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代发】【游戏城寨】【城寨茶馆 LV32】讨论征集——Wii,拓展游戏业

哇~
拯救哎~
救世主……
好伟大……


TOP

引用:
02年MP3市场逐渐兴起的时候,索尼对MP3的音质嗤之以鼻,可是今天,随身听市场就是MP3市场,CD的高音质已经被大众抛弃了(现在的部分MP3播放器已经可以播放无损压缩格式的音频),索尼发现大事不妙,开始拼命挽回市场份额,而Walkman这个经典品牌被乔布什的iPod拔得头筹,早已风光不再。
楼主对索尼的认识有误区。索尼不支持MP3有多重方面的考量。索尼失败的因素也不是单一的。

“集团病”包袱。索尼旗下有Sony Music,而且索尼唱片向来是全球五大唱片公司中对于版权保护和防止非法拷贝(请注意这个用词,不是“盗版”,即便购买了正版唱片,如果随意备份CD的数字格式,也是“非法拷贝”范畴)一向是最为积极的。甚至索尼在自己的唱片中加入过防抓轨软件拷贝的锁定,结果后来因为消费者普遍反感,迫于压力而不得不放弃。

独家格式惯性。索尼自己推出过数字音乐格式,即ATRAC3 (官网资料)格式。压缩比率和音质都要比MP3更高。这是典型的改革前的索尼做法:一方面有唱片公司作为内容提供,一方面有雄厚的消费电子实力占领硬件终端。甚至在所有销售的VAIO电脑、后来的Net MD、支持刻录数字光盘播放的Discman上都安装、附送了SonicStage软件。其实这个模式,和苹果力推的 iPod+iTunes 是类似的。然而事实证明,数字多媒体格式越来越不为消费电子大厂所控制,而是PC领域的IT巨人把持。微软通过Windows Media Player的捆绑、对RealPlayer等的打压,成功地让WMA、WMV成为了市面上真正有竞争力的格式。索尼在这方面的无力,其实换了任何一个消费电子厂商,都是一样的。

高音质从未被抛弃。MP3说到底是为窄带而诞生的音频格式,从技术上说实际上是没有竞争力的。最大的竞争力就在于其并不支持DRM(数字版权保护)。CD也好,MD也好,和MP3比就是不方便,最不方便的就是网络共享和传输。欧美国家当年的Nepster(一个免费的P2P音乐共享软件)案件震动是很大的。不止是索尼看走眼,所有的消费电子大厂都没有意识到网络数字媒体的爆发来的这样快,这样猛。这就是为什么Apple这个既注重设计感又了解Geek文化的个人电脑硬件制造商会成为数字播放器市场的老大,而不是传统的日系、韩系、或其他美欧系消费电子大厂。今天iPod上最盛行的格式并不是MP3,网店卖的也不是MP3,而是音质更好的Apple Lossless

iPod从来就不便宜,iPod的成功不是低价的成功。相反,在MP3便携播放器效仿者铺天盖地兴起之后,iPod几乎成了数字音乐播放器的价格顶端。但为什么iPod还能占到最大的份额?根本靠的是技术创新。什么创新?比如Podcast,个人“播客”,迄今iTunes还是对Podcast支持最好的软件客户端(顺应Web2.0的内容制造创新)。比如Apple网络商店方便的购买模式(商业模式创新)。更不用说每次iPod家族产品的工业设计,都牢牢抓住了消费者的心,其炫酷、铺天盖地的个性化广告更是让人无法抗拒。所以索尼不是输在价格上,而是输在创新能力上。

综上,个人觉得不能简单地认为降低价格,创造“卖点”,就能吸引到更多消费者,就能“拯救”某个行业。索尼输给苹果,关键还是输在创新能力上。

所以如果简单地套用这种思维去发出“Wii拯救游戏业”的论调,是很危险的。我更不认为区区500字能说出什么高明的理论,把问题的冰山一角说清楚。也不过就是骗骗小白,让大家觉得老任伟大罢了。

p.s. 鄙人是索饭。索尼虽然在数字时代的门槛上跌了个大跟头,但索尼并没有倒下,也从来没输过。索尼会回来的。你们就等着颤抖吧。



TOP

一个产业向更多受众伸展的时候,它的技术门槛必须放低,价格必须首先被接\


very good


TOP

引用:
原帖由 武藏坊弁庆 于 2007-6-13 20:09 发表


楼主对索尼的认识有误区。索尼不支持MP3有多重方面的考量。索尼失败的因素也不是单一的。

■ “集团病”包袱。索尼旗下有Sony Music,而且索尼唱片向来是全球五大唱片公司中对于版权保护和防止非法拷贝( ...
丫的就是那个BD的马甲吧

TOP

任天堂把游戏业带回了起点! 

TOP

引用:
原帖由 金碧辉煌 于 2007-6-13 20:17 发表

丫的就是那个BD的马甲吧
我看BD没这水平……

TOP

引用:
一个产业向更多受众伸展的时候,它的技术门槛必须放低,价格必须首先被接受
引用:
■ iPod从来就不便宜,iPod的成功不是低价的成功。相反,在MP3便携播放器效仿者铺天盖地兴起之后,iPod几乎成了数字音乐播放器的价格顶端。但为什么iPod还能占到最大的份额?根本靠的是技术创新。
我更同意索饭的观点。

TOP

你们将帖子导向了苹果!!!

TOP

引用:
原帖由 卖哥 于 2007-6-13 12:35 发表
国外照样存在对于游戏的额外限制,电影有分级制度,游戏也有,但不同的是游戏的分级经常出现争议,而且一般都是说之前定低了的,社会舆论就对游戏特别不放心。而且没有听说谁要禁书禁电视禁电影的,但是一年总会有一两个SB议员会提议禁游戏。德国电影可以有死人场面,游戏里就不行,僵尸围城据说要被改成全是机器人,不是分级制度的问题了,是直接枪毙掉不允许这种存在。
说好不参与这个话题。

以下只是对卖哥的一部分认识稍微做点辨正:

分级制度和内容审查是两个概念。

分级制度,比如我们熟悉的ESA(全美互动娱乐软件协会)推出的“ESRB”系统。

很多人都以为这是政府主导的分级系统。实际上ESRB并非政府强制的分级系统,而是非政府的行业组织ESA推行的分级制度。ESA由美国娱乐软件发行商自愿加入,其会员的销售总额占了全美娱乐软件73亿美元销售额的90%。所以这个行业性组织占有绝对的代表性和公信力。

(ESA前主席Doug Lowenstein接受采访时称):“美国游戏发行商支持ESRB的分级系统,是因为他们相信志愿的分级系统比政府的强制规章更有效。为游戏定级是收费的。ESRB体系也是独立于ESA的团体。”

可见,定级不但不强制,而且反而还要向非政府组织缴纳费用。如果因为评级而影响了游戏的销量,后果发行商自己承担,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由此可见美国商业文化的民主性和“企业公民”的意识是多么地完善!分级完全是软件商的自愿、自主行为。

德国的案例也是这样,卖哥存在误读。那个事件的具体详情我翻译过一篇报道。简单地说,《僵尸围城》不能上市,是因为德国的游戏评级机构拒绝对这款游戏做出评级。而没有评级的游戏,是不允许以“合法出版物”的身份上架销售的,只能以“原版引进”的方式卖。所以德国政府或机构并没有“查封”这款游戏,在德国也是可以买到引进版的《僵尸围城》的。

由此可见,尽管暴力话题成为了电子游戏内容的一个“话柄”,在欧美主要电子游戏产业发达国家,宗教势力、政治团体、舆论传媒都在以各种方式或客观、或无知、或出于种种目的以“反暴力”为借口,但实际对电子游戏产业的销量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这点从GTA SA中爆出“热咖啡”事件之后的处理也可以看出。游戏并没有被“封杀”,经过“技术处理”之后,依然以合法的途径继续销售。

美国那些议员虽然提交“禁止暴力电子游戏”的议案,但要知道每年美国议员提交的五花八门怪里怪气的议案多了,大部分甚至都不会被列入讨论程序。更不用说要从法律角度影响乃至瓦解美国已经十分成熟的“开发商-发行商-零售商”软件发行体制几乎和美国限制枪支贩卖一样困难。

所以,恐怕电视新闻里出现“接某部委通知,查封以下网络游戏”的场面只是极其个别国家的个别现象。而“暴力影响了电子游戏的体面”这种论调,恕我直言,客观上是在给那些政客捧场。这番话从猫叔嘴里说出来我也不奇怪,因为显然他并属于美国那个体系,身在其外,说话轻松罢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江西恐龙 于 2007-6-13 11:51 发表


这个结论太极端了。复杂、深度、品位的市场还是很大的,想想HALO2、GTA3都是卖给了哪些人。
别动不动就把我们从小就习惯的游戏方式说成是“已经没有市场”、“没有销量”。WII的确开阔了新的消费群,但你要 ...
请注意,GTA绝对是简单,自由,大众化的代表作

TOP

拯救游戏业

那慢慢拯救吧,不打扰了。。。。。。


PS:忘了问一下,怎么“拯救游戏业”啊?

看来X0的游戏卖的不好啊,也顺便过来拯救拯救

TOP

沧海横流,有些事还真是令人唏嘘……
回想十数年前,索尼以PS横扫任氏江山,创造出一个名作辈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时代,可在国内得来的评价都是些啥?什么“不懂游戏性”啦,“勾引大量伪非参入,降低游戏业的层次,败坏游戏界风气”啦,“让游戏变成快餐,离艺术越来越远”啦,”销量高证明伪非的渣品味“啦,等等。
而今,曾经的“游戏艺术”的代名词任天堂,将“吸引伪非”的伎俩发挥到极致,创造出一个百家不鸣玩具化的寡占时代,而索尼在不知不觉间转到了另一面,似乎正与微软一起捍卫着“游戏艺术”的尊严……同一群饭,评论又是什么呢?
“游戏就是要轻松不要复杂”,“要新作不要续作”,“当宅男有甚意思”,“新用户群的注入对业界大有好处”,“传统游戏已经没落了”,等等。
对伪非的鄙视,对游戏性的推崇,对艺术的敬仰,真玩家的自豪,品味的高贵,统统被踢飞到九霄云外……

有时候我在想:假设,还是索尼,继PS扩大用户群之后,又用运动双截棍和补脑触摸屏开创了现在这个时代,那么,它又能在国内论坛上得到些什么呢?

[ 本帖最后由 mame 于 2007-6-13 22:11 编辑 ]

TOP

德国的事情我原文找到了
引用:
僵尸游戏《僵尸围城》遭“封杀”事件得到澄清
发布时间:2006-07-21 15:24:30
文字提供: TGFC RestlessDream

  日前有媒体报道德国的游戏评级机构 USK 将在德国境内 “封杀”Capcom即将发售的Xbox 360僵尸游戏《僵尸围城》Dead Rising。好在目前已经有多个相关机构的官方人士就此事向GamesIndustry.biz网站做了澄清。

  评级机构USK的官员 Marek Kingelstein说:“USK没有封杀一款游戏的权力,我们只是对有可能在推向市场后遭到封杀的游戏,事先就拒绝做出评级。但没有评级的游戏依然可以上市销售,可以做广告。在游戏发售前就封杀是一种内容审查,而在德国这种审查是违法的。

  但是,Kingelstein继续解释到,游戏在发售后则有可能遭到封杀。另一个负责审查的机构BPjM可以禁止该游戏的包装在店头展示,并只能通过“柜下销售”卖给成年人。

  BPjM的这些权力不适用于经过USK评级的游戏——也就是说,如果USK拒绝对一款游戏评级,那么这款游戏的展示、销售,乃至通过各种渠道的广告都有可能受到BPjM的管制。

  根据德国这套复杂的审查和评级机制——也因为没有经过评级的游戏内容会违反Xbox 360内建的“家长控制”系统——所以微软不会允许任何发行商发售没有经过评级的Xbox 360游戏。

  微软的Xbox平台经理Boris Schneider-Johne在其个人blog中写到:“《僵尸围城》可以在德国合法销售,但不会被出版发行。我知道这听起来很荒唐。去和政治家们理论吧。”

  他还写道:“一款没有年龄限制评级的游戏是很罕见的,而且对消费者和发行商来说都是个麻烦软件。微软(在我看来)不会随便打破严格的年龄限制制度——因为这等于破坏了(360中内建的)家长控制系统,长远来看是弊大于利的。”

  “Xbox 360中的家长控制系统允许成年玩家充分享受游戏内容,而确保孩子不会接触到不合适的内容。这套系统和各个国家的游戏评级制度相匹配。只要我们对每款游戏做出评级,那就天下太平。”

  所以,这次的事件有个奇怪的结果——《僵尸围城》没有在德国被“封杀”,但因为USK拒绝对这款作品评级,所以事实上取消了这款游戏在该国出现的可能性。这可能是一个技术和政治制度上的讽刺……但德国的玩家只好和僵尸kiss goodbye了……

TOP

WII 的 最大的优势在于 他解决了 进入21世纪后 人类对于 到底是 游戏玩人  还是人类玩游戏的这个 不可思议的命题

远在99年的时候 当时的电脑商情报的 编辑 阿猪的一篇文章 就提过这个问题 ,虽然当时的范围局限于pc 可是进入ps2时代以后 我们发现 次世代的游戏 大部分也像PC游戏 一样 开始玩 需要一个TUtorial 来学习如何操作。这是游戏吗?这还是当年的让人拿起来就能玩的游戏机吗?

这其中 我有个身边发生的例子 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我一个哥们,从小就是邻居,比我大几岁 80年代末,90年代初 我们都是一起玩FC张大的  后来此君从商  闯荡十余年,混出了千万家产,一次一起玩的时候 问我,能不能给他电脑上装些好玩的游戏,这些年只顾着赚钱了,游戏许久不玩了 很怀念
我问此君:想要玩什么样的游戏 他说:现在最流行的 和以前魂斗罗差不多的。。。
然后 我只能无言  说真的  当时 我是几乎想不出一个可以像魂斗罗那样 拿起来就能玩的游戏 可以介绍给这种 曾经的游戏老鸟 但是断层十几年的玩家的。。。

但是,现在WII NDS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游戏。。。就是用来玩的~~~

不需要上手 不需要教程 不需要像pc游戏那样 要记住26个字母键 都是干嘛用的  也不需要像ps2的实况足球那样,要知道L+三角和L+圈的区别

当然 个人对WII只有一个意见 就是价格太贵 ^_^ 并不是指其绝对价值 而是 其 本身应有的价值
NGC+eyetoy 怎么也不应该超过150美元的。。。

TOP

其实我的观点
一个是自由和自律共生;
另一个是不了解造成恐惧。

倒不是更复杂的什么意思。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