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其他] 这几年日厂的人员流动太厉害了,很多大厂都变成空壳了快。 [打印本页]

作者: 清风拂晓    时间: 2015-3-26 09:58     标题: 这几年日厂的人员流动太厉害了,很多大厂都变成空壳了快。

CAPCOM损失了第四开发部的核心成员,还损失了稻船敬二。现在搞的是2线品牌全部外包,主要团队全部开发一线作品,但是又很难驾驭,所以做的生化5中庸,6差评如潮。我个人认为CAPCOM是彻头彻尾的家族企业。
konami其实已经早就有空壳迹象了,从恶魔城外包算是著名的,PS2时期的宇宙巡航机V,还有PS360时期的各种小游戏(魂斗罗 绿色兵团)都是外包。现在LP制作人、小岛都走了,konami现在真的没有拿得出手的制作人了。
3A次时代抱微软大腿失败,又抱SEGA大腿也失败,最终被收购了。
脱裤魔硫酸脸一走顿时撑不下去,差点被SE捡漏,最后和光荣互相抱团取暖。

为什么日厂制作人纷纷跳槽?而且是名知道跳槽后其实不好过还跳槽。不是谁都像当年的2015工作室那样,能创造出使命召唤这种口碑和销量都有的作品。
作者: eastwoodwest    时间: 2015-3-26 10:07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制作人没有大团队和超级预算,做不出好东西
公司没了灵魂制作人,做出的都是没灵魂的样子货
日本游戏已经不行了,只能越来越不行
不过好在人才挖一挖总归有的
像宫崎这样的
我期待更多
作者: AZOE    时间: 2015-3-26 10:07

日厂最傻逼的就是造星,造了一批明星制作人基本都耍大牌。说白了那些制作人自我意识膨胀,估计就是狮子开大口要公司福利,最后和公司闹僵了只能滚蛋走人,当然基本出走的制作人10个做了9个最后也是傻逼收场
作者: qyqgpower    时间: 2015-3-26 10:2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konami现在是手游+健身房公司,谁要吃力不讨好做家用机游戏啊:D
作者: James_T.Kirk    时间: 2015-3-26 10:28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eizu MX4 Pro
K社专注培养奥运冠军100年
作者: mimicry    时间: 2015-3-26 11:30

K社还有音游:D
作者: zhouaa    时间: 2015-3-26 11:49

3A哪是抱大腿失败,是没人找他做游戏只能饥不择食。
早几年还有微软世嘉给活干,等微软放弃日本,PS3后期几乎没有任何项目可接。

[ 本帖最后由 zhouaa 于 2015-3-26 11:50 编辑 ]
作者: hanzo    时间: 2015-3-26 11:5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eizu MX3
为什么跳槽?因为行业不行了,跳槽是比较体面的个人品牌价值延续
作者: xx88    时间: 2015-3-26 11:57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alaxy Note III
这个不算什么百万亚瑟王程序员跳槽接替的人看不懂代码导致停服才是最大的丑闻
作者: 红叶    时间: 2015-3-26 12:07

posted by wap, platform: UC
sega有miku宅男最爱
作者: 右舷炮击手    时间: 2015-3-26 12:22

posted by wap, platform: 华为
卡婊没了巧舟的话,估计就彻底没人才了
作者: 希望之海    时间: 2015-3-26 12:38

东西方文化差异所致,日厂喜欢走明星制作人路线,西方这么多大作有几个拿制作人说话的,
IW走了以后COD还不是滋润的很,
以前游戏机是小众产品,几十年发展下来用户群体越来越庞大,日厂这种小作坊作风很难再混下去,
现在大部分日厂也就吃吃手上这些品牌的老本,制作团队走的差不多了,光靠自己的话数量和质量根本保证不了,
所以外包才是正道,至少把品牌延续下来,
其实任天堂才日厂最后的希望,是不是这个理
作者: zhengyr    时间: 2015-3-26 15:09

强调明星制作人,不是从索大法的PS时代开始的么?在FC和超任时代,在媒体上出场的各游戏制作人,更多是作为作品发言人的形象出场。只有从PS时代开始,才慢慢一味强调明星制作人,甚至到了让人以为这明星制作人是公司CEO的地步。比如脱裤魔时代的硫酸脸,可乐妹的小岛秀夫都是这样的怪胎宣传下的明星制作人。
嘛,其实强调明星制作人是有好处的。从PS时代开始,游戏制作费用提高了很多,风险提高了。强调明星制作人能扩大宣传效果,减少游戏崩值的概率。这点上,连任天堂都不能免俗,在N64时代也开始强调某某某作品是宫本茂花多少年制作监督的。
游戏业顺风顺水的时候,这种做法还算好,能很好保持公司品牌价值。到了游戏业下滑的时候就悲剧了,一堆明星制作人,其实只是整个团队的一个形象代言人而已,但在公司宣传下心态扭曲,自我意识膨胀以为全部是自己的功劳,还想要待遇要福利。滚蛋后没了原先公司的超级预算和制作团队,混得比以前还惨实在正常不过。
至于欧美游戏公司,也是有品牌代言人的。比如暴雪魔兽世界的鬼蟹(当年他滚蛋一堆人头顶青天啊),大菠萝3的Jay胖(当年他滚蛋也是一堆人头顶青天啊)。更不用说席德梅尔这些大神了。
作者: zhouaa    时间: 2015-3-26 15:43

欧美也差不多的,你看做质量效应的Casey Hudson,做生化奇兵的Ken Levine不也都离职了。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tgfcer.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