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一加2阉割快充看一加的无耻 [打印本页]

作者: JULYTC    时间: 2015-12-2 09:33     标题: 转: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一加2阉割快充看一加的无耻

说实话之前对一加2还是挺期待的,毕竟一加1还算良心,虽然没有快充但是同时代的QC 2.0也是一群弱鸡,功率上不去倒也没什么区别。


但是参加一加2发布会之后,还是比较让人失望的。一加2为了做出1999的810牺牲了太多的东西,没有全网通、机身尺寸大幅度浪费、依然没有快充(5V 1.5A简直日了狗)。当然,如果按照发布会那样吹得也还算不错。


但是因为迫切的生存压力,一加开始无耻的营销,一天到晚吹所谓的品质,一天到晚“不将就”。当我沟通他们询问为什么不做快充的时候呢,他们要不然说没考虑要么说什么会导致端子口过长;这显然是不是我想要知道的结果,既然你们不说那我就自己来找答案吧。

然后有一天谈到一加快充的时候,他们的产品经理张璇——微博ID:酸数码突然窜出来把我骂了一顿,说“你连充电原理,高压和大电流充电区别.QC3.0相比QC2.0究竟提升什么,电芯和快充之间什么关系都不知道。
[attach]805881[/attach]
我只能说这个B装的,我给你90分!你装逼的时候当然可以说我不懂,OK,那我当然要好好招待你们一下,免得以为就你们做手脚这点功夫别人看不出来!就你这么个从OPPO流窜过去的产品经理,你对快充又了解多少?

1.快充
首先,我要回答为什么一加不用快充这个东西。

我的长微博《史上最详细的快充技术科普》
http://weibo.com/p/1001603895323318723983?mod=zwenzhang

已经说得很清楚,不懂得自己去看。对于高通骁龙810平台来说,QC 2.0其实已经捆绑到了芯片组中,为什么一加不用呢?答案很简单:一加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硬件研发团队,一加两代手机都是OPPO设计的主板甚至外观。我们都知道OPPO有自己的快速充电方案:VOOC闪冲~
VOOC原理与QC 2.0是完全不一样的,这需要从硬件角度就做大刀阔斧的改变。包括电池、数据线、充电IC、充电器等等都要全部变动,所以OPPO设计高通平台第一件事就是先把QC 2.0的相关组件全部砍掉。

所谓“上快充会导致端子口过长”的理由,这个问题也是采用VOOC之后才会出现的。由于VOOC实际上是在USB Micro-B接口上多加了两根线,属于非标准技术;当试图在为PD协议设计,而且更为严谨的Type C上使用该项技术的时候,为了低压高电流C口确实要做的长得多。只不过这个理由是OPPO的,用不起VOOC的一加叫什么叫?
[attach]805882[/attach]
标准的高通810快充是有两颗充电IC的(即小米所谓的并行充电),一颗是弱鸡的PM,一颗是差强人意的SMB;这两颗芯片比魅族、乐视的Ti 25890+25892搭配不知道low到哪里去了,电流耐受能力天差地别。
[attach]805883[/attach]
▲骁龙810芯片组标配PM8994芯片
[attach]805884[/attach]
▲高通SMB电量计芯片
[attach]805885[/attach]
▲高通QC 2.0充电示意图
但是SMB芯片是高通QC技术的基础,是高通直接收购一家企业弄来的,是捆绑在骁龙芯片组中的;高通骁龙800和801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通过SMB芯片完善了QC 2.0技术,这颗芯片一直延续到了骁龙810甚至将在820继续服役。

而一加受制于研发能力,不得不依赖OPPO为它设计甚至代工(其实就是ODM啦),SMB芯片自然被OPPO研发直接砍掉,只剩下性能更为弱鸡的PM充电芯片;而OPPO原计划上VOOC闪冲的高成本,一加这帮穷逼大概也是不敢用的。

PS:其实一加2就是FIND 9的原型机之一,只不过810实在鸡肋,再加上OPPO用615也能大赚一把,所以直接把这个方案打包丢给了小弟一加。

这就导致一加2注定最高只能5V 1.5A输入,堂堂吹上天的“2016旗舰杀手”,原来是个被爸爸(OPPO)亲手咔嚓的阉货,知道真相的我笑的眼泪都掉下来~~

2.电池
再谈电池,一加2用的电池看不出来是哪家的,因为经过了自己的二次包装,上面的英文还出现了拼写错误……实在是难以想象这是号称主打海外市场的企业。
[attach]805886[/attach]
[attach]805887[/attach]
当然这些都是小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虽然容量达到了最小值3200mah—标准值3300mah,但是这个电池缩水也是缩的不像话,电流耐受能力只有0.5C。

0.5C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说这块电池最大只能承受3300X0.5=1650ma的电流,就算是4.4V的高电压,电池最高也只能承受1.65A X 4.4V=7.26W的充电功率~~

同时由于电池技术的进步,1.5C的电池必然采用更好地材料和技术,保护措施也更为完善。相比之下一加这个0.5C的电池,甚至把加工厂信息都完全隐去,我也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想法~~

小米NOTE的0.7C —3000mah已经够让我吃惊的了,没想到一加用0.5C青出于蓝!这在大家普遍上1C甚至1.5C的大潮流下,显得是多么“不将就”。

大概是知道自己主板被阉了,于是一加的采购直接搞了这么一批;或者我们可以更加满怀恶意的揣测:为了全力压缩成本保证1999的价格,于是采购电池的时候就先定了0.5C的标准,然后再用OPPO这个阉割的主板方案省钱。

3.数据线
这几天一加2的数据线也是搞了个大新闻!一加2数据线的问题是谷歌工程师 Benson Leung 发现的,他主要负责Google Chromebook Pixel和 Pixel C 平板。
[attach]805888[/attach]
▲上图为Type-C 连接器接脚定义,CC 接脚用来判断是否插入设备、方向,以及其他的设定。

Type C 之中有组 CC 接脚,用以判断设备是否连接以及插入方向。如果连接线材一端为 Type C 公头,另外一端为 Type A 公头或是 Micro B 母座,由于 Type A 和 Type B 没有定义 CC 接脚,因此线材必须将 Type C 公头的 CC 接脚配上 1 组 56kΩ规格的上拉电阻至 VBus。
[attach]805889[/attach]
▲ USB Type-C 1.1 版规范中,清楚定义上图中的 Rp 必须使用 56kΩ±5%电阻,以便让 Type-C 装置将对方辨识为传统 USB 装置。

而一加恰恰就在这电阻上出了问题!一加手机2自带的USB Type C数据线和充电头并不是完全按照USB Type-C 1.1标准制造的,一加的智障工程师使用了10kΩ的电阻器,而不是标准的56kΩ的电阻器。
[attach]805890[/attach]
▲如上图,10kΩ的电阻器会导致数据线发送错误信息给充电器/电脑,导致他们认为另一头的设备可以承受3A电流。
[attach]805891[/attach]
▲正常的56kΩ电阻器会让充电器识别手机为默认USB设备,给一个比较低的电流,防止大电流事故。

以上这些,你们看不懂没关系!只要知道:一加那根垃圾数据线没办法过3A的大电流,但是他们会错误的让充电器认为他们能过3A!

这就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1.NEXUS 6P/5X采用的是PD充电协议,充电器规格5V3A,如果使用一加2的数据线再加上一个规格超过5V 2A的充电器,是很有可能导致数据线烧毁甚至手机烧毁的事故的。
2.如果是支持快速充电的电脑USB端口,使用一加这根数据线给NEXUS6P/5X这样能承受超过2A的大电流设备充电,很可能会导致电脑USB端口直接过载超负荷。什么样的后果我也不用说了吧~~

在产品设计和定型过程中,居然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实在是完全无法容忍!USB Type C 1.1 版规范在2015年4月份就已经出来,作为使用Type C的厂家,一加不可能没有阅读过此规范!

从设计到测试再到最终量产,一加居然都没能发现这个严重而低级的可笑的质量问题,其内部管理之混乱,研发、测试实力之低劣可见一斑!

不是我夸乐视,4月14日发布的乐视3款手机,在Type C都没有完善规范、而且是新晋厂商的情况下都没有出现这样愚蠢的错误!所以一加数据线这件事不是技术问题,纯粹就是能力和责任心的问题!

一加还表示会在新版本的数据线/充电头中解决问题,并且此前单独购买该数据线和充电头的用户可申请退货,但并没有说明是否为一加手机2的自带数据线和充电头提供更换。据悉,退款服务的截止日期为12月31日。呵呵~~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不将就”也跟“为发烧而生”、“国产自主”等名词一样,被这样的产品给搞臭了…….

我不清楚一加其它方面到底怎么样,但是至少在我感兴趣的这个领域,从快充电路设计、电池到数据线,一加甚至已经不能用“一塌糊涂”来形容了!说得不好听,这么无视安全的设计简直就是在犯罪!当然按照他们的德行,更不用说采用FPC公版指纹识别模块,结果还把这个不带机械模组的玩意吹上天了。

呵呵,还是那句话:在市场地位窘迫,被巨头们挤压的痛苦不堪的时候,削减成本不意味着不设计,不意味着不研发,更不意味着用爸爸的库存……

最后,老有人要我点评一加X,呵呵,请自行搜索”OPPO R1C”。
作者: JULYTC    时间: 2015-12-2 09:34

转自black_黑数码 http://tieba.baidu.com/p/4188737272?pn=1
作者: ffcactus    时间: 2015-12-2 09:52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人家做不做自然有自己的理由。
要是电池还是那个电池的话,那快充就铁定是个骗局,肯定会影响电池寿命。
否则这种改变电流就能加快充电的技术十几年前就应该有了。

本帖最后由 ffcactus 于 2015-12-2 09:53 通过手机版编辑
作者: 山寨饭    时间: 2015-12-2 13:04

posted by wap, platform: One Plus One
这黑的我服……有理有据,比楼上强
作者: colaaz    时间: 2015-12-2 15:1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黑一加没啥,捧乐视就一下把层次拉到粪坑里了
作者: 矿物造齿    时间: 2015-12-2 15:21

黑数码最近收了乐视的钱,一加由于销量不好没充值,所以遭到了狂喷。

泥潭对于数码圈的消息了解的也太晚了点,把这种过时的新闻都发了一遍
作者: mnji890    时间: 2015-12-2 16:44

一加又不穷 一加是抠门么
研发的东西都是啥外壳外壳的  早就不关注了
真正的东西还是万普拉斯么  
没啥好纠结的 一加在这么多手机中也就垫垫底的 现在连名气都没了
作者: 532    时间: 2015-12-2 17:16

我们可以简单计算一下,小米4/NOTE,输入限流9V 1.2A,实际功率也和5V 1.8A是一样的了,但是电流直接小了1/3,也就是说数据线和接口的损耗大幅度降低了。
============
VOOC闪充我们可以简单的看作充电器直连电池,使用特制加强的充电器、数据线、电池,去除Micro USB端口带来的限制;同时电池进行多模块分组同时充电(不确定是不是并联)。
同时因为整体设计抛去了大量增降压路线,线路损耗比QC等高电压方案小得多(可以看作大部分发热组件都扔到充电器里面去了);功率大大增强的同时发热却能做到优秀的控制,不得不说是一种极为成功的快充设计。
===================================================
一阵子说电压高电流小的线损小屌屌屌,一阵子说oppo那种5v 4a的极为成功,这他妈的东拼西切精分了吧,死大写的?


=================
Type C接口的触点数量数倍于Micro USB接口,这就使得它能承受的电流强度大大增加
====================================================
这他妈的连接触电阻是什么玩意都不知道吧



最后说一句,这篇玩意真的是科普,不是科教,给文科生看看的
作者: 532    时间: 2015-12-2 17:21

对了,这次我要支持一下虚拟电池,一般手持电子设备用的都是容量型的锂电,大部分规格书写的都是0.5c~1C 充电,也就是说3000mah的电池建议充电电流1500ma~3000ma,我算充电电压摊平均值4v,不算各路损耗,顶天也就12瓦

3000mah上20瓦25瓦级别的,充电电流2C了,拍肩

ipad这种容量随便上七八千mah的,才是真正需要25瓦级别的玩意的wwww
作者: oversleep    时间: 2015-12-2 18:49

看了下觉得就是成本控制的问题,线确实没的洗,但是其他的问题你要一部那么高配置的手机全给上最好的怎么可能卖1999,1+最大的问题肯定不是不支持快充的问题。
作者: 燕山隐士    时间: 2015-12-3 07:1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我倒是觉得一加是让母公司oppo给坑了
作者: n2    时间: 2015-12-3 08:0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引用:
原帖由 @ffcactus  于 2015-12-2 09:52 发表
人家做不做自然有自己的理由。
要是电池还是那个电池的话,那快充就铁定是个骗局,肯定会影响电池寿命。
否则这种改变电流就能加快充电的技术十几年前就应该有了。

本帖最后由 ffcactus 于 2015122 09:53 通过手机版编辑
我也觉得ip7应该几十年前就有


这段话我充分真的认识到虚片有多low了。
作者: cc0128    时间: 2015-12-3 08:1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AC OS X
线这个事情没法洗..
其实机子不支持快充问题不大..
作者: BigBangBang    时间: 2015-12-3 08:1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一代初期亏钱,市场好评
二代初期不亏,市场差评
X初期赚钱,丢了市场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tgfcer.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