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屋
貌似对《黄金甲》的批评和某导演的批评,让很多人质疑这种批评到底是 Lamer 还是 Critic。 怎么做一个影评人?一个影评人的梦想是什么?为什么现在的电影人人都可以评说,差异却如此之大? 对于大洋彼岸的批评是否有价值?所谓“中国拍中国人喜欢的电影”的论调是怎样形成的,这样的思维方式在电影批评中可能成立吗? 我想这个没有大师的年代,不如看看大师的说法。特吕弗本人就是由影评人走向电影导演之路的,关于 批评和被批评,我想这位新浪潮大师最有发言权了。相信看了此文会对大家有所启发。至少我看到了答案。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原帖由 RestlessDream 于 2007-2-6 02:06 发表 文艺作品可能是种很主观的体验。不过也并非完全不可评说。如果一个人完全无法接受来自外界的主观经验,那和脑死也没什么区别。交流的价值源于我们的不同。 我是很反感,甚至是有些讥笑把《黄金甲》描述为“中国人拍的中国人喜欢的电影”。从“电影作为一笔生意”的角度来看,《黄》的指向很明确:奥斯卡奖。为什么是奥斯卡奖?因为Oscar是主流商业电影奖项,是通向美国和世界主流市场的金钥匙。中国导演以前欧洲的文艺电影奖都拿过了,如今小字辈的假账壳都可以去捧金狮。“媚雅”的时代过了,可不就该“媚俗”了么。《英雄》以来的一系列古装武侠电影无不是在“媚俗”,媚“好莱坞的俗”,准确地说,这些电影是在迎合“喜欢看好莱坞大片的中国观众的口味”。 现在从票房看,中国的观众似乎已经认可了这类“国产好莱坞大片”,只欠来自Oscar的垂青……《卧虎藏龙》拿Oscar其实并不是因为武侠或大片或订立了什么“中国式大片的标准”,那是后来跟风的创作团队自己咀嚼出来的。从片子本身的旨趣而言,《卧》和《黄》等一系列片子根本就是两种类型。这些大片其实没有必要获得Oscar的认可,资本扑向电影必然会诞生这样的作品,这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到现在的必然结果,对繁荣市场当然是有好处的。这也是电影总局敢把国产电影出口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但要当心的是,好莱坞最不缺的就是大片,欧美主流市场对现在水准的中国古装大片到底有多少胃口恐怕没这么乐观。说得难听点,好莱坞巴不得你们摹仿我们的大片,把中国这个潜力无限的市场催熟,然后好莱坞原装的片子更容易推广——反正你们来美国也抢不到多少票房。这几部国产大片客观上是在替人做嫁衣,还是在“创造属于中国文化的大片形态”,就很值得打个问号了。 追求市场和票房不是错,只是真正关心电影、关心中国电影的人是不是该想想:国产大片之后是什么? 依我个人的看法,国产电影的走向会和好莱坞的历史很像。大片继续风行之下,独立电影、中小成本电影遍地开花。那当然是最好的情况——但只要审查制还存在,这个过程就还有的好等…… p.s. 这一个小时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