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认为 BD 是 PS3 大胜利的同学们,你们难道真不知道 CELL 的走向吗?

LZ扯蛋去吧!

此次卖给 Toshiba的生产设备仅仅是用来生产 CELL 和 RSX的 PS3产品,而且以此生产设备建立的新公司 SONY方面总共占到 40% 的股份。

并不是单纯的卖给 Toshiab,而是建立合资公司,赚到的钱中的 4成必须分给 SONY的!!!

这笔帐 SONY无论怎么算都划算得紧!

此生产设备若只在 SONY方使用的话,只能用来生产CELL 和 RSX ,生产成本的投入会很高。而且利用率很低!(因为 SONY元器件真正的核心事业: CCD、CMOS、SXRD、HTPS、激光二极管等 及各类影像用的处理芯片多数为:厚木中心、熊本中心、白石半导体中心、国分技术中心、东浦业务所(也就是 ST-LCD公司,是与丰田织机合资的专门从事 LTPS 和 OLED开发与生产的元件技术中心。SONY持股为 84%;此前量产的 11英寸 OLED面板即此业务所生产,目前 SONY所有的摄像机、相机终端及部分“索爱”手机屏幕也全部出自此业务所)进行生产与制造。

而出售给的 Toshiba 的是位于 SONY九洲长崎的专门从事 PS3所需要的CELL 及 RSX 生产的生产线。此生产线从来也没有切入 SONY上述真正核心元件的生产,所以造成了投资回报很低、生产元件品种单一和利用效率低下的种种问题。

此生产线转卖给 Toshiba后,除了生产 SONY需要的 CELL 和 RSX 外,还将生产 Tsohiab自己需要的各类元件产品。

转卖 Toshiab后,此生产线的利用率将被大大增强,生产成本也将大幅度下降。比原先 SONY自行用来只生产 CELL 和 RSX时的利用率要高很多。利用率加大后实际在分摊到 CELL 和 RSX的成本上会大幅降低。这对于 SONY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

况且由于 SONY 和 SONY计算机娱乐 还占着此新建公司 40%的股份,所以只要此公司生产机制良好并赚钱那 SONY就有大利可图!(既能降低 CELL 等的生产成本,又能借助出售生产线建立新公司而获得客观的利益, SONY这笔帐算得清楚的很!)

[ 本帖最后由 光荣与梦想 于 2008-2-28 12:05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天下围攻 于 2008-2-28 12:04 发表


“SONY放弃对CELL的研发权和主导权并且完全转让给东芝”
倒是没听说这条新闻
去看看《日经》上的准确报道! 研发机制依然由 SONY控制,因为此后必须具备评估外包商技术的能力。

http://china.nikkeibp.co.jp/china/news/semi/semi200711090116.html

“今后,不管投资多么先进的逻辑工艺,能够应用该工艺制造的产品却不够”。索尼执行董事副社长、负责半导体及组件业务的中川裕,在解释将该公司位于长崎的“PS3”微处理器“Cell”的生产设备出售给东芝的原因时做了上述表示(参阅本站报道)。

  本来,索尼计划除PS3外,还将把Cell应用于电视机以及数码家电等更多领域的产品,以提高生产线的利用率。但PS3的销量并没有达到预期,再加上Cell是专门面向游戏机设计的,因此丧失了通用性、很难应用于不同的领域。结果,维持生产线的高开工率就很困难,从而自主生产的优点就不存在了。虽然如果把最尖端生产线像半导体代工厂商那样来使用,就可以提高开工率,但“那不是索尼的工作”(中川)。

  中川指出,“凡事以Cell为前提”这样的想法有问题。本来应该根据作为最终目的产品来选择元件,但如果优先考虑的是Cell的话,“那就本末倒置了”(中川)。

  今后索尼将利用自己在美国IBM的美国工厂内的生产设备,以及位于长崎的与东芝的合资公司来生产Cell。各工厂如果继续朝着45nm工艺来提高工艺水平的话,完全可以保证Cell的产量。

  关于研究开发,索尼将退出与IBM和东芝共同推进的32nm工艺开发项目。退出时间尚未确定,预计2008年度内还将继续合作开发。之后,不再追求特定工艺技术,而是自主进行最尖端技术的研究开发。之所以作出上述决定,原因是该公司认为在利用外部的半导体代工厂商时,自己要具备评估工艺的技术能力。(记者:木村 雅秀)



TOP

引用:
原帖由 无印良品 于 2008-2-28 12:07 发表


弄清楚100%-40%的变化就可以了
我前面说的很清楚,SONY当前无暇让两个产品同时前进,所以把CELL转嫁出去,力保BD的成功,目前BD成功了,但是不要忘记被削弱的CELL持有力。
SONY帐算得再清楚,也无法堵住连年 ...
又扯蛋!

SONY才没有连年亏损呢!去查查 SONY前三个季度的利润是多少, Toshiab的利润才是可怜的多少???

而且到第三季度,连之前亏损的游戏部门也已经扭亏为盈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无印良品 于 2008-2-28 12:07 发表


弄清楚100%-40%的变化就可以了
我前面说的很清楚,SONY当前无暇让两个产品同时前进,所以把CELL转嫁出去,力保BD的成功,目前BD成功了,但是不要忘记被削弱的CELL持有力。
SONY帐算得再清楚,也无法堵住连年 ...
有你这号的我算服了!!

100%的持有就意味着 100%的风险转嫁!!! CELL 和 RSX生产线之前一直是亏本运作的,这亏本的 100%全部要 SONY自己承担。这个负担 SONY那么精明的市场运作才没那么傻呢!

现在将 60%转嫁出去了,就以为着即便这个东西将来运作不能很好的获利,那反正 60%的风险被你 Toshiba扛下了,我最多承担个 40%。这个帐对 SONY来说......

TOP

引用:
原帖由 无印良品 于 2008-2-28 12:16 发表


你似乎高估了 SONY 的聪明,而决定了 TOSHIBA 的笨。
既然 CELL 和 RSX生产线之前一直是亏本运作,为什么 TOSHIBA 愿意接手??
没有利润和利益的商业行为你认为存在吗?
这个你又不懂了。 此生产线原先在 SONY手里的时候,只用来生产 CELL 和 RSX ,开工率很低下,所以在 SONY手里怎么玩都亏损。

而弄到 Toshiba手里后,经过改造建立合资新公司以后,除了生产 SONY需要的 CELL 和 RSX以外,更大头的将用于 TOSHIBA的很多元件产品,并且 CELL将经过改良被用于 Toshiab自己的音、视频产品的控制芯片中去。这样一来此生产线的开工率和利用率无形中被大大扩大了。

那么必然结果就是在 SONY自己手里再运作都会因为开工率低下,生产成本高昂而亏本,而和 Toshiba合资后,由于开工率的扩大,压缩了生产成本很可能就能缓解之前亏本的局面。那就算赚的再少, SONY都有钱分。

反之,如果运作不算成功,还是亏了,那风险的大头是你 Toshiba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无印良品 于 2008-2-28 12:18 发表


这5年来的呢?
你去查 SONY业绩报告吧! SONY这 10年来(不要说 5年)即便业绩再差整个集团都是盈利,从来没有出现过赤子(当然游戏部门赤子不少。但整个集团则从来没有过)。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