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谁来介绍一下当年cd随身听的防震技术 [打印本页]

作者: genesisx    时间: 2015-5-5 15:54     标题: 谁来介绍一下当年cd随身听的防震技术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alaxy J
就是索尼的g防震技术,还有各种“30秒”“128秒”防震技术,看介绍是把音频数据压缩到内存(缓存?RAM?)里,但是有技术达人说根本没那种技术,cd防震是靠高速读盘实现的……我就懵了~~

本帖最后由 genesisx 于 2015-5-5 15:58 通过手机版编辑
作者: 妖怪告白    时间: 2015-5-5 15:56

差不多跟刻录机的BUFFER一个意思吧,没见过128秒的
作者: beterhans    时间: 2015-5-5 15:57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数字读取 缓存大一点而已
作者: genesisx    时间: 2015-5-5 16:0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alaxy J
引用:
原帖由 @妖怪告白  于 2015-5-5 15:56 发表
差不多跟刻录机的BUFFER一个意思吧,没见过128秒的
国产步步高,还带所谓“MP3缓存”,估计就是MP3刻成盘时,读取直接写入缓存……
如果说cd音频不是数据……这是什么情况
作者: ZhouRC    时间: 2015-5-5 16:03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就是事先把内容全部存储起来了吧?内存越大防抖时间越久……我以前的松下CT820经常在播放当中停转…还可以省电…然后我就把碟抠出来…音乐还在继续播放…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作者: 尚未登录    时间: 2015-5-5 16:03

现在车上的CD机也都有类似技术吧,猜测是缓存
作者: gogogo    时间: 2015-5-5 16:04

posted by wap, platform: 小米 MI 2S
你这个技术达人是哪路子达人

玩过cd的都知道把盘拿出来还能听一会
作者: beterhans    时间: 2015-5-5 16:13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引用:
原帖由 @genesisx  于 2015-5-5 16:00 发表
国产步步高,还带所谓“MP3缓存”,估计就是MP3刻成盘时,读取直接写入缓存……
如果说cd音频不是数据……这是什么情况
CD audio 音频当然是数据,但是他没有文件系统。
常规文件有校验机制,知道读错读对,错了重读,所以才有读不出的现象。

早期播放器就想播放磁带黑胶片一样 读到哪里放那里,所以只要cd机能读出轨道信息就不会再做校验。所以打口cd后面的轨道照样播放。但是有爆音 因为少了信息。

现在的播放器打都可以先缓存再 播放。
作者: zhangyunsony    时间: 2015-5-5 16:18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g防震1代
de990和de01开始采用
原理是光头0.3秒复位
算上人慢跑的步伐(官方算的是1秒3步)
可以做到几乎无限的防震
当然振幅不能太大 否则光头归位时间会加长
强烈震动的话 我记得当年极限好像是6秒到10秒
根据光头加速结束时间和震动开始时间而有所不同
强烈震动结束后光头复位加速时间大概有1秒多
g防震2代 用同样容量的缓存 缓存劣化后的低码率音频达到原本几倍的防震时间
但是结果就是开启2段防震后 所有声音都劣化了
因为即便机器没震动 依然是从缓存出来的数据
1段没劣化 1段2段可手动调节 不过当时的设计需要取出光盘后才能看到开关
后来的机型 由于可以读取刻录mp3及ac3音频
音频本身文件也更小了 所以防震时间再次加长
md上的防震 由于当时md最高是sp格式 本身码率就比cd的低很多 所以防震时间也相对长比cd长很多
后来的mdlp2和mdlp4码率分别降为1/2和1/4 防震时间也加长了 算下来和mp3刻盘cd差不多
具体时间由于年代久远 记不太清了
要详细请百度
松下的防震是通过加大缓存来加长防震时间的
所以极限防震时间都比索尼的长
但是正常走路情况的防震没索尼好
我也刚好是随身听20周年那会开始接触的随身听
成为了索尼的脑残粉
作者: 喜欢它likeit    时间: 2015-5-5 16:19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eizu 魅蓝
一张cd 74分钟,容量650m,也就是一分钟数据量8m左右

配4m缓存就可以缓冲30秒,实际上更长,因为这30秒不会一点数据都读不到
作者: zhangyunsony    时间: 2015-5-5 16:25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g防震1代
de990和de01开始采用
原理是光头0.3秒复位
算上人慢跑的步伐(官方算的是1秒3步)
可以做到几乎无限的防震
当然振幅不能太大 否则光头归位时间会加长
强烈震动的话 我记得当年极限好像是6秒到10秒
根据光头加速结束时间和震动开始时间而有所不同
强烈震动结束后光头复位加速时间大概有1秒多
g防震2代 用同样容量的缓存 缓存劣化后的低码率音频达到原本几倍的防震时间
但是结果就是开启2段防震后 所有声音都劣化了
因为即便机器没震动 依然是从缓存出来的数据
1段没劣化 1段2段可手动调节 不过当时的设计需要取出光盘后才能看到开关
后来的机型 由于可以读取刻录mp3及ac3音频
音频本身文件也更小了 所以防震时间再次加长
md上的防震 由于当时md最高是sp格式 本身码率就比cd的低很多 所以防震时间也相对长比cd长一点 但是缓存也相对小了 并长不了多少
后来的mdlp2和mdlp4码率分别降为1/2和1/4 防震时间也加长了 算下来和mp3刻盘cd差不多
mdlp4最长好像是40秒
具体时间由于年代久远 记不太清了
要详细请百度
松下的防震是通过加大缓存来加长防震时间的
所以极限防震时间都比索尼的长
但是正常走路情况的防震没索尼好
我也刚好是随身听20周年那会开始接触的随身听
成为了索尼的脑残粉

本帖最后由 zhangyunsony 于 2015-5-5 16:26 通过手机版编辑
作者: zhangyunsony    时间: 2015-5-5 16:2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重复了 编辑掉

本帖最后由 zhangyunsony 于 2015-5-5 16:27 通过手机版编辑
作者: dreamboyg    时间: 2015-5-5 16:50

据说开了防震音质会下降
因为读到缓存里的数据是被压缩过的
作者: 处男也是人    时间: 2015-5-5 16:53

posted by wap, platform: 小米 红米 NOTE
预读取
作者: 燕山隐士    时间: 2015-5-5 17:0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eizu MX3
完全是预读压缩 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曾经大学同学剧烈摇晃机身 让40秒抗震完全失效
作者: 妖怪告白    时间: 2015-5-5 17:10

引用:
原帖由 dreamboyg 于 2015-5-5 16:50 发表
据说开了防震音质会下降
因为读到缓存里的数据是被压缩过的
应该是,否则防震就不会单独做个开关了。
作者: 性博士    时间: 2015-5-5 17:12

posted by wap, platform: Windows
机芯是2x的
数据提前读到ram
加了压缩,之前看资料sony的好像是atrac即md的压缩方式
作者: aweiwei    时间: 2015-5-5 17:19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当年的存储可是天价,所以随身听还真没用到多少缓存。
作者: ray88    时间: 2015-5-5 17:28

打口碟,好怀念
作者: luestone    时间: 2015-5-5 17:52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就是预读,开盖按住那个关盖检测开关可以看盘转,按住盘不让转还能听。
作者: genesisx    时间: 2015-5-5 19:15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alaxy J
明白了,所以说cd防震技术出现的时代,其实就是压缩解码转换到缓存里……
作者: jjx01    时间: 2015-5-5 19:19

引用:
原帖由 dreamboyg 于 2015-5-5 16:50 发表
据说开了防震音质会下降
因为读到缓存里的数据是被压缩过的
是的,能听出音质下降
作者: genesisx    时间: 2015-5-5 19:32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alaxy J
引用:
原帖由 @jjx01  于 2015-5-5 19:19 发表
是的,能听出音质下降
那时候买了松下某带30秒防震技术的cd机,对比没有防震的机器,总觉得声音不够干净
作者: wod008    时间: 2015-5-5 21:25

应该是预读的。以前买的sonycd机有2种防震模式。第2种说明书上写着会降低音质,但是防震效果比模式1好。
作者: Fantaly    时间: 2015-5-5 21:4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预读缓存,现在还留着walkman 20周年纪念CD机皇呢。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tgfcer.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