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其他] 看图测智商:为啥广色域会比低色域偏绿

我看2410的里的水草,然后再看我的鱼缸里的水草,我感觉鱼缸里面简直就是黄的。。。


TOP

按lz这么说,尼康的D4和D800的黄绿屏确实是进步吗?我怎么觉得这屏幕比尿液晶更恶心呢?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我看明白了,你们智商全不如楼主,全不到100


TOP

lz通过这个帖子很好的检测了自己的智商

TOP

那CCFL的显示器是不是绿色几乎都显示不了?整个屏幕偏红?
真心智商测试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SAMSUNG (Galaxy S II)

如果你们不懂bias gain什么就别关心什么色域了   只有被艹的份

TOP

我就不明白了,可显示的色域更广等于偏色更严重???明显就是较色出了问题。9000/9100的屏幕看一眼我就要吐了。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怀念原来那帖子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专家 于 2012-8-8 17:46 发表
我就不明白了,可显示的色域更广等于偏色更严重???明显就是较色出了问题。9000/9100的屏幕看一眼我就要吐了。
因为AMOLED那屏幕是6bit的,红蓝部分其实本身就有缺失,但是为了所谓的广色域,只能把绿色色域拉高了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引用:
原帖由 @jinye2001  于 2012-8-8 18:32 发表
因为AMOLED那屏幕是6bit的,红蓝部分其实本身就有缺失,但是为了所谓的广色域,只能把绿色色域拉高了
色域和6bit也没有关系啊,你家显示器设为16bit也不会影响你显示器的色域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SAMSUNG (Galaxy S II)

我把绿色降低了  没发现有什么不爽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旨旨 于 2012-8-8 19:33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色域和6bit也没有关系啊,你家显示器设为16bit也不会影响你显示器的色域
面板的bit数和系统颜色的bit数是两个问题,液晶面板现在最高也就8bit抖动到10bit
6bit的面板必然会造成颜色的缺失,怎么会和色域没关系,最早期TN面板做广色域就是加了层绿色偏振滤镜
引用:
原帖由 yangjuniori 于 2012-8-8 22:10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SAMSUNG (Galaxy S II)

我把绿色降低了  没发现有什么不爽啊
本来就是为了所谓的广色域硬拉的绿色色域面积,降下来当然没什么不爽的,因为红蓝部表现没变化,不过就是色域值降低了而已,少了个广色域的卖点了

[ 本帖最后由 jinye2001 于 2012-8-9 07:37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jinye2001 于 2012-8-9 07:32 发表

面板的bit数和系统颜色的bit数是两个问题,液晶面板现在最高也就8bit抖动到10bit
6bit的面板必然会造成颜色的缺失,怎么会和色域没关系,最早期TN面板做广色域就是加了层绿色偏振滤镜




本来就是为了所谓的 ...
NEC PA231W采用的面板原生支持10Bit发色数量

TOP

最根本的是蓝色发光材料的寿命。蓝色发光材料它的光效很低,要增加发光亮度,就必须增加功率,功率大了,热量就高,所以 OLED最难解决的还是蓝色发光材料的寿命。

绿色问题不大,红色也不是那么容易解决(但比蓝色好点)

那个什么“三母猩”开始的 Super-AMOLED使用“绿色像素一个顶两个用”的极其脑残的像素结构设计。

原因就是无法解决蓝色发光材料和红色发光材料的稳定性和寿命。绿色的光效最高,所以它把绿色作为主像素使用,而将蓝色、红色与绿色进行 2:1搭配(实际蓝色和红色像素只有绿色一半)。

因为绿色光效高,用很低的功率就能获得比较满意的亮度效果(而蓝色、红色都需要用更大功耗)。所以增加绿色像素的所占比例,无形中实际就是变相的去解决无法克服的“蓝色”和“红色”发光材料的稳定性、光效和寿命的技术难题。

在那么大个 3--4英寸的破烂手机屏上,“三母猩”都费了老鼻子劲才将就能把像素结构给做平衡了。大尺寸应用对它们就更困难了。 实际什么展会上露一下脸是一回事,真正投放市场去要保证几万小时的使用,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SONY的 OLED有它特殊的地方,首先是采用了比普通底部发光的光效要高30%的顶部发光结构,其次最关键的是它独特的微型发射腔。

R、G、B三种材质的 OLED发光物质,它们的波长都是不同的,R最长,B最短。如果用统一发射层的话,不同波长的发光材料,它们的色纯是很难控制的,这样势必为了迁就波长最长的 R发光物质,而导致其它两种发光材料的发射层过长,从而使得光线中含有很多不必要的光学成分。这个最终就使得 G、B的色纯度明显下降,而且由于光线中多余的光学成分的增加,导致光效低,需要使用更大的电流去驱动。

SONY的特殊Super-TOP结构中,它设计的比较复杂,它对 OLED的R、G、B发光材料,分别设计了不同厚度的发射层的“微型发射腔”。所以每种发光材料,它们都拥有自己的波长的最佳匹配的发射层厚度结构。所以R、G、B的光效远比一般的 OLED要高,同时色纯度要大大提升。(另外 SONY还给每个R、G、B发射腔又多增加了一枚提高色纯度的“滤光片”)。所以 SONY的 Super-Top Emission OLED的色纯度极其惊人。这也是它一经量产,就能马上全方位投入对“色彩精确度”要求最严格与苛刻的“评估级监视器”领域应用的最根本原因。


当然 SONY的“顶部发光”+ “不同厚度定制的微型发射腔”+“更进一步提高色纯的滤光片”的三位一体的特殊 OLED面板,它的成本会比一般的OLED要高,但其显示效果是无庸致疑的。(就像当年的 Trinitron于 CRT中的地位与图像效果一样)!

顺便一说, 目前 SONY是唯一采用真正的独立的 RGB 10Bit的 OLED技术制造面板的厂商。

而棒子企业,多数是采用技术相对低得白色 OLED + 彩色滤膜的结构[尤其是“癌了鸡”]。(这个在技术上要容易实现得多。但因为不是独立的 RGB发光结构,所以色纯度甚至还不如 LED背光的 LCD呢)。

而且目前其它有量产 OLED面板的企业,也都只能提供 8Bit的 256级灰阶的面板,只有SONY目前制造 10bit的,1,024级灰阶面板。 即便是像 7.4英寸这种小尺寸的OLED面板,SONY依然采用和 25、17寸的一样的 10Bit-RGB工艺。 并没有因为面板小了,而在技术上也缩水。


复制粘贴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小文 发贴积分 +50 原创内容 2012-8-11 06:51

TOP

智商100以下的飘过。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