 同时也消除了现实空间关系
原则上我同意楼主的看法 然后片子不是纪录片 加特效和P照片还是有区别 不应该类比 剧情片可以商榷 毕竟特效的出发点是为了"塑造"现实空间关系 像楼上有朋友讲的成本问题 拍片过程很难找到两全的解决方法 个人感觉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tgfcer.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