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新闻] 高端机型屌炸天 Valve公布Steam机器硬件配置

引用:
原帖由 cc0128 于 2013-10-6 04:51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ALAXY S IV

卖一套等于卖n套的利润这是怎么想出来的。感情steam不分钱免费帮挂游戏卖?一套利润比游戏机多个20%就不错了吧。
实体光盘里有压盘、包装和物流成本,Steam把这些成本都省了,分给自己和第三方,当然是卖N套的利润
这笔帐再清楚不过了,居然还认为利润率高是我自己的YY
引用:
原帖由 狂风007 于 2013-10-6 10:59 发表

想问问:PS4显卡有32个ROP,支持1080P分辨率的3D输出有压力不?
有压力,1080p的原生2D输出很多游戏都做不到,不是ROP不够,是流处理器不够
引用:
原帖由 vault-tec 于 2013-10-6 08:39 发表
也不看看steamOS上都啥游戏...基于linux。除了阀门自己的产品,根本就没有3A大作。其他要么是像P社这种三线小厂要么就是独立游戏。steam machine的核心思想就是想向客厅进军,不过真的有人会蛋疼到在客厅用手柄玩P社 ...
大屏幕模式在Windows下也可以用
PS4和X1性能太弱,否则其他设备根本不会有机会
远的不说,说说近的,4K电视马上就快普及了,等类似的高分辨率设备搬到客厅,用主机玩,一大堆游戏都是原生1080p不到的清晰度,到了后期没准齐刷刷降到720p,想想720p插值到4K是什么效果,呕

[ 本帖最后由 Nemo_theCaptain 于 2013-10-6 12:06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狂风007 于 2013-10-6 12:37 发表


别的我不敢说,你4K电视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

我也算是高清爱好者,从07年为PS3就入高清电视,当然也不算早的。一路从CRT、液晶、等离子过来,这6年来电视换了3个,从32寸换到现在的50寸,从液晶换到等离子, ...
4K蓝光早就有了
游戏无所谓普及不普及,显卡够强就可以上4K,分辨率是随意设定的
电视台就别指望了,国内一堆电视台还是4:3信号

我说4K快普及了指的是显示设备本身的价格,几千元的4K电视已经有了,价格战只是刚刚开始
现在就怕4K和三年前的3D电视一样,一阵风,然后就没人关注了,这也是有可能的
但不管4K能不能成为主流,以后显示设备的发展对于分辨率肯定是有一定需求的,新主机连1080p都不能保证

[ 本帖最后由 Nemo_theCaptain 于 2013-10-6 12:53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fgfggha 于 2013-10-6 15:05 发表
磕了,这贴里的那个nemo啥的天天在那众人皆醉我独醒,都快成战区一景了,典型键盘分析师,数据全靠脑补,自己瞎拼硬凑点东西就能自我高潮,上次自贸帖看他天天说如果政府怎么怎么样你们这帮玩游戏的就倒霉了,喷了, ...
我拿出数据来你怎么办?
“我不同意,我不喜欢,我不想听,就是脑补,就是瞎拼硬凑,就是自我高潮”
战区有的人连数字化营销的基本优势都不懂,认为数字版利润比实体版翻倍是我脑补的,这才是一景


今年E3的时候我用外媒的报告数据整理的表格,自己看吧
主机实体光盘游戏正常情况的售价分成,去掉第一方权利金,剩下的金额里,实体渠道方占65%,第三方占35%
主机厂的实体权利金不敢保证每个游戏都是7美元,但大体分成就是这样,游戏越大牌,第一方的实体权利金收的越少,反之则越多
数字化营销的分成比例简单得多,权利金收取30%,剩下70%都是第三方的
同样是59.99美元,数字下载版,第一方和第三方的收益至少有两倍,如果是第一方自己的游戏,59.99美元里100%都是第一方的

15美元和10美元是下载游戏的常见售价,实体光盘正常情况下不会有这个价位,因为难以承担实体渠道压盘、包装、运输、库存的成本
实体游戏卖这个价格主要是为了清仓,要么是游戏太老,要么是游戏太烂,但不管怎样,超市和连锁店进货价肯定远高于15美元,属于清仓处理,已经超过常规盈利模式,所以这部分的实体商业模型没人细究

我把第三方写成“发行方+制作组实际收益”是因为很多情况下,游戏的发行方和制作组不一定是一个公司,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的所得还要经过“坐地分赃”这一环节,具体怎么分很复杂,要由双方在游戏发售前签订的合同和实际的销量与评分决定
现在欧美主流做法是,如果游戏发售后,评分达到合同中规定的Metacritic分数,那么制作组可以在每一张游戏中获得一定的分红,如果没达到,制作组就只有开发期间的苦工费,游戏发售后不论卖多少万都跟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
对于小公司和独立制作者,数字下载的最大优势在于没有实体渠道的一系列问题,只要找到索尼、微软或者Valve这种下载平台运营商,把条件谈妥了,理论上,就算公司只有一个人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把游戏卖出去,这样就不会被第三方巨头那些发行公司宰割
今年E3微软挨喷,玩家喷的是反二手和强制联网,开发者喷的是——微软强制规定,Xbox One的每一个游戏,包括下载游戏,都必须找一个有规模的发行商经手,不再允许个人直接和微软打交道
这显然引起了独立游戏界的怒火,取消强制联网后不久,微软把这个规定也取消了,允许小公司和个人直接与微软打交道

知道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公司狂卖DLC么?DLC是数字下载内容,一样是三七分成,卖两个15美元DLC,第三方获得的利润就超过一张59美元实体光盘的利润
主机转向数字化下载步伐较慢,制作组狂出DLC,其实就是强迫玩家在数字平台消费的一种手段
像CAPCOM这类公司干脆把光盘里已经有的内容锁定在DLC里,从初衷来说,这违背DLC的宗旨(后续追加下载),但公司可以靠这个渠道捞到更多的钱
PS4和X1的实体光盘售价依然是59美元,跟PS3和360比没有增长,出DLC甚至把光盘里的内容锁定为DLC解锁,本质上就是变相抬高售价,游戏开发成本越来越高,出现这种事情并不奇怪

把这类行为想象成买工业软件或者操作系统就理解了,同一张光盘,你花入门版的钱只能给你解锁入门版的权限,花高级版的钱能解锁高级版的权限
玩家骂厂商不厚道或者骗钱是一回事,但厂商肯定会继续这么做,这不是玩家骂就能骂倒的

[ 本帖最后由 Nemo_theCaptain 于 2013-10-6 19:25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flutez 激骚 +1 违规内容 2013-10-6 15:50
  • 混血王子 激骚 +1 版务处理 2013-10-6 15:30

TOP

引用:
原帖由 ztdkgtm 于 2013-10-6 16:30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Windows

这数据与业内提供的出入很大,一般认为渠道收费在20%即12美元左右,如果要35美元,那第一方还不如自己做渠道
你既然这么推崇steam,应该知道steam也有一种物理版本,即附带安装光 ...

http://www.gamasutra.com/view/fe ... inment_.php?print=1
我依据的报告来自去年和今年,六年前的另一份报告里实体分成模型并不是图中的样子,考虑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因素,渠道收费变多了,也不算奇怪
而且不要忘了,gamestop这种实体零售商的话语权越来越大,甚至可以让厂商给他们做限时独占的DLC,他们在谈判中的资本可不小

PC盒装的确存在,但所占的比例远比数字版小,这和主机以实体为主的面貌是不一样的。至于盒装Steam游戏需要给Valve交多少权利金,这件事我的确没研究过,因为这并不是Valve运营的重心。
除了那些豪华的限定版,PC盒装的推出,主要是为了满足那些带有强烈消费惯性的人,不论是PC还是主机,总是会有这种人的。
举个更极端的例子,360版Minecraft,一个20美元的下载游戏,也推出了实体版。为什么?因为有的人就是这种消费惯性,非实体版不买

我并不是那种什么东西都提倡数字化的人,但对于游戏,数字化销售的确是大势所趋
原因很简单,游戏本质上属于虚拟商品,卡带、光盘,这都不过是个臭皮囊,是个数据载体,只要时机成熟,只要网络带宽够大,下载速度够快,除了那些豪华限定版,长远来看,实体游戏必将被数字化取代

就算有人现在倾向光盘,但购买了实体版又能如何呢?游戏越来越强调网络,PC游戏需要上网验证甚至绑定帐号,就算是主机,因为网络发达了,制作组对于debug也懈怠了,光盘原版里充斥着bug的游戏不少,连很多大作都这样,反正插上网线更新一下补丁,bug就去掉了

为了消费习惯,把实体光盘的很多利润交给渠道商,而非第一方或第三方,这只是肥了一群连锁店罢了。E3期间,前People Can Fly的老大Adrian Chmielarz在自己新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做了一个详细的比喻,“实体游戏就像一头必须去死的鹿,但却没人去猎杀它”。

PC游戏的优点就在这里,规模小,但是掉头灵活,转型迅速,PC的实体并不是被数字化打败的(数字化现在没有这个能力),PC的实体是被盗版干掉的,Steam抓住这个机会,并不代表着Steam用自己的力量把巅峰期的实体打败了,这只是趁虚而入

但主机,从未有过这样的时机

[ 本帖最后由 Nemo_theCaptain 于 2013-10-6 19:34 编辑 ]

TOP

顺便说说二手和盗版的问题。有人觉得美日欧不用盗版,这句话在以前可能是对了一半,现在就完全是笑话了。以前盗版在美日欧成不了气候是因为销售直读芯片和盗版光盘在国外是明令禁止的,你不可能像国内这样放在商场直接卖,尤其是前者,对于主机盗版的打击很致命。拨号上网的时代,早年你下载个DOOM的完整盗版还没问题,进入CD-ROM时代,动不动上百MB用拨号怎么下。

2002年之后,宽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了,PC盗版在网络上越来越盛行,直接造成PC单机正版衰落(注意,我说的是国外,我现在不谈国内,国内的情况更复杂)。主机和掌机这块,烧录卡先不谈,各国法律对于烧录卡是否违法争论不一,PSP、360和PS3刷机玩盗版的情况出现后,盗版在美日欧也逐渐变多了,因为不需要直读芯片。欧美的公司经常抱怨PSP的盗版用户太多,而微软屡次BAN机行动中也有不少美日欧的用户被封禁。总之发达国家的盗版在最近十年的确成为一个问题了,虽然没有发展中国家那么严重,但绝对不容小视。

盗版是不花钱获得游戏的途径,登不了大雅之堂。二手和数字化打折是少花钱的正版,厂商更推崇数字版,这没什么争议,因为二手可以变成三手、四手、五手,数字版和账户绑定无法转移。Gamestop这些国外的连锁店经营着非常庞大的二手业务,所以EA这些公司才想出了在线通行证这种措施,让二手玩家买个10美元的DLC才能获得联网资格,变相贬低二手的价值(玩PC版EA游戏的人基本不知道这事,因为Steam和Origin没法把游戏卖出去)。虽然都是低价,但二手用户和买数字版的心态还是有点区别的,二手用户的消费惯性是看看自己想玩什么游戏,买回来之后以较快的速度通关,然后卖掉,再找其他游戏。要么就是冲着成就奖杯神作去,玩就是为了拿成就和奖杯,游戏本身烂,玩完了也就扔了。当然这类作品因为二手率越来越高,本身销量太低,现在已经不太赚钱了。

数字版用户更多是抱着收藏的态度,看到游戏打出超低折扣就去买,并不是为了玩而买,经常出现一个游戏素质平平但因为打了折销售额暴增数倍的情况,因为他们觉得价格便宜买了就实惠,我现在没时间或者没兴趣玩,如果以后有时间有兴趣了呢?(去随便看看Steam社区的用户资料,任谁都有一大拍游戏时间为0的列表……)Valve研究过这类用户的心理,虽然价格降低了,但买的人也多了,勾引了一群原本不想玩的用户,从整体销售额的角度来看,还是赚了。数字版的销量,除了Valve、EA,其他统计机构是说不清的,就算是亚马逊也只能统计通过亚马逊网站卖出去的KEY数量。Steam先天适合收藏,除了特殊的兼容性问题,现在的PC可以直接运行Windows 95时代的游戏(当然论这种古董级的老游戏,GOG比Steam做得更好,扯远了),而且每年发售的游戏太多,任谁都有欠游戏债的时候,一样是60美元,是10美元一部,买六部两三年前公认的经典好,还是60美元买一部新的全价游戏好?当然,我承认新游戏也有经典,值得全价入,但经典不是每个月都有的。

Origin现在还处于靠BF3和BF4建立基业的状态,类似Steam在十年前靠CS和HL2打江山的时期,Steam现在越混越滋润,抓住的主要是玩家占便宜和收藏的心理,但对于游戏公司而言,一样是让玩家占便宜,从收益的角度来看,他们当然倾向数字版多过二手。但这只是游戏公司的看法,Gamestop自然不同意,数字化普罗天下了,游戏连锁店岂不是要集体下岗了?所以就出现了今年E3的风波、妥协、闹剧。
引用:
原帖由 昵称无效 于 2013-10-6 17:10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当年玩大菠萝2,买来正版的也是就要里面那一条cdkey,实体光盘根本都没拿出来用过,安装要好几张盘轮流插,太麻烦,都用网上的单个硬盘完美版rar替换成正版cdkey上BN玩的
为什么s ...
Steam游戏出不出盒装主要不是Valve决定的,是第三方自己决定的,Valve自己没有实体发行网络,当年HL2橙盒、求生之路和传送门2的主机实体版都是EA发行,当然后来因为Origin的事两家闹掰了……
Steam有个API叫Steamworks,用了这个API就能在Steam上拥有全部服务,包括成就、直接在好友状态栏中显示服务器之类,有的游戏是只有Steam版才使用Steamworks,其他版不使用(比如巫师2),有的游戏是Steamworks独占,想要玩PC版,就必须用Steam(如MW2之后的COD)
像COD这种游戏不论PC盒装销量占多大比例,出是肯定要出的,但这是动视的意思,与Valve关系不大,只不过最近几年COD必须装Steam才能玩罢了

[ 本帖最后由 Nemo_theCaptain 于 2013-10-6 17:51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ztdkgtm 于 2013-10-6 18:12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Windows

但这还是无法解释你说的这个比例
有没有数据来源
数据有,来自外媒,这是三个月前别人发给我的,我得去翻翻聊天记录

http://www.gamasutra.com/view/fe ... inment_.php?print=1
数据来源并没有写第一方、第三方和渠道方具体赚了多少钱,只写“去掉权利金,第三方收35%,渠道方收65%”
7美元权利金只是一个大致的估算,不同游戏收取的权利金不一样,第三方得到的利润也不一样,但不会超出表格中的数字太多
另外我的确看过一些公司说“卖三个十美元DLC的利润就和一张59美元光盘差不多了”,算是这个比例的大概佐证

[ 本帖最后由 Nemo_theCaptain 于 2013-10-6 19:36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ztdkgtm 于 2013-10-6 18:39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Windows

权利金大概是20%,和渠道收费一样
一个60美元游戏,最后发行方实际收入在35美元左右
渠道直接卷走35美元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就好比你买一台ip5,渠道利润是3000一样
找到了

http://www.gamasutra.com/view/fe ... inment_.php?print=1
太阳帝国原罪的制作组在去年发的一篇postmortem,标题叫the end of retail
权利金这东西没有固定的金额,因为不同游戏权利金不一样,打比方吧,COD和GTA,第一方收取的权利金就比那些不入流的游戏要少一点,毕竟动视和T2有谈判的资本
如果你能提供不同游戏具体权利金的数额,欢迎列举

[ 本帖最后由 Nemo_theCaptain 于 2013-10-6 19:33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ztdkgtm 于 2013-10-6 23:01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Windows

你去看Michael Pachter的vlog就知道了,他不止一次说过这个分成问题
虽然他的预测不靠谱,不过作为分析师,这点数据应该比那个文章可靠多了
何况65%是根本不可能的

还有很多 ...
看来你对表格理解有误,表格里写的实体渠道是把除了第一方和第三发之外,所有的,压盘、运输、库存、经销都算在内
而且我也说了,35%和65%是指“去掉7美元权利金之后,剩下60美元金额中的35%和65%”
就算按照你发的链接里,IGN和洛杉矶时报给出的比例,去掉第一方的权利金,剩下的金额里,跟实体相关的这些公司也占了50%(26/53),这个数字和我引用报告中的65%差距并不大
第一方权利金到底收多少也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你发的链接里也有7和12两种说法,这个争议不可能得到简单的诠释,不同游戏,第一方收取的权利金金额是不一样的

另外,你发的一切模型都是建立在60美元全价这个定价的基础上,除了全价商品,数字版对于打折,尤其是极端折扣,有更大的优势

TOP

引用:
原帖由 ztdkgtm 于 2013-10-6 23:59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Windows

总之你说的渠道要占去35刀(60美元的65%,你没有去除第一方第三方啊?),这和我给出的所有来源都有较大的差距
表格的计算方式——
60刀全价,去掉7刀的第一方权利金,剩下53刀,53刀的65%是34刀左右(渠道收益),53刀的35%是18刀左右(第三方收益)

你给出的来源——
60刀全价,去掉7刀的第一方权利金,剩下53刀,53刀的50%是26刀左右(渠道收益),53刀的另外50%是27刀左右(第三方收益)

我引用的资料和你给出的来源分别是65%和50%,差距为15%(8刀)
这样能看明白了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ztdkgtm 于 2013-10-7 00:01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Windows

我发的ign消息中,

$45 going to the publisher (EA, Activistion)
$15 Going to the Retailer (Gamestop, Target)
$7 Going from the publisher to licensing fees to cons ...
IGN那个页面我直接看的饼状图,没看上面那段文字。这段文字是怎么算的?加起来都71刀了
引用:
原帖由 ztdkgtm 于 2013-10-7 00:11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Windows
问题是你给出的数据差距太大了,毕竟现在是以第三方的视角看,我给出的数据中,60美元游戏中发行方至少可以净入27刀(这是最低的),而你给出的数据是19刀....
而以数字版70%为准 ...
我说翻倍就是以Ironclad报告的饼状图得出的,有人认为我没数据,我就拿数据呗,又不是我自己脑补的。你觉得数据有问题,那是Ironclad的问题,又不是我的。
你能提供其他报告样本,我欢迎。
IGN和LATIMES引用27刀用的词是“approximately”“about”,你认为27刀是最低,意思是第一方权利金的谈判可以谈到低于7刀?我以为权利金的浮动范围是7—12刀。
另外,据我所知,数字平台都是三七分成,所以60刀的收益就是42刀,这个应该不像主机的权利金那样有谈判的余地,如果你能提供其他的报告详细说明一下数字平台权利金的谈判问题,我同样欢迎
引用:
原帖由 腻水染花腥 于 2013-10-7 00:08 发表
不对吧,即便是i3那套也比PS4强啊
CPU比PS4强,但显存容量和带宽不行

[ 本帖最后由 Nemo_theCaptain 于 2013-10-7 00:4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ztdkgtm 于 2013-10-7 00:44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Windows

我给出的数据中,多数都是超过30刀,最低27刀
数字发行打折也厉害,,所以往往不能到42刀,渠道打折倒是不影响第三方收入
60美元的实体游戏里EA和动视有可能分到45刀?这45刀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而且我没找到“超过30刀”是哪个部分,只看到“权利金有谈判的余地”,麻烦指点一下
实体的确可以打折,但是别忘了,实体不会囤太多货的,所以我强调数字版对于折扣乃至极端折扣的优势,这个优势不是价格,是销售额

另外,我没说主机没有数字版,我说的是“主机实体版占大多数,PC数字版占大多数”

TOP

IGN和LATIMES的饼状图是第一方7刀,渠道26刀,第三方27刀
247这个链接里,第一方12刀,渠道12刀,第三方36刀,的确是超过30刀了,但依然没到45刀。你发的IGN文字里那45刀是怎么回事,我看不懂……

而且,如果你认为这三个饼状图都可信,第一方权利金也许可以在7—12刀中间变化,这个我理解了。
但渠道为什么会出现12刀和26刀的区别?渠道也跟第一方一样看碟下菜?热门大作渠道方宁可少收50%的钱?这个差距也太大了。

[ 本帖最后由 Nemo_theCaptain 于 2013-10-7 01:21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ztdkgtm 于 2013-10-7 07:44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Windows

不同数据来源当然会不同,平摊到每张游戏上的渠道费因为游戏不同也不同,比如销售快的,当然平摊的货架费用就低了
如果你认为247的数据代表卖的快的一流大作,渠道方只收12刀,那对于其他游戏,第一方收的可就不止12刀了
而且渠道方不可能因为游戏不同少收50%的钱,少收10%-20%还可以理解,渠道方现在可不是弱势的一方,在这种寸土必争的问题上做出重大妥协等于损害自己的巨额利益
你要知道第一方和第三方谈权利金围绕1美元都要谈很久,渠道方不会因为游戏不同少收14刀这么多
你可以提供多个数据,但你把多个差距很大的数据结合到一起进行联想,这种合稀泥是无法自圆其说的

另外,以制作组的角度来看,数字版一套顶实体版两套利润的情况是存在的,如果同一个游戏,实体版制作组找了第三方发行商进行发行,数字版则由制作组自己提交到下载平台,对于制作组,在同样的价格下,数字版的利润的确可以比实体版翻倍。

这也是数字版的一大优势,所以今年微软宣布Xbox One即使数字版也要找个大公司委托业务时激起了小公司的熊熊怒火,让微软取消了这个脑残政策
引用:
原帖由 turnlive 于 2013-10-7 15:04 发表
pc版不赚白不赚的话为什么到现在还没大表哥?
R星圣地亚哥那群人上次制作PC版是十年前的事了,因为技术所限,一开始就没考虑过搞PC版,这种情况下,就算你找利兹或者多伦多分部把PC版移植出来,所需的成本也不小,而主机版已经卖了一千万,赚够了。黑色洛城卖的不够好,所以很快推出了PC版,榨取剩余价值。

大嫖客这种一开始就完全不考虑PC的游戏,移植到PC所需的成本较高,算不上“不赚白不赚”,但现在跨平台游戏绝大部分在一开始都是考虑到PC的,大嫖客只是个特殊的例子,没有普遍性

另外,我对大嫖客有没有PC不关心,360版早就玩腻了
引用:
原帖由 flutez 于 2013-10-7 08:16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Cpu没用......呵呵牛
CPU在现代游戏中的重要性没有显卡大,这是事实

[ 本帖最后由 Nemo_theCaptain 于 2013-10-7 15:39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cinder 于 2013-10-8 00:04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那非法这种本来有正常PC版的,次时代主机出来后PC版强制阉割成太监版是什么情况?

本帖最后由 cinder 于 2013-10-8 00:05 通过手机版编辑  
制作组时间有限,Ignite没来得及给PC做调整,这就和PES今年没PS4和X1版一个道理
等明年PC版FIFA还是Impact你再说事也不迟

FIFA的PC上一次是从FIFA12开始跟主机同步的,因为2011年EA开了Origin,他希望顾客去买PC版
今年换新引擎,没来得及,所以没同步。次世代主机进步了,PC暂时原地踏步,而已
按照你的说法,我是不是也可以说PS3和360本来也有正常版,PS4出来之后被强制阉割成太监版?

只要EA还想搞Origin,PC版以后也会换上Ignite,玩家也不是傻子,Impact的版本不会讨人喜欢的
EA SPORTS的游戏里冰球和橄榄球最近几年不出PC版,问题是国内有多少人玩这两个球的游戏?

[ 本帖最后由 Nemo_theCaptain 于 2013-10-8 00:57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cinder 于 2013-10-8 01:09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EA明显不把PC版当盘菜而已
PC版正常出,刚从娘胎出来的“次”世代主机板画面肯定就不够看了,以后一年一千多万销量还怎么卖,所以不好意思PC版委屈一下,原因嘛?要“调整”喽。。 ...
如果EA不搞Origin,我相信PC上的FIFA永远都是PS2那个引擎
但现在EA有Origin了,从盈利的角度来看,在Origin卖一份比主机(哪怕是主机数字版)卖一份要高,这可是100%的收成

换代期出现这种问题不奇怪,还是那句话,按照你的说法,我是不是也可以说战地本来有正常主机版,3代之后PS3和360版强制阉割成太监版?
原地踏步是原地踏步,阉割是故意倒退,这是有区别的,分清楚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