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昨天终于看了《黄金甲》~只想说:编剧小时候被猪舔过吧!(剧透)

引用:
原帖由 风雨剑虹 于 2007-2-2 09:34 发表
商业电影怎么能去讨论合理性!
那就不叫商业电影了,叫《动物世界》
好莱坞的商业片哪部不合理?

商业片最讲求合理性!


TOP

这剧本的确是烂,和《雷雨》的剧情结构稍微比较一下就能知道。《雷雨》的悲剧纵然压抑,但至少人物的逻辑线是清晰的。《黄》除了在美术置景上的成就(且不管云母色泽的琉璃和粉彩瓷在五代十国是否存在……),剧情、人物上可谓一无是处。



TOP

引用:
原帖由 倚天奸剑 于 2007-2-3 21:45 发表
嗯,正好昨晚看见电视里在放张艺谋的访谈,他一口一个“唐朝”怎么怎么~~
我很奇怪,如果明目张胆地去改编《雷雨》的结构,为什么不干脆架空历史,反而要划定明确的朝代?

仅仅因为“满城尽带黄金甲”那句诗出自唐末农民起义?

看《黄》的时候我就不停地在脑子里把这片和黑泽明的《乱》做比较

发现不仅《雷雨》这个原著结构不如《李尔王》值得推敲,改编上的众多拙劣技巧更可以看出张导在叙事上的捉襟见肘

把《雷雨》的结构和人物放到今天看,表现的是欲望的主题,性的压抑和扭曲的释放。《黄》看似复制了《雷雨》的面貌,实则在关键人物的设置上没有抓住原本的实质,反而败笔连连。

我们可以还原人物,拿蒋太医和鲁贵比,拿皇帝和周朴园比,都会发现貌似对应的背后,《黄》有太多破绽。鲁贵在原剧第一场就明确了他的动机,为了点利益鼓励女儿和少爷发生关系。蒋太医在太医房里也鼓励女儿蒋婵“多去”太子那里。但最后他封爵的赏赐却来自皇帝;剩下的剧情里他基本是活道具,除了出于本能保护妻女,并不好看地死掉之外,对剧情没有起到丝毫的推动作用。这和原剧里鲁贵对剧情“恶化”的贡献是完全不同的。

再说皇帝。周朴园给繁漪喝药,是恩威并施,但并没有下毒,依然是爱着繁漪的,或者说“维持现状”;而皇帝居然要下毒让皇后“神志昏聩”,这已经变成了要对方去死的深仇大恨。从设置上说,皇帝和皇后从一开始就知道彼此是政治联姻,没有爱情基础,这并不新鲜。那么皇帝又何必要下毒呢?为什么偏偏在重阳节前夕这个时候下决心让她去死?仅仅是为了阻止皇后和太子的乱伦?但别忘了他还想传江山给杰,最器重杰,杰才是他和她的亲生儿子,他害死“孩子他妈”,对杰又如何交代呢?

最为可惜的,《黄》在某些时刻有突破《雷雨》原结构创新的机会,但没有把握住。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皇后派刺客,即鲁妈探听喝药的事情。原剧中繁漪和鲁妈这两个女人没能有机会联手反抗男权的压迫;而皇后房间里会见刺客一场戏,给了这两个女人绝好的机会联手做些什么。但最后蒋夫人这个黑衣的武林高手(虽然败在怎么看都弱不禁风的儿子刘烨手下……搞笑啊)居然就高高兴兴地跟着太医封爵离开皇都,把复仇的线索完全扔掉。而这个女人,面对现在的丈夫和女儿给皇后——她前夫的又一个牺牲品——下毒居然也无动于衷。

母亲和儿子联手,一起对抗父权也是原剧中没有的。《黄》如果能把周杰伦这个角色挖深那么也能获得某种成功。结果导演显然想在巩俐身上更下功夫,周杰伦这个人物答应母后发动兵变的动机并不明确。父王在三个儿子里最爱的是他,杰最后选择了帮助母亲,这里有个极好的机会把他塑造成在“父(江山事业)——母(亲情团圆)”之间两难的悲剧英雄。然而影片并没有去深入杰的内心。在漫长的打斗之后,杰选择的居然是自刎,而非竭尽全力弑父夺权(在另两个太子都死去的情况下)。这让太子这个人物也瞬间变成了皇后的活道具,而非一个活的人物了。这里有多种可能性让剧情变得更有趣。

客观上,杰的死也让全剧的结尾变得非常尴尬,三个太子都死了,无法收场。其实导演没有给出“帝后之争”的真正结局,只是含糊地用比硫酸还厉害的毒酒往地上一洒了事。

再说“欲望”这个主题。显然,唐朝乃至五代十国这个大背景,以风气开化为著。在宋程朱理学诞生几百年前,皇后皇帝就在重阳节写“忠孝礼义”,这到底是懂文化,还是没文化,不由得让人哑然。只能说张导为首的主创团队对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史的印象是模糊而断裂的。即“古代=封建王朝=存天理灭人欲”。各朝各代的风化史嫡变仿佛根本不曾存在。 总之,何必去设置这么明确的时代背景呢?还不如架空来得自由。

[ 本帖最后由 RestlessDream 于 2007-2-3 22:40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segasin 于 2007-2-2 17:10 发表
入围香港金像奖14个奖项
这只能说明去年香港电影几乎颗粒无收……

《夜宴》和《黄金甲》争夺去奥斯卡外语片的门票,结果怎么摆平的?

《黄金甲》代表大陆地区;《夜宴》代表香港地区

可见香港电影这一年的精彩程度。

TOP

引用:
原帖由 阿西达卡 于 2007-2-4 13:48 发表
R版不用太较真这部黄金甲
张艺谋从英雄(十面先刨出去)开始的近几个电影较之以前非常大的变化就是越来越写意化
以单纯的一个矛盾一个故事一个刺激点来展开发挥以达到一个很容易完整的效果
这是一种对表现形式的追求,所以就会在表面上体现出故事情节比较简单的现象
——这也是很多对故事情节有强烈需求的人指责他的一个方面

在这样的电影中看他的效果就行了,不用苛求逻辑关系和太多的细节
其实黄金甲用雷雨来做,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
因为雷雨大家太熟悉了,雷雨里面的矛盾、内涵大家都很清楚
所以这样的套用,摆明了是在做一个非常讨巧的商业片
因为商业片的基本特点,就是并不需要观众在电影的意义上深入思考多少
你只要认同就够了,因为黄金甲并不是要从拍一个雷雨,而是一个商业片而已
所以更不用在电影中提出一个想法,以讨论的观点去与观众交流——如千里走单骑那样
这样直接用大众早已认可的现成观点和内涵,完全是商业片的做法:批一个内涵外衣的马甲而已

可以说,黄金甲是张艺谋作品中最接近中国市场欣赏水平的一个电影
而他自己得到的,就是在保持很低欣赏门槛的前提下,继续完善自己在表现形式上的追求
在影片中后端黄金分割点上的高潮推向结尾这样的手段已经拿捏得非常好了
整个电影的完整性市场接受平衡性和作为导演对影片的掌控能力方面,国内已经无人能出其右

张艺谋说他拍片最先考虑的是能不能通过审批。
这完全说明他是一个非常积极、主动的人
他明白在自己要追求的方向和事业的道路上,什么是必须要先满足的条件,什么是要先解决的问题
接受一些东西,这同样是一种在努力对艺术追求中所会遇到的困难
完全只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可能绘画或者音乐这种单纯的艺术门类可以
但要想在电影这样非常综合的合作类艺术类型上有所发展,是不可能脱离实际的

将电影在市场上的接受盒自己要追求的方向相结合,张艺谋早已经非常成熟了
再次联动:

http://www.tgfcer.com/club/thread-5840359-1-1.html

TOP

引用:
原帖由 阿西达卡 于 2007-2-4 23:26 发表
没有必要将电影观看者的看法与影评人的工作混为一谈
:D

TOP

引用:
原帖由 阿西达卡 于 2007-2-4 23:31 发表
叉包不会以为我上面的评论是在自诩为影评人吧
否则淫笑虾米
我完全了解你的意思,没有误会。

每个观众都是影评人,影评人是没有门槛的。

看得越多,批评也自然越多。

TOP

引用:
原帖由 阿西达卡 于 2007-2-5 00:00 发表
我还是认为
观众就是观众,评价自己看过的电影没什么问题
要戴上“影评人”这样的帽子还是太沉重了
毕竟还是那句话:这是无可避免的主观的

我提出的是不同欣赏角度得到的不同感受
在对影片的理解角度和方 ...
你说的一切现象,那篇联动文里都写到了,并不新鲜,而且有很有趣的探讨。

看电影的感受也好,评论也好,不同观点的碰撞也好,都只是智力游戏

其实只是信息不对称罢了

这话题不想讨论了。

电影散场,各自离去。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