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39 123
发新话题
打印

刚刚仔细对比了一下索尼29和苹果5的屏幕,真是惊呆了。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otorola (Defy)
引用:
原帖由 @ValuePack  于 2012-12-16 20:48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你自己滚去商场拿两台真机比比再来喷。这里喷三棒子屏幕垃圾的都是买过三棒子的,三棒子屏幕宣传的牛逼就真牛逼了?索尼就是应该和三棒子那样不要脸,市场马上就打开了。
作为使用同一款屏幕的两个厂商,你是想喷苹果不要脸宣传呢,还是想喷sony太2b有好东西不知道说?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引用:
原帖由 @最后约期  于 2012-12-16 20:56 发表
原来打开市场是靠不要脸的。。
等sony家1080P旗舰出了等第二批入!
首发入的几台sony基本都有毛病,X1机身会裂,X2漏光,15I翘屏,26I黄斑。。。。
Ip5机身掉漆,4S尿屏大把,4天线门。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引用:
原帖由 @SexSony  于 2012-12-16 20:57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otorola (Defy)

作为使用同一款屏幕的两个厂商,你是想喷苹果不要脸宣传呢,还是想喷sony太2b有好东西不知道说?
喷了,索尼那个广告里没有提这块屏幕,就是因为广告太少你们才没有印象,这就是索尼傻逼的地方。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ALAXY S III

原来打开市场靠的是不要脸?

sony没请卤煮去做市场策划真是瞎了狗眼了。

TOP

漫天的牛2广告,里面的屏真的不偏色,问题是消费者买得到的都瞎眼...

TOP

三桑屏幕真心无爱 还是骚你和苹果看着舒服

TOP

引用:
原帖由 oversleep 于 2012-12-16 20:13 发表

这就是瞎讲了吧,ip5是incell屏,怎么可能和LT29的普通屏一条线上出来。
SONY移动显示器是最早实现incell屏产量化的生产商

2012年2月份就有了完整的量产线

当然,水果5的屏的技术和SONY并不完全一样,主要是工艺不一样,各层之间放置的顺序也不一样,水果有专利

但代工最合适的对象就是已有incell生产经验的SONY移动显示器,就是今天的日本显示器



以下为8月份的报导

随着iPhone 5将采用In-cell Touch技术,市场对In-cell的发展愈来愈关注,因为愈早掌握量产能力的面板厂,就愈能尝到市场前期高利润的甜头。


附图 :Sony In-cell Touch专利架构示意图 BigPic:584x391
事实上,即使iPhone 5如期在9月上市并使用In-cell Touch,但已非首款In-cell量产手机。目前市场上已可见到量产的In-cell手机了,分别是Sony的Xperia P和HTC的Evo,据新思(Synaptics)今(28)日受访指出,两款手机的面板皆来自Sony,而触控IC则来自新思。

In-cell Touch将触控面板整合到LCD面板中,能突显制程简化、成本降低、透亮度提升、厚度变薄等优势。如今Sony拔得头筹,应该会引爆手机厂的投单需求吧?但目前仍未出现此状况,新思分析其原因,认为主要还是成本优势仍未展现,看来在良率上仍有改善空间。

新思全球营销副总裁Godfrey Cheng表示,身为触控IC的提供商,针对目前要求低成本的TOL/OGS单层结构触控模块方案、要求高效能的双层结构触控模块方案,分别有ClearPad Series 2及Series 3可以满足;其中Series 3除了能用于触控模块,也能用于In-cell Touch的方案,上述两款上市In-cell电容式手机,即是采用此一解决方案。

Godfrey表示,目前市场上的触控控制器IC,多是与显示驱动器IC(DDI)分开设计的,因此触控控制器在取得侦测数据后,必须再透过主处理器进行运算和下达指令给显示驱动器,显示器才会动作。在此架构下,当处理器效能不足时,就很容易产生操控不顺的感觉。

新思新推出的ClearPad Series 4方案,则打破触控控制器及显示驱动器(DDI)的离散作法,整合为单一芯片。新思指出,此作法能大幅提升触控动作的感测速度,从原先的70ms加快到30ms,让触控控制的感受更为流畅。此系列方案更适合用来提升In-cell方案的反应表现,不过,成本也会更高。

根据Sony的In-cell专利分析,其感应层Rx用 ITO做在上玻璃的上面,讯号层Tx则运用LCD的Vcom层的ITO平面来切成一条条的宽并行线。因为有用到LCD的上玻璃的部分,可以视为 On-cell 与 In-cell的混合设计。发明元素总经理李祥宇指出,此架构的好处是触控IC的设计挑战较小,比较容易做得到,但面板的良率会较差。此外还有不少待克服的问题,例如因需与LCD驱动IC分时作业,报点的速度会降低。

因此,Sony虽然领先业界开始量产In-cell嵌入式触控面板,但并不保证就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包括三星、苹果、友达等都已布局多时,看来很快都会加入这场战局。不论胜负如何,Sony开了这第一枪,也算历史留名,并揭开触控面板产业重洗牌的序幕。

TOP

29的屏幕玻璃貌似很不耐刮

TOP

引用:
原帖由 MrAmethyst 于 2012-12-17 10:51 发表
29的屏幕玻璃貌似很不耐刮
29屏幕出厂都带了层膜的,不耐刮是那层膜,揭掉就好了。

TOP

 39 123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