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大刘说地球75%特效是国内做的,有人说大部分是国外做的,哪个对?

看完这文章觉得中国科幻电影元年是一厢情愿了。
首先是没有导演剪辑版。拍了4000个镜头,全算上四小时片长,只有一半2000个两小时做了后期。换句话说另外两小时虽然拍了但没加后期没法看,估计都是绿幕威亚那种。
然后是特效的工作模式。后期制片人孙敏管理四家特效公司,这四家公司下面再有十家外包公司。特效公司应该是橙视觉、More、Dexter、Pixomondo四家。这里面到底谁是中方谁是外方反正从这里是看不出来,比如他们下面是外包给了谁。原文说的是“在编剧本的阶段,就考虑到预算的关系,把涉及最难最贵的特效部分完全去掉了”,那这个特效就是性价比的产物了,换句话说就是看怎么想,往好了想是多快好省这种,往差了想这还是低端的效果。而且就是楼上说的要看关键环节的负责人是谁,就像90%自主知识产权是按什么计算的,最核心的不是自己的其他多大比例也是凑数。
好莱坞是成熟的体系流程,佳作烂片都是这个体系出来的,到咱这又是在设计阶段注重性价比、在执行阶段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然后把这叫做改造改良好莱坞流程的经验。一看张口就说西方价格多高、分工过细所以量化标准不适用中国人情社会这种措辞,就知道个差不多了,就是走一步看一步,拍一部说一部。
“丁燕来与孙敏相当于还充当了翻译者的角色”,这句话也微妙。翻译者,意思是外国人做的特效他们翻译成中文来沟通吗,还是说导演郭帆就在这方面是外行是由这二位在特效团队和导演团队之间起到一个翻译统一话语体系的作用?

揭秘“小破球”工作法:《流浪地球》改造好莱坞流程背后的经验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852525.html
引用:
孙敏在后期,也是如此改良好莱坞,搭建我们自己的流程。

她首先帮助郭帆从拍摄完成的4000多个镜头中,筛选出了2003个镜头来进行后期制作。郭帆自然很舍不得,但孙敏很明确告诉他“没有钱”。根据孙敏的经验,《流浪地球》根本没有足够预算制作完全部镜头。所以网友呼吁的导演剪辑版,可能性不大,因为没有钱把所有的特效镜头制作出来。

龚格尔还调侃说,当时4000多个镜头初剪完,有将近四个小时,每一个人物故事都非常丰满,要是全部被制作出来,相当于一部《美国往事》。

不能怪孙敏绝情,她是后期的大功臣,因为她一手建立起了一套中国科幻的后期流程。在好莱坞,这类重特效电影的后期不可能由一个公司制作完成。大致有两种选择,一是包给一家特效公司,由他去管理多个外包公司;二是分包给多家特效公司,由制片方自己管理。

但在国内这两种操作,都很难实现。

因为好莱坞特效公司流程制度基本统一,使用的软件和操作方式都一样,所以他们人员流动性很大,今天在这家做,明天在那家做,完全没有隔阂。同时,他们不同公司之间协同工作,也特别顺水推舟,因为他们连通讯网络系统都是一致的。

龚格尔形容说,“相当于整个好莱坞系统都是依照同一颗种子去发苗。他们有一大片肥沃土地,无论你在哪种,这棵树都能长出来。”

但在中国,每家特效公司都有各自的流程。因为中国的流程都从好莱坞引进,但是在引进的过程中,根据各家公司的财力背景不同,制作的内容不同,所以各自长成了各自不同的体系。

所以,孙敏的工作就是统一流程标准。

她采取的是折中做法,既不繁复地管理所有公司,也不放权给其中一家公司。选择直接管理主要四家特效公司,然后他们再各自管理旗下的外包公司,外包公司总共十家左右。

国内主要是橙视觉、More、Dexter、Pixomondo四家特效公司,而Base的参与主要是以张勃为主的前期概念设计。

孙敏给这四家公司提前预设了流程,让他们之间先做模拟测试。她知道各家有各家的流程,肯定会出现对接问题,比如插件缺失,贴图材质和组合不一样。她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在棘手的问题中,互相沟通磨合,慢慢建立其有效对接机制。

三个月下来,各家公司,五花八门的流程也就被慢慢统一了。一切就绪后,郭帆作为终极把关者,在不同阶段不断审查镜头,通过与视觉总监丁燕来、以及孙敏沟通,得出一套最有效的方案,及时反馈到各家。丁燕来与孙敏相当于还充当了翻译者的角色。

避免了以往中国特效的“坑”,导演不懂视效语言,沟通障碍且不及时,导致通过大量繁复后期流程制作出来的特效,被推倒重来,只能追加翻倍的成本。或是将就“不合适”的特效镜头,影响成片质量。

《流浪地球》在这套流程的保驾护航中,走出了“五毛特效”的怪圈,迈出了中国科幻的第一步。

《流浪地球》的成功,靠得不止是众志成城的热血,还有“穷”则思变的智慧。通过改造好莱坞,建立起中国科幻美学概念、洋为中用的前期拍摄与后期管理,对中国科幻乃至中国特效行业都具有一定启示。
[ 本帖最后由 sakerping 于 2019-2-11 08:21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黑暗骑士巫妖王 于 2019-2-11 08:39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AC OS X
技术我觉得可以分成这么几个层次:


最低级的:人和技术、体系都是国外的
稍微好点:体系是国外的、技术是国外的、工具是国外的、人也是国外培养的,区别就是人是国内的,但 ...
那这文章不是说清楚了么?这片子的特效技术就是你说的稍微好点这个层次。
首先前期就把最难最贵的直接不要了,因为连买都买不起。
然后就像玩游戏一样,在中低配的硬件平台通过人工优化硬吃高配置的游戏,最后出来效果还不错。经验就是,未必要全按照推荐的最高配置也能玩出可以接受甚至超出预期的体验,就好像把资源放在贴图上而没必要追求稳定60帧。NS上玩新巨像和暗黑3的感觉。



TOP

引用:
原帖由 黑暗骑士巫妖王 于 2019-2-11 08:51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AC OS X
你说的挺对,不过中国做特效本来就不错,前几年那个《宝莱坞机器人之恋》就是年度热门影片,特效就是中国做的,那时候就已经不错了

这个片子要是没有特别大的本质上的进步,我 ...
其实真的这就是个生意,票房是实打实的。如果就看我引的那文章里说的,疯狂的外星人比这片子应该预算多,看意思是特效技术也更高(别管是买的还是自己做的),但票房还不如这个特效技术低的呢。而且流浪地球是逆袭,说明观众认可这种效果,就跟现代战争之后的COD系列似的其实画面主要是贴图但玩家也买账。至于说这电影能不能配得上各种标签和意义那是另一回事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kelaredbull 于 2019-2-11 09:49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你现在就是处于这么一种状态,这片子口碑爆了,但和你观影体验不符,你觉得肯定哪儿有问题,想说服自己,所以拼命找各种资料来佐证自己的想法法,凡是跟你预期不一致的解释就不那么 ...
实话实说,绝大多数国产片我都是这种状态。只是流浪地球的口碑比爆还爆,爆的冒泡了。没按我的喜好去进步,我就觉得没进步。你也不能说这种思维方式就是错的,因为我的喜好和要求也不是无中生有的找茬,比如如果是好莱坞的片子有同样的问题我们也一样骂。但就是你描述的这状态。

TOP

引用:
原帖由 无敌廖冬瓜 于 2019-2-11 10:31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一开始没有钱,现在票房大卖。能不能把赚的钱拿出来一些做个导演剪辑版还能卖一波
那直接众筹得了。谁爱看谁掏钱,现款不赊公平合理。因为现在好像还没赚钱呢,好像是上海电影说截至目前影片收益还是负的,不知道具体到整体是不是也这样。

TOP

TOP

引用:
原帖由 无敌廖冬瓜 于 2019-2-12 15:17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不太现实吧总成本那么高
连众筹都不现实的话,做出来卖票更没信心了啊。
DLC从来都是锦上添花,靠导演剪辑版还能大卖的有多少。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